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者啊,看一看我吧。
還有誰像我一樣遭受痛苦?
喜歡撲火的飛蛾啊,
你們之中誰不渴望幸福?
狂風啊,你們身處異鄉時,
在耳畔呼嘯,掀起途中的灰塵……
假如世界上有真正的國王,
那么什么地方是他的京城?
虔誠的男子漢,你見過山中樂園,
那就祝福大地的國土。
財主老爺周游世界。
告訴我,貧民能在哪兒居???
我用蘆葦做了笛子——
高利貸者聽到了債戶的聲音。
你們是我的鳥雀!
難道山雀能逃避老鷹?
魚啊,你隨著小丹和槳手,
藍色的漩渦是你的宮殿。
世界上是否有島嶼,哪兒的逃亡者
能夠不再懼怕永恒的災難?
嫉妒的世界啊,你像時光一樣古老,
你剝奪自己幸福的恩賜……
能用銅幣買到鉆石簍子的市場
是否存在于這個塵世?
世界上有一名女郎,
像兩個星期的圓月一樣嫵媚;
她的胎記染得烏黑,——
誰能與我的意中人媲美?
大地上有過我的蒙莉,
她點燃了我的心便離我而去。
我的胸口仍有她射中的箭。
她在哪里?哪顆星辰歸她統治?
我懷念親愛的故鄉。
你曾與她在山上散步?
告訴我——那兒是否像以前一樣
下著雨,還有一團團的銀霧?
歲月一年接一年閃現而過,
新的城市將不斷建造。
是誰對我說——到了那時
人們將根據古蘭經而祈禱?
新的月亮將會出生——
它不會永遠消逝。
是否將為高利貸者
筑起堅固的牢獄?
瑪赫圖姆庫利說的不多——
你根據眼睛看出了他的凄楚。
祖國土地上的天鵝啊,
與你們離別難道不感到痛苦?
(吳笛譯)
【賞析】
在土庫曼文學史上,瑪赫圖姆庫利是最初擺脫阿拉伯—波斯詩風、使用民族詩體的作家之一。他的這首《天鵝》是一首具有游牧民族特色和充滿了塞外風情的離散詩歌。連篇累牘的反問句式,表達了詩人背井離鄉、思念故鄉和愛人的強烈感情。
詩篇以詩人的詰問開端,開門見山地讓讀者體味到詩人漂泊生活的凄楚和無望,奠定了這首詩歌的基調。緊隨其后的是對“撲火的飛蛾”的同情,投射出的其實是詩人的自喻,同樣是因為“渴望幸福”,飛蛾的慘烈的自焚,令人不禁聯想到漂泊者的命運,如飛蛾般背井離鄉,赴湯蹈火般地奔赴遠方,是否也是事與愿違?詩人借物抒情,也暗示了詩人選擇遠走他鄉的漂泊,實在是不得已??紤]到社會歷史和自然條件等因素,雖然從15世紀開始就有部分部落從游牧轉向定居牧業,18世紀的土庫曼斯坦大部分都還是“騎在馬背上的民族”,普通中下層人民不僅承擔氏族中各項勞動,還要向統治者繳納租稅,生活苦不堪言,詩人抒發的正是這一背景下的選擇漂泊者的共同慨嘆。
第二至第六詩節中,旅途勞頓的抒情主人公仍然始終不渝地尋找由“真正的國王”統治的幸福家園。詩人用“身處異鄉”的“狂風”,指代漂泊過程中惡劣的自然環境,同時也使讀者體會到了游牧民族的特色。值得推敲的是,詩人特意用“身處異鄉”來形容“狂風”,使“狂風”人格化,強調背井離鄉的艱辛,與之后對故鄉的甜美回憶形成了天壤之別的對比。與自然環境比肩的是充滿了“高利貸者”,“財主老爺”等壓迫者的惡劣社會環境,抒情主體聲聲叩問怒聲斥責控訴社會上的不公,并用“老鷹”比喻壓迫者,刻畫出了統治者兇殘的嘴臉,用“山雀”比喻“漂流者”,描寫出了被壓迫者的弱小和無助,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人通過這組比喻生動地揭露了漂泊者難以安身立命的處境。在另一組鮮明的對比中,詩人還著力描寫了連小魚都有“藍色的漩渦”作為“宮殿”而有了棲身之處,而偌大的世上卻沒有島嶼能為“逃亡者”提供安身立命之所,令讀者扼腕暗嘆“人不如魚”。這樣的反差,使得抒情主體發出了對這個“嫉妒的世界”的不滿,詩人用違反常識的“銅幣買到鉆石簍子的市場”暗喻漂泊者尋找的樂土,在一針見血的辛辣自嘲中,漂泊者屢尋樂土而不得的失望以至絕望溢于言表。
在這樣漂泊的困頓中,只有對“故鄉”的美好回憶才能撫慰心中的傷痛,第七至第九詩節通過對故鄉的愛人的愛慕和思念之情,抒發了對故鄉的懷念,連愛人“蒙莉”身上“染得烏黑”的“胎記”都是無與倫比的,這也象征著故鄉的烙印,從出生的那刻起就留在每個人的身上,無論漂泊在何方,都難以消磨。在詩人的美好的記憶中,故鄉是“下著雨”,“還有著一團團銀霧”,與之前所提到的“身處異鄉”的“狂風”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也是所尋找的樂土的原型。
沉浸在對故鄉的美好回憶中,詩人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在之前的第三詩節中,詩人就寄希望于“虔誠的男子漢”,使“大地的國土”成為“山中樂園”那樣的烏托邦;而在第十至十一詩節中,詩人向我們勾勒了他理想: 希冀在古蘭經指代的宗教拯救下,為漂泊者找到能夠安居樂業的立身之處。詩人所處年代,雖然大多數土庫曼斯坦人都信奉伊斯蘭教,但是宗教領袖的影響和勢力都不大,各部落實權都掌控在部落首領手中,詩人希冀通過政權的更替來構建心中的樂土的想法雖然還比較單純,但卻從側面表達了對漂泊生活的酸楚艱辛和忍無可忍。
最后一節中,出現了“天鵝”這一與詩同名的意象,游牧民族的哈薩克族一向崇敬天鵝,認為它是一切美好和圣潔的化身,而在本詩中則是祖國和故鄉的美好象征。
本詩不僅表達了漂泊者背井離鄉的酸楚心情,還塑造了一個關心民生疾苦,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抒情主人公的高尚形象,他的尋索精神是人類不斷進取的縮影。
(杜夕如)
上一篇:《天空被火焰籠罩·納沃伊》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失樂園(節選)·彌爾頓》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