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普希金·致西伯利亞的囚徒》經(jīng)典詩文賞析
在西伯利亞礦坑的深處,
望你們堅持著高傲的忍耐的榜樣,
你們的悲痛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志向
決不會就那樣徒然消亡。
災難的忠實的姊妹——希望,正在陰暗的地底潛藏,
她會喚起你們的勇氣和歡樂,
大家期望的時辰不久將會光臨。
愛情和友誼會穿過陰暗的牢門,
來到你們的身旁,
正象我的自由的歌聲
會傳進你們苦役的洞窟一樣。
沉重的枷鎖會掉下,
黑暗的牢獄會覆亡,
自由會在門口歡欣地迎接你們,
弟兄們會把利劍送到你們手上。
(戈寶權(quán)譯)
這首詩是普希金政治抒情詩的主要代表作。詩題中的“西伯利亞的囚徒”,指一八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起義失敗后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十二月黨人。十二月黨人是一批反對專制政體和農(nóng)奴制度的貴族革命家。一八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他們乘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突然去世、新皇尼古拉一世即位之際,在彼得堡發(fā)動武裝起義。由于他們脫離人民,起義迅速失敗。雷列耶夫等五位領(lǐng)導人被送上絞架,一百多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赤塔。但他們的事業(yè)并沒有落空,用赫爾岑的話來說,就是:“圣伊塞克廣場(參政院廣場)的炮聲,驚醒了俄國整個一代的青年。”普希金雖不是十二月黨人,但他早在皇村中學時期便深受十二月黨人的革命思想的影響,長期以來與十二月黨人保持著友好的聯(lián)系,并以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積極參與十二月黨人所從事的革命斗爭。起義發(fā)生時,詩人正被幽禁在普斯科夫省他父母的領(lǐng)地米哈依洛夫斯克村,未能身預其事。新皇尼古拉一世在鎮(zhèn)壓了起義以后,為了籠絡人心,于一八二六年九月將普希金從幽禁地召回彼得堡,問普希金假如當時他在彼得堡,是否會參加起義,普希金大膽地回答:“一定的,皇上。我所有的朋友都參與策謀,我不會不參加的。只因為不在當?shù)囟妹庥陔y。”《致西伯利亞的囚徒》的創(chuàng)作,又一次證明了詩人與十二月黨人憂患與共、息息相通的親密關(guān)系。
全詩采用第一人稱的口吻直抒,詩人如面對正在服苦役的革命弟兄,時而殷勤叮嚀,時而熱情鼓勵,表現(xiàn)了對革命者的高度的評價與熱切的期待。四節(jié)詩各有側(cè)重,分別抒寫了詩人對受難者的評價、鼓勵、關(guān)懷,并預示了革命的勝利前景。
第一節(jié)一開頭,詩人就揭出十二月黨人的非人處境——“在西伯利亞礦坑的深處”,其中有對他們的悲慘處境的關(guān)懷與同情,但主要的還是以悲慘的處境反襯受難者的崇高精神。從“堅持”一詞可以想見,在詩人眼中,這些受難者本來就是有著“高傲的忍耐”的一群,即使置身于寒苦荒涼的西伯利亞,即使是在西伯利亞礦坑的深處,他們也將會堅持住,而不致于在思想上被壓垮。三四句剝進一層,進一步寫出忍受著“悲痛的工作”的受難者的榜樣和他們的“思想的崇高志向”所具有的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詩人的評價,談到現(xiàn)在,觸及過去,連著將來,在禮敬贊美之中又可見出他本人思路的開闊與思想的深邃。
第二節(jié)是詩人對受難者的熱情鼓勵。他認為,“希望”是常常伴著災難而俱生的,換句話說,當災難降臨之際,很可能就是希望誕生之時,只是還沒有明白顯露出來罷了,因而詩中說希望正“潛藏”在“地底”。接著這一層意思,他又鼓勵難友們振奮精神以迎接“期望的時辰”的到來。從詩人對朋友的鼓勵中,可以清楚看出詩人自己的昂揚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在第三節(jié)中,詩人告訴難友們,他們的斗爭并非孤立無援,伴隨他們的,有詩人的歌聲,還有親人和朋友的愛情和友誼。在“愛情和友誼會穿過陰暗的牢門”一句中,詩人用了動詞“穿過”,將愛情和友誼擬人化,并從詞義上加強了行為動作的主動性,令人感到陷身于陰暗的牢門中的難友,正不斷得到親人和朋友的積極主動的關(guān)懷。對于難友們來說,得到正確的評價(第一節(jié)),鼓起生活的勇氣(第二節(jié)),固然重要,但他們又何嘗能或缺親友們的關(guān)心與溫情呢!
