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爾遜·奧爾德里奇·洛克菲勒(Nelson Aldrich Rocke-flleer,1908—1979),美國大壟斷財團——洛克菲勒財團的政治代表,紐約州前州長,美國第四十一任副總統。
納爾遜于1908年7月8日出生在美國緬因州的豪富之家。祖父是以石油業起家的壟斷資本家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外祖父是當時有權有勢的參議員納爾遜·奧爾德里奇。納爾遜是以外祖父的名字命名的。
納爾遜有一個胞姐,在五兄弟中排行第二。他生性好動,從小喜歡惡作劇。他會用手指把一個兄弟正要伸向嘴邊的食物輕輕彈走;也會乘父親不留神,把食物扔向旁桌的兄弟,鬧得家人啼笑皆非。他常因冒犯家規,被父親攆離飯桌。
進入小學—中學一貫制的林肯學校后,納爾遜一味熱衷于社會活動,對學習掉以輕心。中學畢業,他的數學與法語成績不佳,上不了名牌大學。經父親出面托情,總算勉強進入達特默思大學,主修經濟。在同窗好友、高才生約翰·弗倫奇潛移默化的影響下,納爾遜在高年級時學習成績才有長進,獲得參加美國大學優秀學生聯誼會的資格。大學最后一年,納爾遜選擇美孚石油公司為題撰寫畢業論文,為其祖父歌功頌德。
畢業后,1930年6月23日,納爾遜與瑪麗·托德亨特·克拉克結婚。克拉克出身費城名門世家,祖父是賓夕法尼亞鐵路總裁,父親為投資銀行家,與納爾遜門當戶對。這對新婚夫婦憑借家庭的財勢,從1930年7月至1931年4月,作了九個月的環球旅行,到過日本、中國、朝鮮、蘇門答臘、緬甸、泰國、印度等地。沿途,他們同美孚石油公司駐國外代表、大通銀行和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國外代表見面,還會見了各個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他倆在泰國受到國王隆重禮遇。在當時英國殖民地印度,他倆攜帶英國首相麥克唐納的介紹信,被奉若上賓,甚至在國賓下榻的政府大廈住宿。
回國后,在父親再三敦促下,納爾遜于1934年到洛克菲勒財團所屬大通銀行工作,與銀行海外部及有關石油公司打交道。三十年代中期,正是洛克菲勒財團向外拓展的時期。該財團所屬新澤西美孚和紐約美孚兩家石油公司已打入中東,在伊拉克石油公司取得23.75%的股份,又取得巴林島的石油開采權。加利福尼亞美孚石油公司正滲透到沙特阿拉伯。洛克菲勒財團在插足中東石油的同時,對新近開發的拉丁美洲委內瑞拉大油田垂涎欲滴。納爾遜代表洛克菲勒財團,與國際石油界展開了一番較量。1935年,納爾遜前往倫敦、巴黎,與國際石油公司尤其是英國石油界人士談判。最后,三國的石油公司控制了委內瑞拉所屬原油的99%,其中洛克菲勒財團的新澤西美孚石油公司奪得49%的股份,名列首位。納爾遜在新澤西駐委內瑞拉子公司——克里奧爾石油公司掛了一個董事頭銜。
納爾遜巧言善辯的談判才能博得其父賞識,此后,每逢洛克菲勒財團石油利益在國外受到威脅,總是由納爾遜出馬處理。三十年代后期,拉美國家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紛紛宣布要把美孚石油公司財產收歸國有。洛克菲勒家族擁有巨額投資的委內瑞拉也通過了嚴厲的石油改革法。洛克菲勒家族的石油利益受嚴重沖擊。1937年春,納爾遜出訪拉美20國,與當地美孚石油公司經理人員討論形勢,研究對策。納爾遜從中得出了兩點結論:一、拉美天然資源豐富,潛力極大,有利可圖;二、洛克菲勒家族石油公司如要逃避免受國有化的命運,唯有搞點小恩小惠,如發展醫學,開辦學校,建造公共設施,促進社會福利事業等。否則,所在國經濟落后,政局不穩,必然影響洛克菲勒財團的利益。
納爾遜深感洛克菲勒財團的利益與美國統治集團的政策密切相關,只有美國在拉美的霸權地位鞏固,洛克菲勒財團的巨額投資才有保障。因此,納爾遜決定直接投身政界,對美國的拉美政策施加影響。
納爾遜參政的設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得以實現。戰時,對拉美事務胸有成竹的納爾遜,擬訂了一份備忘錄,題為“西半球的經濟政策”。他獻策說,為了保衛美國在西半球的利益,抵制納粹德國的宣傳攻勢,美國務必在戰時向拉美提供經濟援助。
