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提要】
著名的俱盧之野十八天大戰的第一天,俱盧族和般度族大軍在俱盧之野嚴陣以待。此時,般度族第一勇士阿周那卻對這場戰爭的意義和合法性產生了疑惑,認為同族殘殺罪孽深重,無論勝負如何,都是對宗族法和種姓法的破壞,一時間斗志全無,失去力量。黑天作為般度族大軍的軍師和阿周那的戰車御者開導阿周那,解除他的種種疑惑,令其充滿智慧,勇氣倍增。
【作品選錄】
吉祥薄伽梵說:
這個身體稱作領域,通曉這個領域的人,阿周那啊!智者們稱之為知領域者。你要知道,阿周那啊!我是一切領域中的知領域者,領域和知領域者的知識,我認為才是真正的知識。請聽我扼要告訴你,什么是領域?它像什么?怎樣變化?它又從何而來?它是什么?有什么能力?
仙人們已經反復誦唱,在各種各樣的頌詩中,在有推理和結論的梵經許多句子中。五大和我慢,智慧和未顯,十種感官一種心,五種感官對象。愿望、憎恨、快樂、痛苦、聚合、意識和堅定,對于領域及其變化,這些是簡要的說明。
不驕傲,不欺詐,戒殺,寬容,正直,純潔,尊敬教師,堅定,控制自己。摒棄感官對象,決不妄自尊大,看清生老病死,這些痛苦缺陷。對妻兒和家庭,不迷戀,不執著,稱心或者不稱心,永遠平等看待。專心修習瑜伽,堅定不移崇拜我,喜歡獨自隱居,厭棄嘈雜人群。追求自我知識,洞悉真知含義,這被稱作知識,此外皆是無知。
我將告訴你知識對象,知道了它,就嘗到甘露。它是無始的、至高的梵,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到處有它的手和腳,到處有它的頭和臉,到處有它的眼和耳,它居于世界,包羅一切。它似乎具備感官功能,卻又沒有任何感官,它不執著,又支持一切,它無性質,又感受性質。它在眾生內外,在遠處,也在近處,不運動,又運動,微妙而不可知。它不可區分,又仿佛在眾生中可以區分;作為眾生支持者,它既吞噬,又釋放。它是光明中的光,被稱作超越黑暗者;它是知識、知識對象和目的,居于一切心中。
領域、知識和知識對象,以上作了扼要說明,虔信我的人知道我的狀態,就能到達我這里。你要知道原質和原人,兩者都沒有起始;你要知道變化和性質,它們都產生于原質。效果、手段和行動者,原質被說成是原因;痛苦和快樂的感受者,原人被說成是原因。原人居于原質中,感受原質產生的性質,而對性質的執著,是善生和惡生的原因。至高原人居于身體中,是監督者和批準者,支持者和感受者,大自在者和至高自我。誰能這樣懂得原人、原質和性質,無論怎樣活動,他也不再出生。
有些人自己通過沉思,在自身中看到自我,有些人通過數論瑜伽,有些人通過行動瑜伽。有些人不懂得這些,聽了別人的話后崇拜;他們堅信聽來的話,也能超越死亡。無論什么動物和不動物,你要知道,它們的產生,婆羅多族雄牛啊!都源自領域和知領域者的結合。誰能看到至高自在者平等地居于萬物中,萬物毀滅而它不毀滅,這才是真正有見識。誰能看到自在者平等地遍及一切,自己不能傷害自我,他就達到至高歸宿。誰能看到一切行動,都是原質所為,自我不是行動者,這才是真正有見識。誰能看到各種生物,全都立足于一,由此延伸和擴展,他就達到了梵。
至高自我永恒不滅,沒有起始,沒有性質,即使居于身體中,也不行動,不受污染。正像遍布一切的空,微妙而不受污染,居于一切身體的自我,也不受任何污染。正像這個太陽,照亮整個世界,這個領域之主,照亮整個領域。凡用智慧之眼看清領域和知領域者的區別,懂得擺脫眾生原質束縛,他們就走向至高者。
吉祥薄伽梵說:
我還要講述知識中至高無上的知識,所有牟尼知道了它,由此達到最高成就。依靠這種知識,他們與我同一,創造時,他們不出生,毀滅時,他們不恐懼。偉大的梵是我的子宮,我安放胚胎在里面,由此,產生一切眾生,婆羅多子孫阿周那啊!任何子宮產生的形體,貢蒂之子阿周那啊!偉大的梵是他們的子宮,我是播下種子的父親。
善性、憂性和暗性是原質產生的性質;在身體中,它們束縛永恒不滅的自我。其中的善性純潔,因而明亮和健康,但它執著快樂和知識,而束縛自我,阿周那啊!憂性是激動性,因執著渴望而產生,你要知道,它執著行動,而束縛自我,阿周那啊!暗性產生于無知,蒙蔽一切自我,由于放逸、懶惰和昏沉,它束縛自我,阿周那啊!善性執著快樂,憂性執著行動,暗性蒙蔽智慧,執著安逸,阿周那啊!
