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三十歲》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73 彩色片 98分鐘
中國臺灣大眾電影公司攝制
導演:宋存壽 編劇:張永祥(根據于梨華小說《海天一淚》改編) 攝影:陳坤厚 主要演員:秦漢(飾朱青茂) 李湘(飾母親) 金永祥(飾父親) 庹宗華(飾青茂少年) 衣依(飾張玟中) 張冰玉(飾吳伯母)
本片獲1973年臺灣中國影評人協會評獎最佳國語片第一名
【劇情簡介】
朱青茂即將畢業于臺灣政治大學,吳伯母給他送來御寒的毛衣,里面夾著母親給他的錢,他拒絕接受。女友張玟中請他到明星咖啡館,也被他拒絕,協議由他請客才答應。到了咖啡館,他對同學一概不搭理,因一言不和,拂袖而去。
夕陽西下,青茂獨自走到平交道,看著急馳的火車,想到十年前,他跟母親坐火車從臺北回到嘉義,在車廂里,一個猥瑣的漢子貪婪地偷窺母親高舉雙手放行李時露出腰間的一段肌膚。漢子和母親搭訕,借著送橘子拉拉扯扯,令小青茂難堪,小青茂把那漢子給的橘子扔到車廂馬桶里。
朱青茂回到宿舍,面對書桌上父親的遺照,想起母親放下重病的父親,穿著旗袍乘三輪車與那漢子幽會,小青茂騎著腳踏車尾隨跟蹤,到了目的地,踩著腳踏車坐墊翻墻,從窗口目睹半裸的母親與那人愛撫。他寫信叫伯母從臺北來嘉義勸父親治病,挽回家庭的幸福。不料當他和父親從醫院回家,又見到那漢子從自己家里出來,母親對父親惡言惡語,父親不堪刺激而棄世,慈祥的吳伯父、伯母收養了他。其間,從嘉義流浪到臺北尋找青茂的弟弟青昌告訴他,父親過世后,幼妹青萍因母親忽視照顧,病重夭折,小青茂聽了,沖回臥室,伏在床上,恨得牙齒緊緊咬住食指,鮮血從嘴唇間滲出。
已嫁給表叔的母親,屢次到臺北看兒子,青茂都避而不見,甚至心里產生對女人的不信任感,對溫柔可親的女朋友張玟中亦喜怒無常。吳伯母取代了母親的地位,給予他溫馨的母愛,同時,亦使他對母親的淫穢更增添憎恨。
幾經伯母和女友的規勸,青茂才勉強答應與母親見面,母親住旅館,讓服務員端菜到房間,青茂與玟中到旅館會母親,誤會母親又跟別人勾搭,一怒揚長而去。后來,得知母親在旅館是叫廚師做幾道菜招待他和女友后,才知道錯怪了他母親。青茂大學畢業,按規定到成功嶺接受軍訓,母親提著水果到車站送他,可是青茂已上了火車,母親在車后拼命追趕,穿越交叉道,青茂在車廂眼睜睜看到母親在交叉路口被貨車輾斃。
【鑒賞】
《母親三十歲》是臺灣資深導演宋存壽的代表作之一。
六七十年代是臺灣電影繁榮發展時期,李行、李翰祥、白景瑞、胡金銓、宋存壽等在影壇叱咤風云,建立了自己的電影敘事風格和大導演的輝煌地位。如果說李行工于倫理和鄉土寫實的藝術; 李翰祥專于中國戲曲和歷史故事片的創作,白景瑞將歐美的現代電影語言與臺灣當代生活的結合,以喜劇見長;胡金銓善于借鑒中國京劇和美術,將歷史、武俠、禪糅合,獨創短鏡頭剪輯的“功夫蒙太奇”;那么,宋存壽電影則突出表現在:認真選擇題材的社會性和平民化,對電影藝術自身表現能力和手法的探索以及對內涵豐富性、多樣性的深掘,既有三四十年代中國傳統電影和50年代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影響,又觀照當代臺港現實生活,追求紀實美學,較上述幾位導演來說,更趨于前衛性。前期導演李翰祥國聯公司的《破曉時分》、李行大眾電影公司的《母親三十歲》,老板都是導演,從不橫加干涉宋存壽的電影創作,無論挑選演員還是用錢,都盡量配合支持。宋存壽在1972年與郁正春等人合組80年代電影公司,改編導演瓊瑤第一部帶自傳體的成名長篇小說《窗外》,此片講述缺乏家庭關愛并伴有升學壓力的中學女生同只身來自大陸的國文老師忘年的師生戀悲劇。這幾部影片因都有較為從容的創作空間,充分發揮他的學識和才氣,因而成為臺灣電影的經典。