1940年6月,納爾遜的備忘錄經過霍普金斯的大力推薦,成為他謀求一官半職的“敲門磚”。8月16日,羅斯福總統任命納爾遜為“美洲國家商務文化關系協調局”(簡稱“美洲事務協調局”)局長。該協調局的活動從1940年8月起,到1946年5月止,共花費1.4億美元。它主要從事文化滲透,同時大量搜集拉美各國的政治經濟情報,多方抵制納粹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美國后院的戰時安全。納爾遜的工作受到羅斯福嘉獎。1944年,他晉升負責拉美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參預擬訂戰后在拉美加強泛美體系的決策。1945年4月,在醞釀成立聯合國的舊金山會議上,納爾遜拉攏拉美國家聯合支持美國,并推動拉美主要國家阿根廷加入聯合國,從而加強了美國在聯合國的地位。
1945年8月23日,納爾遜因官場傾軋,被迫辭職。當官不成,他暫把興趣放在向拉美提供“技術援助”上。1946年7月,他籌建了“美國國際經濟與社會開發協會”。該協會掛著“非贏利性的慈善組織”招牌,同愿意提供基金和人員的當地政府合作,共同執行衛生、農業、教育及道路建筑等方面的“訓練和援助”計劃。1947年,他籌建了“國際基礎經濟公司”。該公司是個贏利企業,洛克菲勒家族出資1,600萬美元,由納爾遜任總經理。它把委內瑞拉和巴西作為試驗場所,并在其他拉美國家推廣實行,涉及石油、金融、房地產、現代農場、食品公司、水產和漁業加工領域、創辦超級市場等。
1949年1月,杜魯門在第二屆總統就職演說中,提出對廣大的亞、非、拉美地區實行“技術援助落后地區計劃”,也稱“第四點計劃”。它是美國實行新殖民主義政策的一種形式。人們普遍認為,“第四點計劃”在很大程度上采納了納爾遜在拉美的經驗。納爾遜的傳記作家亞歷克斯·莫里斯便說過,納爾遜的經驗是“著名的第四點計劃的先驅”。杜魯門宣布“第四點計劃”后,納爾遜致信道賀,贊揚此舉將使杜魯門“名垂史冊”,還熱情表示私人企業愿與政府攜手合作,共同貫徹這一計劃。
1950年11月14日,杜魯門任命他為“國際開發咨詢委員會”主席,負責提出執行“第四點計劃”的政策。1951年,當“第四點計劃”爭取國會支持時,納爾遜指出,美國所需戰略物資和緊迫物資中,73%來自不發達地區。如不援助這些地區,美國就會失去這類供應來源。同時,納爾遜撰文《進步中的伙伴們》,鼓吹私人資本大量輸入亞、非、拉美地區,實行經濟掠奪,對貫徹“第四點計劃”發揮關鍵作用。
艾森豪威爾任總統時期,納爾遜于1953-1954年擔任衛生教育福利部副部長,1954—1955年任總統外交事務特別助理。1955年日內瓦最高級首腦會議召開前,納爾遜網羅智囊,組織班子,在弗吉尼亞州匡蒂科的海軍陸戰學校開會(一般稱之為匡蒂科討論會),為美國擬訂鼓吹“裁軍”的“開放天空”計劃。按照該計劃,若蘇聯提出立即銷毀兩國所有核武器的建議,美方可向蘇方提議交換軍事藍圖,并開放領空互相讓對方從事空中視察。“開放天空”計劃使美國在日內瓦會議討論裁軍問題時占據了某些主動。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地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在美國政界軍界人士中引起一片混亂。1958年初,納爾遜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警告說,美國務必扭轉這一趨勢,“否則世界均勢將轉向有利于蘇聯集團”。納爾遜還以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名義,成立“特別研究計劃委員會”,全面研究美國對蘇政策。他專聘哈佛大學教授亨利·基辛格任執行主任。參加該委員會的,不少是政界元老、軍界宿將和社會知名人士。1958年上半年,納爾遜以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名義,陸續提出有關美國政治、軍事、外交和經濟等方面的三個研究報告。這些報告吸引了美國朝野的注意力,也擴大了納爾遜在美國的政治影響。