善性壓倒憂性和暗性,憂性壓倒善性和暗性,暗性壓倒善性和憂性,這是三性的存在方式。在身體九門中,閃耀智慧光芒,由此可以知道,善性占據優勢。如果憂性占據優勢,婆羅多族雄牛啊!便產生貪婪和活動,行動、焦躁和渴求。如果暗性占據優勢,俱盧子孫阿周那啊!便產生昏暗和停滯,還有放逸和愚癡。善性占據優勢,生命解體以后,前往清凈世界,與無上知者為伍。憂性占優勢,死去后,投生執著行動的人;暗性占優勢,死去后,投生愚昧者的子宮。
人們說善行的果實,具有善性而純潔,憂性的果實是痛苦,暗性的果實是無知。從善性產生智慧,從憂性產生貪欲,從暗性產生放逸、愚昧和無知。善性之人上進,憂性之人居中,暗性之人下沉,性質行為低劣。如果看到除了性質外,沒有任何行動者,并知道什么超越性質,他就進入我之中。一旦自我超越產生于身體的三性,擺脫生老死之苦,也就嘗到了甘露。
阿周那說:
超越三性的人,具有什么標志?通過什么行為,怎樣超越三性?
吉祥薄伽梵說:
光明、活動和愚癡,出現時,他不憎恨,消失時,他不渴望,般度之子阿周那啊!他坐著像旁觀者,不為三性所動,明知三性在動,他端坐不動。立足自我,對苦樂一視同仁,對土塊、石頭、金子一視同仁,對可愛和不可愛等量齊觀,對責備和贊美等量齊觀。等同榮譽和恥辱,等同朋友和敵人,棄絕一切舉動,這就是超越三性。運用虔信瑜伽,堅定不移侍奉我,他超越三性,就能達到梵。因為我是甘露,不滅的梵之所在,永恒正法之所在,終極幸福之所在。
吉祥薄伽梵說:
人們說永恒的畢缽樹,樹根在上,樹枝在下,葉子是頌詩,知道它,便是通曉吠陀者。它的樹枝受到三性滋育,上下伸展,樹芽是感官對象;它的樹根受到行動束縛,向下在人間延伸擴展。它無始,無終,無基礎,世上無人知道它的形象,而用鋒利的無執著之斧,砍斷這棵堅固的畢缽樹,就能找到一條路徑,通向再也不返回的地方,說道:“我到達原初的原人,以往的一切活動源自這里。”不驕慢,不虛妄,克服執著,永遠把握自我,抑止欲望,擺脫苦樂對立,不愚昧,就能達到永恒的境界。
那是我的至高居處,日月火光照臨不到,人們到達那里,就再也不返回。只是我的一部分永恒,變成生命世界的生命,支配居于原質中的感官,其中的心是第六感官。自在者占據身體,后又帶著感官離開,猶如一陣風吹過,帶走原處的香味。耳、眼、觸、舌和鼻,還有第六感官心,全受自在者支配,侍奉感官對象。它離開或停留,感受或擁有性質,愚癡之人看不見,智慧之眼能看見。勤勉的瑜伽行者,看見它居于自身中;無知者不約束自己,即使勤勉也看不見。
你要知道,陽光照亮整個世界,還有月光和火光,都是我的光輝。我進入這個大地,用精氣維持眾生,我成為多汁的月亮,滋潤一切藥草。我依附眾生身體,成為生命之火,與呼氣吸氣結合,消化四種食物。我進入一切心中,由于我,才有記憶、智慧和否定;可以通過一切吠陀知道我,我是吠檀多作者,精通吠陀。
這世上有兩種人,可滅者和不滅者,可滅者是一切眾生,不滅者是不變者。還有一種至高原人,被稱作至高的自我,這位自在者永恒不變,進入三界,維持三界。我超越可滅者,也高于不滅者,在世界上和吠陀中,被稱作至高原人。凡是思想不愚癡,知道我是至高原人,他就是通曉一切的人,全心全意崇拜我。這種最秘密的學問,我已經告訴你,阿周那啊!知道了它,就會變聰明,完成自己的職責。
