【生卒】:1795—1821
【介紹】:
著名詩人,父親是馬車行經理。濟慈曾充當過醫生的學徒,1815年進入蓋伊醫院學習,1816年獲得內科醫生執照,但最終決定放棄醫學,從事詩歌創作。這一時期,濟慈結識了利·亨特、雪萊、蘭姆等人。1816年在亨特所編的《反射鏡》(Reflector)雜志上發表《孤寂》(“O Solitude”),1817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睡眠與詩歌》(Sleep and Poetry)。1817 年冬天,濟慈與華茲華斯和赫茲里特相見,二人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翌年 4月,濟慈發表第一部長詩《恩底彌甕》(Endymion,1818),采用希臘神話中月亮女神和凡人恩底彌翁戀愛的題材,遭到保守雜志《黑檀雜志》(Blackwood's Magazine)的責難。5 月發表《伊莎貝拉》(Isabella)。在這期間他認識了芳妮·布勞恩,并與之相愛。1818年9月,他進入創作高峰期,連續創作了《赫披里昂》(Hyperion)、《圣愛格尼斯之夜》(The Eve of St Agnes)、《圣馬克之夜》(The Eve of St Mark)、《萊米亞》(Lamia)等長詩,1820年他連續創作了《普賽克頌》(“Ode to Psyche”)、《夜鶯頌》(“Ode to a Nightingale”)、《希臘古甕頌》(“Ode on a Grecian Urn”)、《憂郁頌》(“Ode on Melancholy”)、《秋頌》(“To Autumn”)等頌歌以及抒情詩劇本《奧托大帝》(Otho the Great)(同布朗合寫)。這一年他深陷債務。1820年7月,他出版第二部詩集《萊米亞,伊莎貝拉,圣愛格尼斯之夜和其他》(Lamia,Isabella,The Eve of St Agnes,and other Poems)。9月間遵醫生之囑,由友人陪伴去意大利休養,次年2月在羅馬去世。濟慈一向被認為是浪漫主義運動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作為詩人的聲譽一直穩步上升。丁尼生認為他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詩人,馬修·阿諾德則稱贊他思想上和精神上對美的熱情。濟慈以唯美主義的筆法創作詩歌,基調明麗,意象生動,情真意切。在學習利·亨特的詩歌技法的同時,他也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更多地使用口語詞匯,表情達意,言簡意賅。另外,他的不少詩歌極富人生哲理,令人回味無窮。
上一篇:《洛奇,戴維》作家人物簡介
下一篇:《燕卜蓀,威廉》作家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