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克莉斯蒂娜·羅塞蒂《歌》愛情詩鑒賞
〔英國〕 克莉斯蒂娜·羅塞蒂
當我死了,親愛的,
不要為我唱哀曲,
也不必在墓前植玫瑰,
也無須柏樹來蔭覆;
由草兒青青長在頭上
承受著秋露和春雨;
要是你愿意,就記得,
要是你愿意,就忘去。
我將感覺不到雨露,
我將看不到蔭影,
我將聽不見夜鶯
唱著像是哀吟的歌聲。
在那幽冥中我入了夢,
那薄光不明也不滅;
也許,我還能記得,
也許,我忘去了一切。
(方平 譯)
克莉斯蒂娜·羅塞蒂曾有過幸福的愛情,但終因健康的原因和宗教信仰上的分歧而未成功,以至在晚年過著孤獨隱居、與世隔絕的生活。但是,燃燒在羅塞蒂心中愛情的火花并沒有泯滅,她的心中時時蕩起青年時代愛情生活的漣漪和愛情破滅留下的深深烙印?!陡琛愤@首詩就是那樣真摯、纏綿感情的寫照。
當兩顆心愛得最熱烈、最鐘情的時候一旦失去一方,必將給對方心靈上造成極大的痛苦和創傷。詩一開頭,詩人就要求“親愛的”情人在自己死后節哀,“不要為我唱哀曲/也不必在墓前植玫瑰/也無須柏樹來蔭覆”,而是自己寧愿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由綠茵茵的草兒相伴,承受著秋天的雨露和春雨的沐浴。這僅僅是死者對生者的一種要求嗎?不,它是死者對生者愛的表現。她愛他愛得那樣深切,那樣摯著,那樣熱烈,她一旦“死了”,離開了他時,她怕他過于悲傷,所以她才祈求他節哀,甚至要他“要是你愿意,就忘去”。這難道不是愛嗎?這正是一種寬厚仁慈、情真意切的愛的體現。
如果說上一節是在一種假設中,死者對“親愛的”情人的虔誠的祈求,那末,下一節則是死者對自己愛情生活的哀怨的回味。“我將感覺不到雨露/我將看不到蔭影,我將聽不見夜鶯/唱著像是哀吟的歌聲”。這幾句,同上節相呼應。在上節中,她祈求“親愛的”節哀,不必為自己“唱哀曲”、“植玫瑰”、“柏樹來蔭覆”,那末,很自然的,就感覺不到“雨露”,看不到“蔭影”,聽不見夜鶯“哀吟的歌聲”。這是詩人帶有悲劇性愛情生活的哀婉回味。羅塞蒂終身未婚,晚年過著孤獨、隱居的生活,只把精力投諸侍奉父母和為別人做好事之中,但青年時代對愛情的追求卻時時在心中憶起。這種渴望和追求愛情而又無法實現的矛盾心情,反映在詩中,就是下二句所要表達的內容:“在那幽冥中我入了夢/那薄光不明也不滅,也許,我還能記得/也許,我忘去了一切”。詩人把對愛情的向往寄托在夢中的回憶,那“不明也不滅”的薄光,正是愛情在心中蕩起的漣漪,它是不會泯滅和消失的;它時刻撞擊著詩人的心胸,使詩人涌動著不安、迷茫的情思。詩人無論怎樣想忘掉過去的一切,但是,愛是不能被忘記的?!耙苍S,我還能記得/也許,我忘去了一切”,正是詩人想擺脫愛情的痛苦而又無法擺脫的纏綿悱惻情感的心理。
羅塞蒂的詩清新、哀婉,如情人的竊竊私語,娓娓動聽,悠然入耳,在如訴如泣地傾吐著愛的痛苦和纏綿。同時,也溶入了她悲劇氣息的人生體驗。
上一篇:〔意大利〕波利齊亞諾《歌》愛情詩賞析
下一篇:〔印度〕拉·泰戈爾《歌唱人生和愛情(3)》愛情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