第四節(jié)是對勝利的預言,四句詩四個判斷,大氣磅礴,辭鋒銳利,無遮無攔,一瀉千里。隨著詩人果斷的語氣,我們仿佛看到了革命行將勝利時發(fā)生在牢獄內(nèi)外的一幕又一幕動人景象:枷鎖被打開,牢獄被摧毀,在監(jiān)獄門外出現(xiàn)了戰(zhàn)友們含淚歡呼、激動相見的熱烈場面。結(jié)句“弟兄們會把利劍送到你們手上”,詩意明朗而又意味深長——“囚徒”們將重新成為戰(zhàn)士,手握利劍,與弟兄們一道馳騁疆場,英勇拼殺,親身去參加徹底埋葬舊世界的決戰(zhàn)。這是怎樣動人心魄、令人躍躍欲試的場景哪!
以上四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愈轉(zhuǎn)愈深:第一節(jié)的評價,使身處逆境的難友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以更加自我珍重;第二節(jié)的鼓勵,使難友們見到希望之光,增強生活和斗爭的信心和勇氣;第三節(jié)的關(guān)懷,使難友們感到他們的斗爭并不孤立,進一步認識到自己的力量;最后一節(jié)的預示,使難友們從勝利的前景中不僅受到鼓舞,而且認識到當?shù)苄謧儼牙麆λ偷绞种袝r,自己責任的重大與光榮。
這首詩在直抒胸臆的同時,廣泛地采用了擬人的表現(xiàn)手法,使豪邁的詩情的表達,變得極富于情韻,充滿了詩意。特別值得指出的是,詩中擬人手法的采用,始終是緊扣住特定的描寫對象來展開的。“災難”與“希望”的擬人,前者直接指十二月黨人的受苦受難,后者“正在陰暗的地底潛藏”,所說“陰暗的地底”,不妨即理解為“在西伯利亞礦坑的深處”的地下。“愛情和友誼”的擬人,又聯(lián)系著“陰暗的牢門”與作為受難者的“你們”。同樣,“自由會在門口歡欣地迎接你們”一句,也關(guān)乎受難的地點“門口”與受難者“你們”。
關(guān)于《致西伯利亞的囚徒》的創(chuàng)作與流傳,還可補充以下一些情況。在一八二六年十二月底,十二月黨人伏爾康斯基的妻子瑪麗雅·尼古拉耶芙娜·拉耶夫斯卡雅正準備不辭辛勞、不畏嚴寒、只身前往她丈夫的流放地。普希金在莫斯科見到她,深為她的英勇行為所感動,便寫了這首詩,連同《給普希欽》一詩,交給了十二月黨人尼吉塔·穆拉維約夫的妻子帶到西伯利亞去。盡管這首詩在詩人生前始終未能發(fā)表,直到一八五六年才第一次刊登在赫爾岑在倫敦創(chuàng)辦的《北極星》雜志上,但在當時的十二月黨人中曾引起過很大的反響。在流放地的十二月黨人、著名詩人奧多耶夫斯基還寫了一首格調(diào)昂揚的答詩《答普希金的〈致西伯利亞〉》,其中有兩句是“我們的悲痛的工作決不會就那樣徒然消亡,/從星星之火當中會迸發(fā)出熊熊的火光”。后來列寧在一九○○年在德國萊比錫創(chuàng)辦《火星報》時,還把上面引的后一句詩(另一譯法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為題詞,印在報紙題名的旁邊。報名“火星”,也是從這一詩句脫化而來的。這雖然與《致西伯利亞的囚徒》并沒有直接的關(guān)系,卻是普希金的這首詩漾開的一圈動人的漣漪。
(陳志明)
上一篇:〔英國〕華茲華斯《致杜鵑》賞析
下一篇:〔蘇聯(lián)〕馬雅可夫斯基《致謝爾蓋·葉賽寧》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