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彌爾頓·贈西里克·斯金納》經典詩文賞析
西里克, 看我這眼睛, 外表雖清明,
看不出瑕疵或損傷,
卻整整三年
不曾見光明, 忘掉了
視察的能力;
在茫茫歲月里, 我這
無用的雙眼,
再也瞧不見太陽, 月亮和星星,
男人和女人。 然而我并不埋怨
神的安排或意旨, 我依然充滿了
熱情與信心。 我還能勇往直前,
忍受著一切。你要問什么在支撐我?
朋友, 是一種認識:
為保衛(wèi)自由,
為完成這全歐聞名的崇高
任務,
我才累得失明。 即使我沒有
更好的指引, 就這種思想
已足以
支持我了此塵緣
雖失明而無疚。
(殷寶書譯)
英國十九世紀詩人華爾茲華斯曾在一首詩中這樣評價彌爾頓:“彌爾頓的革命理想象一顆遠在天邊的明星,他的聲音象海洋一樣壯闊,他的人格象萬里無云的天空,莊嚴、自在。”彌爾頓的這首《贈西里克·斯金納》的詩就是對這一評價的最有力的印證。
詩人以述說自己的失明而展開全詩。他寫道:雖然雙眼表面清澈一如常人,可是在整整三年內,這雙眼睛卻完全看不見外部世界,他將在茫茫的暗夜中度過余生,失去許多正常人的歡樂。詩人在述說自己的失明狀況時似乎心情沉重,調子灰暗,可是詩人并沒有讓讀者過多地沉浸在這種壓抑的氛圍之中。他突然轉換語氣,似乎又重新振作了起來,調子也明快起來。他認為失明以及由此而帶來的種種不幸和痛苦都是上帝安排的,無可抱怨,事實上自己并未被個人的不幸所壓倒,仍然是熱情滿懷,信心百倍的,還能繼續(xù)為革命事業(yè)效力。讀者在對他的崇高精神的贊嘆之余不禁要問:那么他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是什么力量在鼓舞著他勇往直前呢?這也正是詩人想回答的問題:是為了自由這一崇高的事業(yè)。為了實現這一理想, 自己才操勞過度,喪失了視力。詩寫到這里似乎意思已盡,可是緊接著詩人又把意思往前推進了一步:即使沒有上帝的指引,就是這種為保衛(wèi)自由而戰(zhàn)的思想已足以成為自己余生的精神支柱, 自己可以問心無愧地生活下去。最后這筆把全詩推向高潮,詩人的崇高獻身精神和偉大的人格力量得到了充分的顯示。
彌爾頓正是這樣一位既能作文更能做人的人。他畢生追求自由,積極參與當時聞名全歐的推翻王權和專制的斗爭,并將其作為最高的理想,愿意為之奉獻出一切。在他積極參與斗爭的十幾年時間里,他將全付身心都投入了革命工作,甚至放棄了自己最喜愛的詩歌創(chuàng)作。長期的伏案操勞最終過早地奪去了他的目力,但是他內心的光明卻從未消失過。人生有各種遺憾,個人有許多悲哀,但是對于彌爾頓來說,如果這種犧牲意味著自己為革命目標的實現盡了力并為人民所知所稱道,他就為這種犧牲感到自豪和驕傲。彌爾頓自己曾經說過, “誰要希望自己能成功地寫出值得稱贊的東西,就得他自己成為一首真正的詩。”現實生活中的彌爾頓就是一首真正的詩,他用自己高尚的人品、崇高的理想和頑強的革命斗志譜寫了一曲壯美的人生之歌,因此有佳作流芳百世。
這首詩不僅以其思想內容取勝,在結構上和語言風格上也頗具特色。原詩是一首十四行詩,結構十分完整,從調子低沉到調子明快以至最后的調子激昂,層與層之間起承轉合十分貼切自然,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層層深入,引人入勝,最后從容不迫地一收而結束全詩,給人一氣呵成、氣度不凡的深刻印象。
另外,語言平淡樸實也是這首家阿歷克斯特認為彌爾頓的詩歌“唾棄了文藝復興時期詩人的綺靡雕琢”,這的確是很中肯的評價。 在這首詩里, “我”直接出現在詩中, 似乎在進行內心獨白, 又象是在與友人促膝而談, 縮短了與讀者的距離,讀來親切誠懇。 在措詞上, 詩人也盡量采用日常的口語語言, 詩也就顯得質樸淳厚, 平易近人。 但更可貴的是在這種平淡中又隱蘊了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 樸素中又透出洗練與莊嚴。 正是完美的思想內容與嫻熟的表現手法, 賦予這首詩經久不衰的魅力。
(廖宛虹)
上一篇:〔美國〕塞克斯頓《贊美我的子宮》賞析
下一篇:〔法國〕克洛岱爾《跋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