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戲劇·羅剎》原文與賞析
劉義慶
宋有一國,與羅剎相近。羅剎數入境,食人無度。王與羅剎約言:自今以后,國中家各專一日,當各送往,勿復枉殺。
有奉佛家,唯有一子,始年10歲,次當充行。舍別之際,父母哀號。使至心念佛,爰及宗親,助子屬想。便送此鬼,辭別舍之。以佛威神力大,鬼不得近,明日,見子尚在,歡喜同歸。于茲遂絕。國人嘉慶慕焉。
魏晉以降,社會動蕩,佛教借機得到迅猛發展。文學作品不可避免地受到它的影響,有的是自然滲入,有的則是好佛的作者有意而弘法。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 中列出“釋氏輔教之書” 四種。劉義慶亦是好佛之人,他的另一本志怪小說 《宣驗記》就是其中之一。《幽明錄》雖然不在其列,但里面也不乏弘佛故事,《羅剎》 即是一個。
羅剎是梵文Rakxsasi的音譯,本來是印度神話中的惡魔,后被佛教吸收,成為惡鬼的總名。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五: “羅剎此云惡鬼也,食人血肉,或飛宮或地行,捷疾可畏也。”男羅剎叫羅剎娑,黑身朱發綠眼,羅剎女稱羅剎私,為絕美之婦人。他們數目眾多,由羅剎天統領,住在羅剎國,專干吃人的勾當。這則小說是較早出現 “羅剎”一詞的文學作品,以后 “羅剎”便同佛教的其他音譯詞如“羅漢”、“魔”、“夜叉”等成了漢語中的常用語。如 《西游記》 中就有“絕美之婦人”鐵扇公主羅剎女。《法華經 ·普門品》曰: “入于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墜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稱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這則小說可以說是對這條經文的形象化注解。羅剎來吃人了,國王無法制止,反而與它相約每天送去。后來一家10歲的獨生子卻鬼口脫險安然回家,自那以后羅剎不再來吃人了。原來這是個奉佛之家,在送去兒子的那天老兩口放聲大哭并且“至心念佛”,是法力無邊的佛驅走羅剎,也救了國人。
魯迅論這類小說 “大抵記經像之顯效,明應驗之實有,以震聳世俗,使生敬信之心”。《太平廣記》只是把這則小說收在報應類崇經像目。它告訴人們信佛的好處和崇佛的一個方法——念佛。東晉佛壇領袖慧遠(334—416)在廬山立東林寺,倡六道輪回報應說,積極宣傳死后轉生阿彌陀佛“凈土”的信仰,一時凈土宗影響很大。凈土宗的主要修行方法就是“念佛往生”。而實際上為了普渡眾生,佛教為信徒想出許多修行積功德的方法,有錢人可以去建寺造像、掘窟修塔、向寺院布施,貧窮的百姓除逢廟會帶幾瓶香油去佛像前磕幾個響頭外,平常多喊佛名一樣可以得到菩薩的保佑。念佛的方法主要有三種:稱名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凈土宗主要倡導前二種。喊喊佛名(如阿彌陀佛)、看看佛像、想想西方“凈土”,簡單易行,不花多少本錢,而能獲得好處,何樂而不為呢?因此佛教獲得廣大信徒。飽經苦難的下層人民的信佛也正是從這種樸素的功利愿望出發的,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一心念佛使驚恐的心靈得到安靜,希望佛能在冥冥中為自己消災卻難,因此當時產生了廣為流行的觀世音菩薩信仰。
了解了這樣的背景,我們就很容易領會這則小說的用意和作用了。它通過形象生動的事例說明了佛力的廣大,念佛的有功用。不是嗎,權傾一國的國王都對羅剎的吃人無可奈何,而信佛的人念幾聲佛就消除了災難,它好像無聲地在向人們呼吁:信佛吧,念佛吧,佛會保你家人平安,佛可使你消災得福!
從藝術特色看,這篇小說先抑后揚,從寫羅剎的猖獗到奉佛家獨子的獲救和國人的免難,讀來不感單調。國王的無能和奉佛者成功的對比增強了小說的表達效果。全文多為四字句,顯得整齊,讀來音節鏗鏘,壯大了“佛威神力”。
上一篇:《經籍、寓言故事·羅侯羅有女帝釋強求出兵攻占①》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菩提寺上方晚眺》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