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軛下》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保加利亞作家伐佐夫(1850—1921)的具有自傳性質的長篇小說。它以1876年4月起義前后的保加利亞社會生活為背景。職業革命者克拉利奇在土耳其被囚禁了8年后逃回祖國,化名奧格涅諾夫,以教師職業作掩護,繼續宣傳、組織城鄉群眾投入反對奧斯曼帝國統治、爭取祖國獨立自由的武裝起義。1876年4月起義由于組織和聯絡工作不充分而慘遭鎮壓后,克拉利奇等人在逃亡路上被土耳其人包圍,英勇奮戰,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
小說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克拉利奇的英雄形象。為了祖國的獨立自由,他離開富裕的家庭,經受了饑餓、寒冷、逃亡、流血、監禁的考驗,最后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剛強正直,機智勇敢,多次巧妙地躲過叛徒的出賣和敵兵的追捕,挺身殺死行兇作惡的土耳其警察。他深入農民家庭灌輸革命真理,和群眾血肉相連。他在起義中身先士卒,激勵戰友斗志,直至壯烈犧牲。通過克拉利奇的革命活動,小說生動地描寫了起義前夕保加利亞人民的覺醒和萬眾一心反對土耳其奴役者的愛國主義精神,表現了革命者“不自由,毋寧死”的英雄氣概。
《軛下》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多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克拉利奇老練沉著,機智靈活;他的戰友索科洛夫醫生熱情奔放,富于浪漫主義遐想;他的另一戰友農民伊凡魁梧奇偉,膂力過人。富商馬爾科對起義由疑慮、動搖到擁護,并積極投入的轉變過程,也寫得真實可信。小說情節曲折細致,語言親切優美,常用景物描寫烘托氣氛、表現人物心境。作品中直抒胸臆的政論語言也使小說別有風采。
上一篇:《費加羅的婚姻》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阿伽門農》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