(黃寶生 譯)
注釋:
五大是地、水、火、風和空。我慢是自我感覺(或自我意識)。智慧是智力。未顯是處于原始狀態的原質。十種感官是五種感覺器官——眼、耳、鼻、舌和身,五種行動器官——口、手、腳、肛門和生殖器。心是思想。五種感官對象是色、聲、香、味和觸。以上這些都是原質的產物,再加上原人,便是數論所謂的“二十五諦”。
這里的畢缽樹象征宇宙中輪回轉生的生存方式。
四種食物是按照嚼、吮、舔和喝四種進食方式分類。
吠檀多的原義是“吠陀的終極”,也就是闡述吠陀真諦的奧義書。
【賞析】
《薄伽梵歌》是《摩訶婆羅多》中的著名宗教哲學插話(《毗濕摩篇》第23—40章),共有十八章,七百頌,可以看作是《摩訶婆羅多》的思想核心。“薄伽梵”,意譯為“尊者”或“世尊”,是對黑天的尊稱。《薄伽梵歌》是黑天對般度族英雄阿周那的開導,闡述的是古印度宗教哲學的精髓,核心精神是教導人對宇宙和人生、神性和人性、正法和非法、輪回和解脫等形成正確的看法,認清真正的知識,增長真實智慧,去除欲望癡迷,遵行瑜伽之路,尋求人生解脫,最后擺脫輪回,梵我合一。黑天的教導“有教無類、因人施教”,為不同層次或職業的人尋求解脫規定了不同的途徑——三種瑜伽: 行動瑜伽、智慧瑜伽和虔信瑜伽。這三種瑜伽相輔相成、殊途同歸:“瑜伽行者的行動瑜伽”要求人擺脫一切欲望,從事行動但又“摒棄對成果的執著”;“數論行者的智慧瑜伽”認為理解數論哲學的“二十五諦”,也可以獲得智慧,走向神并獲得解脫。但是智慧微妙曲折,并非容易達到,所以還有一條通向解脫的捷徑——虔信瑜伽,即崇拜黑天而獲得解脫。
《薄伽梵歌》調和了印度教生活與思想里的種種思潮,諸如《吠陀》的祭祀教義、《奧義書》的梵我合一思想、薄伽梵派的一神論與虔信思想、數論派的二元論以及瑜伽派的冥想等,將這些固有因素薈萃為一個自由而宏大、微妙而深邃的思想和信仰的有機體。諸多看似對立的觀念被歸于局部和不同層次的宇宙現象,在無始無終的大梵即宇宙的創造者毗濕奴內部融合為一。千百年來,印度各教派人士和哲人都從其中汲取思想,但同時也造成了異說紛紜、莫衷一是的闡釋循環。
作為大史詩思想的綜合體現,《薄伽梵歌》內部包含著多種宗教和哲學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經過吠檀多哲學改造過的數論哲學和瑜伽論。
數論在漢譯佛經中也稱為僧佉、迦毗羅論等。數論原意為“計算”、“數”,有注重因果推理的含義,后來引申為“思索研究”。《薄伽梵歌》中的數論哲學核心內容是“二十五諦”。諦,即真實。數論認為,原人和原質都無始無終,共同主宰宇宙“創造——毀滅——再創造”的永恒循環。原人(Purusa)屬陽性,是不變的、永恒的自我,也就是靈魂。原質(Prakriti,或譯自性、自然、原初物質)屬陰性。萬物創生如同陰陽交媾,原人進入原質及其變化的“各種子宮”,造成具有活力的原質的多樣性。從原質產生第二者大(覺),從大產生第三者我慢(自我感覺或自我意識),從我慢產生五大元素(地、水、火、風、空),以上被稱為八種原質;還有十六種變化: 五種感官對象——色、香、聲、味、觸;五種感覺感官——眼、耳、鼻、舌、身;五種行動感官——口、手、腳、肛門、生殖器;心是思想。以上原質的演化物加上原人,便是數論所謂的“二十五諦”,原人(靈魂)是第二十五諦。
