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生只想制作粗制濫造的作品的文學匠,不要讀這篇文章,因為他只是白白地浪費了時間,又破壞了自己的情緒。這篇文章不包括怎樣編排手稿,怎樣加工素材這樣的建議;也不包括對編輯的大筆的任意所為,對副詞與形容詞變化的評價加以分析。不可救藥的“多產作家們”,此文不是為你們寫的!文章是給有理想的作家(即使他目前只寫出了很平庸的作品),是給追求真正的藝術,并幻想著他不必再向農業報紙,或《家庭》雜志登門求告的時刻的作家用的。
親愛的先生、太太、小姐,在您選中的部門里,您取得了什么成就?是天才嗎?原來您并不是天才。如果您是天才,便不要讀此文。天才把一切桎梏和偏見拋到一邊,不能控制他,不能令其順從。天才,rara avis,像我和您一樣,不在每一片樹叢中飛來飛去。也許您是有才華的人?當然,這也可能。當赫拉克勒斯還在襁褓時,他的二頭肌也細得可憐。您也是這樣: 您的才華還沒有得到發展。假如它得到適當的營養,它就會像樣地成長起來,您便不會因讀此文而浪費了時間。如果您真的相信,您的才華已經成熟,那時便放下它,不要再讀下去!如果您認為它還沒有達到這一水平,那么,在您看來,要通過怎樣的方法才能達到呢?
要作一個有獨創性的人,您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爾后又添加道: 逐漸地發展自己的獨創性。好極了。但是問題并不在于作一個有獨創性的人——這連黃口小兒也懂得,——而在于怎樣成為一個有獨創性的人。怎樣喚起讀者對您的作品的強烈興趣,而使出版商極想得到它?亦步亦趨地跟在別人——哪怕是最有才華的人的后邊,反射著別人獨創性的光芒,也不能成為有獨創性的人。要知道,任何人也沒有為瓦爾特·司各特和狄更斯,為埃德加·坡和朗費羅,為喬治·艾略特和亨弗利·華爾德夫人,為斯蒂文森和吉卜林、安東尼·賀普、瑪麗·高瑞利、斯蒂文·克萊恩以及許多其他作家——名單可以無限延長——鋪平道路。出版商和讀者直到如今還鬧嚷嚷地要他們的書。他們達到了獨創性。為什么?就是因為他們不像隨風轉動的無思無慮的順風旗。他們的起點也就是那些和他們一起而終為敗北者的起點,他們所得到的遺產也是那個世界,以及那些平淡無奇的傳統。但是他們同敗北者的區別只有一個,就是: 他們拋棄了別人使用過的材料,而直接從源泉汲取。他們不相信別人的結論、別人權威性的意見。他們認為,必須在自己經手的事業上打上自己個人的烙印——標志要比作者的權力重要得多。他們從世界及其傳統(換言之——從人類的文化和知識)汲取為建立自己的人生哲學所必需的材料,就像從直接源泉汲取一樣。
至于“人生哲學”這一用語,還沒有準確的定義。首先人生哲學不解決個別問題。它不特別集中注意這樣的問題,諸如: 過去和將來靈魂之受苦、不同的或共同的兩性道德的規范、婦女的經濟獨立、性能遺傳的可能性、招魂術、變異、對酒精飲料的看法等等,等等。不過它還是要研究這些問題,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經常遇到的一切其他障礙。——這不是抽象的、脫離現實的,而是日常的、工作的人生哲學。
每一個獲得持續成就的作家都有這樣的哲學。這樣的作家有特殊的、他個人獨特的對事物的看法。他用一個尺度或一組尺度來衡量落入他的視野里的一切。根據這個哲學,他創造性格并做出某些概括。由于它,他的創作看來是健康的、真實的、新鮮的,顯露出世界期待聽取的新東西。這是他個人的,而不是被重新安排好的、老早就被咀嚼過的、全世界都已知曉的真理。
但是請謹防誤會。掌握這種哲學完全不意味著從屬于教學論。根據任何理由表達個人觀點的才能,并不能成為用教訓小說煩擾讀者的依據;可是,也不禁止這樣做。應當看到,作家的這個哲學很少表現為想讓讀者這樣或那樣地解決某個問題。只有不多的幾個大作家才是公開進行教育的,同時,某些作家,如大膽而優美的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幾乎完全把自己表現在創作中,甚至回避對教訓的暗示。許多人把自己的哲學當做秘密的工具。他們借助哲學形成了思想、情節、性格,在完美的作品里,它滲透在各個方面,卻不顯露出來。
