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將墳場上
所堆積的骷髏細看,
所有這些死者至少是訴狀
審理庭的法官,
或者是提籃叫賣的小販:
我可以讓它們互相代替;
因為從主教與路燈看守之間,
我看不出有什么差異。
這些死者生前有的人
卑微,有的人驕倨,
有的人貴為天子至尊,
有的人淪為奴仆,充滿恐懼,
我從這里看到大家共同的結局,
只見他們亂糟糟地擠成一團。
他們的領地已被人奪去;
教士或主子都無從分辨。
如今他們離開了人間,上帝守著亡魂!
至于肉體,他們已經(jīng)腐爛。
無論他們曾是貴婦或貴人,
養(yǎng)尊處優(yōu),恣意尋歡,
吃盡乳油、麥糊或米飯,
他們的尸骨都化為塵土,
他們的歡聲笑語都煙消云散。
但愿仁慈的耶穌將他們寬恕!……
(張秋紅譯)
【賞析】
維庸是公認的寫死亡的大手筆。在維庸的一生中,他比普通人更多地感受到死亡的不可回避性。維庸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像大多數(shù)人那樣,對于死亡充滿恐懼心理。在唯心主義大行其道的中世紀,死后的世界是一個可以大做文章的世界。宗教信仰、法律懲戒的基石都在于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和憂戚。這種情境下的死亡,其內涵就好比一種鞭策,可以使人向善避惡。另一方面,維庸又認為死亡是實現(xiàn)人類平等的一種可能。他強烈地感受到人間的種種不公平、非正義,但是他除了以消極方式反抗丑陋的社會外,沒有任何能力顛覆社會的現(xiàn)實狀態(tài)。但是在死亡這一人類共通的生命軌跡中,維庸看到了平等性。或許,死亡這個誰也擺脫不了的陰影,恰恰是替天行道的英雄。在這首《回旋詩》中,我們將看到死亡在維庸心目中的第二種形象。
詩歌開始的時候,維庸以平淡的口吻告訴我們,他身處“墳場”,四周堆積著“骷髏”。這樣的景象并非危言聳聽,而是有其現(xiàn)實根據(jù)。且不論維庸本人多次被判處絞刑,與死刑犯朝夕相處,動蕩的社會本身就為大眾提供了難以計數(shù)的死亡畫面。維庸所處的時代,正是英法百年戰(zhàn)爭的尾聲。這場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給兩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法國大地更是籠罩在一片狼煙之中,飽受摧殘。士兵的寶貴生命淪為利益集團角逐的犧牲品,一旦活生生的價值被抽取殆盡,只剩下無聲無息的尸體,便乏人問津,任其滿足鳥獸蟲豸的口腹。他們的骷髏就像一份份“訴狀”: 是對生前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的控訴。維庸從他們的結局中看到了大家“共同的結局”: 死亡。
在詩歌中,維庸說:“這些死者生前有的人/卑微,有的人驕倨,/有的人貴為天子至尊,/有的人淪為奴仆……”雖然維庸想借此表達蕓蕓眾生、殊途同“死”的觀點,但顯然也有主觀幻想的成分。一個人生前的地位、財富不同,死后的墓穴、碑石也會呈現(xiàn)不一樣的景象。維庸不可能在貧民的墓園中看到封建統(tǒng)治者的墳墓,更不可能看到“他們亂糟糟地擠成一團”。人類真正平等的最高境界在于死亡本身。在死亡面前,一切特權、一切財富、一切榮辱、一切美丑都化為烏有。生前吃糠喝稀、忍饑挨餓的尸骨會轉變?yōu)閴m土,生前“吃盡乳油、麥糊或米飯”的尸骨也會成為塵土。死亡是確定無疑的、勢所必至的、不可超越的,是每個人孤立無援的生命終點。
巴洛克教堂的天頂畫《末日審判》很有意思。它將人劃分為蠻人、市民和貴族三個等級,卻又描繪了人無分軒輊地死亡的畫面。法國后來的大文豪雨果說過這樣一句話:“死亡是最偉大的平等,死亡是最偉大的自由。”有命咸歸于死,凡是活著的生命,最后無一例外地成為墳中枯骨。維庸看不到現(xiàn)世生活的平等,于是將人間平等的希望寄托在死亡,這也是維庸向人類社會遞交的一份“訴狀”。
(蔡海燕)
上一篇:《回旋曲(阿拉貢公主凱瑟琳之歌)·貢戈拉》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回旋詩:如果我經(jīng)常去教堂·比尚》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