原人無性質但有知覺,能夠知覺原質;原質無知覺,不能覺知原人,但它具有善、憂和暗三性。原人與原質結合后受到原質固有的三性的束縛,變得有形體、有自我、有性質,但一度失去了對原質及自身的真正覺知。一旦原人覺知自身性質來自沒有知覺的原質,其本身本來沒有性質,它(第二十五諦)就“覺醒”,恢復原人(靈魂)有覺知但無性質的本性,達到不滅性,重新成為知領域者而統治領域。
黑天要求阿周那分清原人和原質。行動是原質演化造成,而非原人的行動。原質的三性始終處在運動之中。依據其組合的比例,人分為善性之人、憂性之人和暗性之人;行動也可以分為善性行動、憂性行動和暗性行動。這是古代印度的人性論,認為人的本性來自原質。它既不是性善論,也不是性惡論,而是樸素唯物論性質的,將善惡歸于原質的三性平衡。黑天要求保持靈魂純潔,不受三性束縛。行動出自原質,人履行社會職責從事行動,不謀求私利,不執著行動成果,靈魂就能擺脫原質的束縛,達到解脫的境界。
如此,人們才理解《摩訶婆羅多》中所敘述的大戰的根源來自神界——“大地負擔太重”,諸神要幫助大地女神減輕負擔。婆羅多后代骨肉相殘,只是神借人自身的力量完成宇宙循環。宇宙論決定人生論,依據上述理論和邏輯,才能理解黑天所宣講的“殺即不殺”、“畏死者等同于死”的道理。
那么,應該怎樣認識這部被印度教尊為圣典之一的《薄伽梵歌》呢?我們可以參照《道德經》來把這個問題弄清。L。A。貝克在《東方哲學簡史》中認為“老子的思想同那些偉大的印度-雅利安哲學家的思想驚人地相似”,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外學者注意到了這一妙不可言的聯系: 老子的道與《薄伽梵歌》的梵、原人對等;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陰陽觀念與原人原質的結合化生萬物、三性平衡類似;老子“道法自然”、“無為無不為”的思想與原質決定行動,要摒棄對行動結果的執著如出一轍;老子所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與“殺即不殺”微妙相通……參照老子學說及其偉大的智慧和生命力,人們同樣可以理解《薄伽梵歌》獲得印度人民無比推崇和虔誠遵奉的深層原因。
數論被歸于順世論(意為“流行在人民中間的觀點”),它是民眾的世界觀,雖然混合了宗教信仰,但它以思辨的智慧探索世界萬象的根本原因和發展規律,尋求人生終極目的和意義,為解決人生和社會的問題作了令人敬佩的嘗試,并且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有著積極的作用。
(張紹斌)
上一篇:《蒙田隨筆 [法國]蒙田·——賀拉斯》讀后感
下一篇:《虎皮武士 [格魯吉亞]盧斯達維里》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