必須懂得,這種工作的哲學,使作家不僅可以把自己,而且也可以把他審查過的和評定過的、通過他的“我”而反映出來的東西,寫進自己的著作里去。以上談到的,可以通過智力的巨人、著名的三巨頭——莎士比亞、歌德、巴爾扎克的例證,特別鮮明地予以說明。他們各人是各人,以致不能把他們相互比較。每一個人從自己個人的倉庫里、從自己的工作哲學中挖掘。又按照自己個人的理想創造自己的作品。非常可能,在剛一出生時,他們和一般的孩子沒有什么兩樣,然而,他們從世界及其傳統中學會了某種他們的同齡人沒有學會的東西。而正是那個,是應當告訴給世界的。
而您呢,青年作家,您有什么要說的?如果有,又是什么使您不能說出來呢?如果您能夠發表世界愿意聽到的那些思想,您就像您所想的那樣表現出來吧。如果您想得清楚,您也會寫得清楚;如果您的思想有價值,您的文章也會有價值。但是如果您的敘述淡然無味,那是因為您的思想淡然無味;如果您的敘述很狹隘,那是因為您本身狹隘。如果您的思想不清楚和自相矛盾,難道可以期待表現得清楚嗎?如果您的知識是貧乏和雜亂無章的,難道您的敘述會是流暢和合乎邏輯的嗎?沒有鞏固的基礎,沒有工作的哲學,難道可以從混亂中造出秩序來?難道能夠正確地理解和預見嗎?難道可以確定您所擁有的那一點點知識的大小和相對價值嗎?而沒有這一切,難道您能夠是您自己嗎?難道您能給被操勞過度弄得疲憊不堪的世界帶來什么新東西嗎?
只有一個方法能夠贏得這樣的哲學——這就是探求的方法,從知識寶庫、從世界文化中汲取材料,從而形成這一哲學的方法。當您還不理解作用于鍋底的力時,您知道蒸汽的氣泡是什么嗎?當一個藝術家還沒有形成關于歐洲歷史和神話學的概念,還不懂得總的形成猶太人性格的不同特點——他的信仰和理想、他的熱情和眷戀、他的希望和恐懼,難道能夠畫出《你們看這個人》來嗎?如果作曲家對偉大的古日耳曼史詩一無所知,他能創作出《瓦爾基利亞女神》來嗎?這一切都和您有關——您必須學習。您應當學會帶著觀點觀察生活。為了理解某個運動的性質和發展階段,您應當知道那些促使個人和群眾行動起來的動機,那些產生了偉大的思想并使之發揮作用,把約翰·布朗送上了絞刑架,把基督送到峨爾峨他的動機。作家應當掌握生活的脈搏,而生活便給他個人的工作哲學,借助于這種哲學,他本身便開始評價、衡量、對比并向世界說明生活。正是這個個人的烙印、個人對事物的觀點,被稱之為個性。
從歷史學、生物學,從學習進化論、倫理學,以及從一千零一種知識部門,您知道了些什么?您表示異議說:“可是,我看不到,這一切怎么會幫助我寫小說或長詩。”它畢竟會幫助您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影響。知識給您的思想以廣闊天地,擴大您的視野,開拓您的活動范圍。知識用自己的哲學武裝您,這種哲學和其他任何一種哲學一樣,將喚醒您獨創性的思想。
“可是這項任務太龐大了,”您抗議說,“我沒有時間。”然而它的規模并沒有嚇住別人。您可以生活很多,很多年。當然,不能期望著您會懂得一切。然而正是根據您將掌握知識的程度,您的寫作技巧和您對他人的影響才會不斷地增長。時間!當談到時間不夠時,指的是不能有效地利用時間。您學會了正確地讀書嗎?在一年里您在多少本平庸的短篇和長篇小說上消耗了時間,或者企圖研究短篇小說的寫作藝術,或者鍛煉自己的批評才能?您從頭到尾讀完了幾本雜志?這就是您的時間,而您糊里糊涂地把它浪費掉了,而它不再回來。要學會精心地選擇閱讀材料,學會快速閱讀,抓住主要的東西。您譏笑老年人昏聵糊涂,他們通讀每天的報紙,包括廣告。難道您逆著當代文學的洪流而拼命掙扎,就不那么可憐了嗎?還是不要避開這一洪流。要讀好一些的,只是好一些的書。不要怕放下已經開始還沒讀完的短篇小說。要記住,只有讀別人的作品,您才能重新安排作品,否則,您本人就沒有什么好寫的。時間!如果您不去尋找時間,我向您擔保,世界不會尋來時間聽您使喚。
(劉保端 譯)
注釋:
拉丁文,珍貴的鳥。
亨弗利·華爾德(1851—1920): 英國女作家,她的長篇小說取材于英國知識分子和宗教界的生活。
安東尼·賀普(1863—1933): 即安東尼·賀普·豪金斯。英國作家、律師,著有長篇小說《維特先生的遺孀》(1892)、《贊達的囚徒》(1894)等。