在臺灣數十年的戒嚴時期,宋存壽似乎遠離政治,他的電影與那些主流電影的趨炎附勢截然不同。他的電影不涉及臺灣政壇權力紛爭,也沒有在70年代臺灣政治風暴中,鼓吹蔣氏的抗戰歷史,更沒有反共八股。他拍的占裝片《破曉時分》以清末的冤獄黑暗、《古鏡幽魂》以人鬼戀情的磨折多難來關照現實社會和人生。宋存壽的電影題材多以當今現實生活為主,沒有英雄人物,都是凡人庶民、職員、男女青年,在現實生活中有跡可循。他的電影人物神韻有致,平凡而實在,帶點固執,又無視傳統觀念和道德。在傳統思想的壓制下,挫敗者多,猶如燈蛾撲火,孤立無助,面對困難也仍然偏妄冷酷,以致弄得遍體鱗傷。那種悲劇,在宋存壽委婉的敘述下,展現的是一種人世間的真相。因此他的影片使人驚悸眩惑,較之一般虛浮的寫實,更容易直抵人性,動容處令人久久無法平息。宋存壽是影視編導全才,但自擔任導演之后,不再自己編寫劇本,都用別人創作或改編自名小說的劇本,從小說到劇本再到電影,凡原著情感表達得愈益濃烈,到宋存壽手上就是愈好的電影。他的作品不矯飾,能正視他所經驗到的周遭社會生活,或自身耳聞,或目睹別人經歷。他的鏡頭能正確捕捉電影故事中那個時代某些層面的真實感覺。一旦離開他所熟悉的生活經驗、離開他習慣的素材、離開他本人的溫和個性,他的電影不可避免地顯得生澀。他的作品近乎寫實文藝片,拍的戲不見得都賣錢,但水準一定不會太差。
宋存壽的電影一直保持著嚴謹的傳統文化色彩,在臺灣老一輩電影導演中,頗有影響,很博得中外影評人的贊賞。對中國電影傳統及發展淵源有相當認識的法國影評家皮爾·李思昂,認為宋存壽的導演手法在臺灣是頂尖的。
《母親三十歲》根據旅美華裔作家于梨華的中篇小說《海天一淚》(后改名為《母與子》)改編,此片在1981年被臺灣《真善美》電影雜志評為臺灣10年來十大片之一。小說原本是一部非常尖銳的作品,頗有點弗洛依德的戀母情結的味道。電影更動原著3處:朱青茂由成功大學改為政治大學學生,朱母當表叔去世后,又和別人同居,電影中安排表叔病愈;朱青茂乘船赴美留學,改為乘火車赴成功嶺受軍訓。以上更改除了便利拍攝,又貼近臺灣生活,融人新的象征意義。此片成功之處有:
一、著重心理剖析,把別人可能處理成社會問題的題材,在他的鏡頭下處理成一個心理問題劇,其打動人心力量,比社會問題劇深入而且更為震撼。故事發生在臺灣60年代末期,臺灣經濟開始起飛。農業經濟家庭道德觀在社會中處于主導地位。影片表現一個性方面比較放縱的母親與一個自視為圣潔的兒子之間非常尖銳的矛盾:童年小青茂在火車上看到母親勾搭身旁一名粗鄙男人,小青茂有種本能的自衛和反感,患肺病的父親被母親氣死,妹妹因為缺乏照顧而病亡,青茂不能寬恕母親那種不貞潔的行為。宋存壽以平實、淡淡的手法,一層一層深入地披露了一個男孩子面對家庭變化中那種刻骨銘心的心理反應。眼望本應圣潔的母親沉淪卻無力挽救,以致愧疚到極點,在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創傷。青茂長大后感情上還繼續受母親的行為折磨:愛、恨、倫理的沖突交織成一個兒子永遠無法擺脫的羅網,轉而變成近乎自虐的沉默與冷酷,成為傳統道德的苦行僧,即便母親最后死了,留給兒子心靈的創傷也無法撫平。這是臺港電影中前所未有過的形象。然而,宋存壽不喜歡正反面、黑白分得非常清楚的人物和沖突。在導演的處理下,那份尖銳還在,但人們發現家庭母子關系、叔伯侄兒關系中還存在著那種中國傳統的有情世界:后悔的母親,設法以對兒子的關愛,彌補道德的缺失;伯母待侄兒青茂勝過自己的兒子,加上女友的愛情一起成為化解青茂心結的動力。