納爾遜決定為自己贏得一塊政治地盤。1958年6月底,他宣布競選紐約州長。他的競爭對手是曾任商務部長與駐蘇大使、當時任紐約州長的艾夫里爾·哈里曼。為戰勝這位資歷很深的州長,納爾遜組織了競選班子,確定廣泛接觸各界群眾的競選策略。宣布競選后一小時,納爾遜立即偕同妻兒乘坐飛機,周游全州,行程達8,000多英里。他在競選時,除盡力取得共和黨內保守派支持外,把主要精力放在爭取普通選民上。他在103個團體發表了135次正式演說,不惜深入大街小巷,盡量表現得“平易近人”,博得選民的好感。相比之下,哈里曼則顯得雍容華貴、落落寡合。結果,納爾遜以573,000張選票戰勝了哈里曼,第一次當上了紐約州長。此后15年,納爾遜連任四屆紐約州長。
當選紐約州長之初,納爾遜才50歲。他把州長職位視為臺階,最終目標是攀登總統寶座。為此,他先后于1960、1964、1968年三次尋求充當共和黨總統候選人。
1959年下半年,納爾遜急不可待地派遣人員四下摸底,了解他是否有可能獲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他本人則于同年10月—12月周游全國,以未經宣布的候選人身份發表演說。當時共和黨大多數領袖支持尼克松。尼克松因訪蘇期間與赫魯曉夫展開的著名“廚房辯論”①,提高了在美國選民中的地位。納爾遜根本不是尼克松的對手,經過一番較量,敗下陣來。
1964年納爾遜第二次競選總統,在共和黨初選階段,就輸給了黨內右翼戈德華特。
兩次謀求競選總統失敗后,納爾遜組織智囊總結教訓,提出一套比較切實的外交政策見解。納爾遜看到,肯尼迪去世后,美國由于卷入越南戰爭而削弱了自己的實力,蘇聯乘機在第三世界擴張,逐漸贏得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地位。如何扭轉美國頹勢,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中心。他的謀士基辛格,竭力向他兜售均勢外交,即美國以實力為基礎,在多種力量存在的世界上,縱橫捭闔,多方平衡,以挽回頹勢,繼續稱霸全球。基辛格的具體主張是:美國從越南撤軍,盡早結束越戰,避免力量長期被牽制在那里;結束美國同中國關系的凍結狀態,盡早使兩國關系正常化;密切同西歐、日本的盟國關系;與蘇聯、東歐緩和關系的同時,在海上、陸地、空中與蘇聯展開全面爭奪。盡管納爾遜信任基辛格,就外交政策提出了錦囊妙計,但在1968年的總統競選活動中,還是因得不到共和黨多數支持而敗于尼克松。在競選結束時的記者招待會上,人們發現納爾遜語聲嘶啞,神態疲憊。
納爾遜雖然在總統競選中再次敗北,他還是對尼克松政府表示大力支持。1969年初,新總統到任第一天,他就前去拜謁。同年5月,他以總統特使、代表團團長的身份,訪問拉美列國,旨在提出有關西半球政策的新建議。然而,他一到洪都拉斯,便遇上憤怒的示威人群。在拉美其它國家,他也發現了同樣強烈的反美情緒。回國后,納爾遜敦促尼克松政府努力維持西半球安全,要求政府加強對拉美軍人政權的支持。
從拉美返回紐約后,納爾遜全力處理州內事務,加緊控制州政府機構。1970年11月,他輕而易舉地贏得了空前的競選勝利,連續第四次出任紐約州長。1971年9月,阿蒂卡的州監獄中,1,300名囚犯扣留了38名監獄官吏和警衛。納爾遜下令鎮壓,派直升飛機施放催淚彈,并派盤踞在監獄各據點的狙擊手居高臨下掃射囚犯,當即打死43人,打傷80人。連調查這次事件的特別委員會都認為,納爾遜“對阿蒂卡監獄的襲擊,是一件在道義上丟臉的事”。
1973年12月,納爾遜辭去州長職務。1974年12月19日,他接受福特總統提名,成為美國第四十一屆副總統。納爾遜身為副總統,在內心深處卻始終郁郁不歡,經常會情不自禁地說:“我不認為我是甘居第二號人物的。”
納爾遜于1976年辭去副總統職務。此后,他把精力放在藝術上,以排解政治上的失意情緒。他開設了一家店鋪,出售他收藏的藝術珍品的復制品。其他商人罵他是市儈,他卻毫不在乎地說,他是在竭盡所能,幫助國民分享他的藝術情趣。
1979年1月26日晚,納爾遜心臟病驟發, 撲倒在辦公室中。當晚10點15分在醫院去世,時年71歲。
上一篇:洛克
下一篇:洛本古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