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患
有遭逢憂患感到悲傷的人,不必突然發心剃發出家,還不如若存若亡地閉著門別無期待地度日更為適宜。顯基中納言曾云:“愿得無罪而賞謫居之月。”其言至有味。
長生
倘仇野之露沒有消時,鳥部山之煙也無起時,人生能夠常住不滅,恐世間將更無趣味。人世無常,正是很妙的事罷。
遍觀有生,唯人最長生。蜉蝣及夕而死,夏蟬不知春秋。倘若優游度日,則一歲的光陰也就很是長閑了。如不知厭足,雖過千年亦不過一夜的夢罷。在不能常住的世界活到老丑,有什么意思?“壽則多辱”。即使長命,在四十以內死了最為得體。過了這個年紀便將忘記自己的老丑,想在人群中胡混,到了暮年還溺愛子孫,希冀長壽得見他們的繁榮;執著人生,私欲益深,人情物理都不復了解,至可嘆息。
自然之美
無論何時,望見明月便令人意快。或云:“無物比月更美。”又一人與之爭曰:“露更有味。”其事殊有趣。其實隨時隨地無有一物不美妙也。
花月無論矣,即風亦足動人。沖巖激行,清溪之流水,其景色亦至佳美。曾見詩云:“沅湘日夜東流去,不為愁人住少時。”覺得很有興味。嵇康曾云:“游山澤,觀魚鳥,心甚樂之。”在遠離人居、水草清佳之地,獨自逍遙,可謂最大之悅樂。
愛生物
家畜中有牛馬,加以羈絆雖亦可憐,唯系日用必需之物,亦屬無可如何。狗能防守,視人為勝,也不可缺,但他家多畜此物,偶不畜養別無妨礙。此外鳥獸皆屬無用之物。禁走獸于檻中,加以鎖系;剪飛禽之羽翼,閉諸樊籠,使其懷念天云,眷念山野,憂悶悵望,無時或已。設身處地,不能忍受,有情之人豈忍以此為樂乎?虐待生物,用以娛目,此桀紂之心耳。王子猷愛鳥,但觀林中飛鳴之鳥以為逍遙之友伴,不捕而凌虐之也。“珍禽奇獸不育于國”。《尚書》亦云。
人生大事
為無益之事而費時日者謂為愚人可,謂為謬人亦可。對于君國應為之事已多,其余暇日無幾。人所不得不營求者,一食,二衣,三住居。人生大事不過此三者。不饑,不寒,不為風雨所侵,閑靜度日,即為安樂。但人皆不免有病。如為疾病所犯,其苦痛殊不易忍,故醫藥亦不可忽。三者之上,加藥成四。凡不能得此四事者為貧,四事無缺者為富,四事之外更有所營求者為貪。如四事節儉,無論何人當更無不足之慮也。
(周作人 譯)
注釋:
顯基中納言(1000—1047): 即權中顯基中納言,后一條天皇的近臣,后出家,稱圓昭。
仇野: 位于嵯峨野愛宕山山麓,是埋葬死者的墓地。
鳥部山: 位于京都東山鳥部野,為火葬場所在地。
【賞析】
孔子說,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吉田兼好寫作《徒然草》的時候,正是48歲的年紀,在我們中國人看來,這恰是一個人對人生的理解最深刻、最了然的時候。生活在14世紀日本的吉田兼好,他講述的哲理故事和人生感悟,至今仍然是那么打動人心,那么促人思考。
讀著作者的這幾則文字,不禁使人想起了佛祖的故事。據說,佛祖當年出門遠行,碰到生、老、病、死幾種人間苦難,心生無限感慨,遂致力于思考拯救眾生之道。經過長時間的思索,佛祖最終參悟到,世上有“色”、“受”、“想”、“行”、“識”五蘊,但這五蘊歸根結底皆是一個“空”字。在佛祖看來,所謂人,所謂“我”,不過是這五蘊作用而成的幻象。世事流轉無常,輪回不息,一個“我”卻是短暫而無意義的。佛祖認為,人生的痛苦,多來自這個“我”的有所執著;人生無限,執著無度,以有限求無度,怎能不被煩惱所擾呢。其實,生、老、病、死,若無一個執著之心,實在并不能算得上是什么痛苦。
吉田兼好對佛教的這些思想,顯然領悟得非常透徹。在《人生大事》這一節中,作者告訴我們,人生之大事不過“一食,二衣,三住居”,“三者之上,加藥成四”。“不饑,不寒,不為風雨所侵,閑靜度日,即為安樂”。如在生病的時候,還能有所醫治,則人生就算是完美的了。在此“四事”之外,任何過多的追求,都可稱之為“貪”。“貪”者,徒增煩惱而已。由這些思想出發,作者對追求名譽的入世精神和追求長生的利己精神,都保持了一種審視的態度。在《憂患》一節中,作者告訴我們,一個入世之人如有所憂患,出家是實在不必的,因為那樣的效果反不如閉門謝客、獨處寡居更為適當。遠離憂患的訣竅,與其說是離廟堂而入佛門,不如說是放棄世事名利,追求內心的平靜。同樣,作者也不認為人有追求長壽的必要。因為人長壽了,就會習慣了這個世界上的骯臟和混亂,最后不過助長私欲而已。在作者看來,“執著人生,私欲益深,人情物理都不復了解”,這樣的人,即使活得再長,也是“至可嘆息”而已(《長生》)。
吉田兼好對人生有著超然的,甚至超脫的理解,但是這并不等于作者的內心就是荒涼的,沒有感情的;相反,作者內心深處存著熱愛自然、熱愛生物的仁慈之心。在《自然之美》這一節中,作者愉快地談到了大自然給自己帶來的愉悅,對自然的贊美之情,溢于言表。在作者看來,清風朗月,永遠是令人快意的景象。它們不僅能給人以審美的愉悅,更能讓人遠離塵囂,陶冶心性。在他看來,“在遠離人居、水草清佳之地,獨自逍遙,可謂最大之悅樂”。在《愛生物》這一節中,作者更認為,人有追求自然,追求自由的心性,動物也同樣需要自由自在的生活。“禁走獸于檻中,加以鎖系;剪飛禽之羽翼,閉諸樊籠”,這是非常殘忍的,“有情之人豈忍以此為樂”。讀到這里,不禁使人想起了陶淵明的詩:“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陶淵明和吉田兼好雖不是一國之人,但是兩者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無羈絆的感情,卻是多么相似啊。
吉田兼好顯然對中國文化是非常了解的。在這短短的五節文字中,作者就多次引用了中國偉大作家之所說和中國偉大作品之所言。讀吉田兼好的這些文章,不僅讓我們對人生有了思索,對日本文化有了了解,也讓我們對我們中國的文化更加熱愛了。
(王旭峰)
上一篇:《歸途夢·黑塞》
下一篇:《憶羅丹·齊美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