影片細致的青少年心理矛盾發展,成為成年人真正成熟的道德抉擇,同時展露道德抉擇前的抗拒、反省、成熟,進而開始觸及生命本質的無奈和通俗的傷感。導演運用比較綿密的事件,引發人物心理反應,讓人久久縈繞心頭,有揮之不去的韻味。對觀眾而言,它揭示母親的言行,給小孩帶來失落感,破壞了孩子心目中的圣母形象,勸導人們遵守為人父母的道德準則,否則,一旦誤入歧途,在兩代人之間勢必形成無形的隔閡,甚至對立。另一方面在于子女方面,一味不諒解,或懷疑一切的不正常心態,自我封閉,亦會造成自身悲劇。判斷事物不能持有非此即彼,非錯即對的機械觀點,要客觀地看待人和事物,大凡處理世間事物,都要自省、寬厚、適度。
二、成功地刻畫人物性格,展現傳統觀念反面的問題。
李湘飾演的母親,顴骨高聳,形貌間流露出一種不安于室的情欲。偷赴幽會,女兒青萍攀纏,她惟恐弄臟剛換的衣服而表現得不耐煩,她向表叔訴說猥瑣漢子虐待她的無奈;被青茂發現奸情,晚上她向青茂說:“有了弟弟妹妹,媽還是摟你睡,不要跟媽作對。”與病中丈夫吵架時說:“我是一個母親,我也是一個女人呀!”影片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一位青春已逝的中年人既是母親又是女人的雙重心理,以及率直、不知輕重的個性。
青茂12歲時,看到父母冷戰,主動管束弟妹。目睹母親偷情,他佇立墻角等母親出來后,才跟著離開。當夜他對母親說:“爸爸生病,我不會告訴他,反正我知道就行了……你也不要跟我們作對!”自知少小,寫信給吳伯母讓他們來調解父母關系,在嘉義車站揮手叫三輪車載吳伯母。父親病重,母親不貞,家庭失去重心,作為長子的他不得不以家庭為己任。經歷了家庭一系列變故,他對母親愛恨交加。在小旅館,誤會母親生性不改,當時暴躁,爾后自憐,對女友玟中說:“我心里恨一切女人……你現在對我好,也會體諒我,誰知你將來會對我怎樣?”觀眾既可見青茂善惡分明但易流于情緒化的一面,又可見他心里陰暗地看待事物簡單化的另一面。
由金永祥飾演的父親朱伯尼,鏡頭不多,清癯的面容,戴一副近視眼鏡,墻上夫婦一立一坐的照片,與他拉胡琴的悠然神態,都有一種文人優雅的風范。從臺北就醫回來,見猥瑣漢子由自己家里堂而皇之地走出來,他強按無法忍受的侮辱,令青茂回房,再和妻子理論,妻子反唇相譏,問他為什么不打她,他回答:“你這種女人值得打嗎?打了你等于打我自己的臉!”道盡他外表柔弱,內心矜持和滿腹的委屈。
衣依飾演的張玟中,謹慎自持,無意中她卷入青茂與母親的矛盾。青茂有所感悟,要她陪同南下找母親,她說:“對不起,我沒有這個義務。”下一個鏡頭轉接火車馳騁,車窗里她與青茂相視而笑,在她嬌柔之外,還有一種局內人的矜持與局外人的精明。她對青茂不可理喻的偏激痛斥道:“天下有你母親那樣的女人,也有吳伯母那樣的女人,問題是你有沒有判斷的能力。像你把天下女人都歸一類,你會孤獨一生,痛苦一生,虧你大學快畢業了,我看你十分幼稚,十分可憐!”吳伯母的慈愛,玟中的猛烈的當頭棒喝,使沉溺在古道深淵的青茂清醒,化解了對母親的仇恨。影片里表叔對母親的感情多用暗場處理,畫面上表叔一再提供旅費催促母親到臺北認兒子,竭盡所能。編導有意經營人性中美好的另一面,成為青茂走出自閉世界的重要因素。
演小青茂的庹宗華雙眉蹙著、仿佛心事重重的神情,令人覺得可憐可愛,他對母親那種愛恨交織,演得十分傳神。李湘飾演放蕩的母親,準確細致地表達影片中母親成熟的風韻和復雜的心理。顧家輝想像力豐富的配樂與宋存壽那種揮灑自如的影像,視覺和音樂激發觀眾強烈的心理震動。影片中火車更是一種象征,童年時的青茂看到在火車內發生的事情,令他永世難忘,青茂內心的沖突正如一列行走中的火車永遠不能靜止,最后青茂在疾馳而去的火車上目擊母親輾斃于火車交叉道上,睜眼狂呼看著母親喪失生命,觀眾目送他漸漸遠去,那種驚悸場面,讓人們聯想青茂是一個命定的悲劇,他的命運被那列火車帶走,永遠都不再下來。讓人們想到凡事都應有個適度,人與人之間應有更多的寬容和諒解。
上一篇:《死之棘》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比里迪亞娜》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