瑪麗·高瑞利(1855—1924): 原名瑪麗·麥克,著有充滿感傷色彩的長篇小說《兩個世界的傳奇》(1886)、《近親復仇》(1886)、《泰爾瑪》(1887),獲得一定成功。
《你們看這個人》: 原文為拉丁文,是一幅戴荊冠的耶穌像。
《瓦爾基利亞女神》: 是德國作曲家瓦格納所作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的第二部。
約翰·布朗(1800—1859): 美國爭取解放黑人的戰士,貧農。1859年為消滅美國的蓄奴制度而發動起義,后被絞死。
峨爾峨他: 是基督被釘死的地方,在耶路撒冷附近。
【賞析】
您是一位文學寫作的愛好者嗎?是一位孜孜以求真正文學創作的愛好者嗎?是一位有理想但并非天才的愛好者嗎?是一位才華還沒有得到發展,急于想知道解決方法的愛好者嗎?如果答案全部是肯定的,那么您一定會對《論作家的人生哲學》感到極大興趣,并在讀完該篇文章之后找尋到自己的答案。
文章從始至終以并不常用的第二人稱來進行敘述,給讀者以親切感: 閱讀此文仿佛是在聆聽一位前輩好友的耐心勸導,他是那樣熟諳寫作之道,又是那樣循循善誘。
他致力于幫助讀者解決文學創作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如何成為一個有獨創性的人”。如果僅從文學的藝術性表達方式來看,回答這道問題的方式顯然比這道問題的答案要精彩美妙得多,杰克·倫敦采用了整整一段的連續反問句,用一種略帶詰問式的口氣向青年愛好者們發問:“而您呢,青年作家,你有什么要說的?如果有,又是什么使您不能說出來呢?……如果您的思想不清楚和自相矛盾,難道可以期待表現得清楚嗎?如果您的知識是貧乏和雜亂無章的,難道您的敘述會是流暢和合乎邏輯的嗎?沒有鞏固的基礎,沒有工作的哲學,難道可以從混亂中造出秩序來?難道能夠正確地理解和預見嗎?難道可以確定您所擁有的那一點點知識的大小和相對價值嗎?……”順理成章地,杰克·倫敦終于給出了讀者拭目以待的最終答案: 要從世界及其傳統,即從人類的文化和知識中直接汲取為建立自己的人生哲學所必需的材料。“知識給您的思想以廣闊的天地,擴大您的視野,開拓您的活動范圍。知識用自己的哲學武裝您,這種哲學和其他任何一種哲學一樣,將喚醒您獨創性的思想。”
在杰克·倫敦看來,一個寫出好作品的作家需要有創新精神;他必須拋棄別人用過的材料,自己去吸收新鮮活潑的資料。一個寫出好作品的作家需要有自己的世界觀,他必須能帶著問題觀察這個世界,寫出自己關于世界的認識,而不是重復那些“被重復安排好的、老早就被咀嚼過的、全世界都已知曉的真理”。一個寫出好作品的作家,還必須學會有效地利用時間去閱讀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書籍,盡量從世界文化中汲取營養,豐富自己。這就是杰克·倫敦對所有有志于寫作的人的忠告。
那么,讀者為何要相信該篇文章的作者的這樣一番理論呢?他說的就是對的么?當然!原因很簡單,因為杰克·倫敦以自己的成功做出了最好的證明。正是在這種理論原則的指引下,杰克·倫敦才在文學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倫敦家境貧困,小學畢業以后就開始了輟學謀生的艱難歲月。為了糊口,他做過童工、搬運工人、水手甚至“蠔賊”等各種粗重卑下的職業。即使是在這樣艱苦忙碌的日子里,倫敦還是經常利用有限的休息時間到奧克蘭市公立圖書館借閱書籍,并最終于次年考入加利福尼亞大學。雖然大學還沒有讀到一年就又因生計所迫而退學,但倫敦仍一邊自學斯賓塞、達爾文等人的著作,一邊大量閱讀著名作家的著名作品,以此來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那些渴望在文學領域有所建樹的寫作愛好者們: 天才并非生而具備的,而是需要通過后天的努力來換取的。
(石麗娜)
上一篇:《認識東方(選錄)·克洛代爾》
下一篇:《論出版自由(三則)·彌爾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