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朗費羅·箭與歌》經典詩文賞析
我將一支箭向天空射去,
它落到地面, 不知在哪里,
因為它那么迅速地飛翔,
眼光哪能夠緊緊地跟上。
我將一支歌向天空高唱,
它落到地面,不知在哪方;
有誰的目光那么地敏銳,
能夠將飛翔的歌兒追隨。
過了很久,在一棵橡樹上,
我找到這支箭,依然無恙,
而這首歌兒呢,從頭到尾,
我也找到了,在朋友心內。
(鄒絳 譯)
這是一首含蓄凝練的哲理小詩。
在這首詩中, 詩人以射向天空的箭和飄向遠方的歌作比喻,告訴人們,任何一種行為,或是善的,或是惡的,都會在這個世界上留下痕跡,引起某種反應,盡管你當時并沒有覺察到這種行為,或沒有預見到這種行為可能引起的后果。箭射出去了,人們的目光無法追隨它,但它的確向遠方飛去, 飛向自己的歸宿。然而,它的歸宿究竟在何處,人們一時無法知道, 但他們終究會知道的,因為那箭決不會從地球上消失; 同樣, 一時唱出的歌聲,也許并不曾有人理解,你也不必苦悶,蕓蕓眾生中,定有你歌聲的回音壁。在這首詩中, 詩人似乎向人們啟示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是時辰未到”這一古訓。所以, 在詩的背后, 詩人在告誡人們: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能憑一時的直覺去判斷別人, 造成不必要的誤解。
朗費羅大學畢業后曾游歷過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深受傳統藝術的影響。這首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是傳統的。他曾明確提出過詩人的三項任務:娛樂性、鼓舞性和教諭性。如果將《箭與歌》歸入古羅馬教諭詩之列,可能大體不誤。但不同的是, 《箭與歌》的形式更為完善,表現的內容更為深刻。朗費羅對詩的觀點跟中國傳統文藝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這使中國讀者覺得,朗費羅比其他外國詩人更能為人接受。
細心的讀者肯定會發現, 這首詩在構思和表現方式上與中國的絕句有驚人的相似性, 中國詩中常出現的比興手法在這里得到了運用,“起承轉合”也內在地存在著。第一節是起,第二節是承,轉是內在的,無形地存在于第二和第三節之間,第三節是合,這樣,三節形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瑞士批評家沃爾夫岡·凱塞爾在評價這首詩時說得好,他認為這首詩只能在這里停住,不可能被繼續寫下去。或者說,在你聽別人誦讀這首詩時, 當你聽到第三節,你一定知道,這就是詩的結尾了。如果將這首詩分作兩部分,后一節便是前二節的升華,而前二節是互為前提的一個整體, 但只有當它和后一節結合了才有意義。讀者需要相對穩定的形式,朗費羅歷來是嚴格遵照形式寫作的。
這首詩在音節、韻律上體現了詩人對傳統詩律有較為成熟的把握。原詩基本采用八音節四音步抑揚格,句末采用AABB CCDD EEFF的雙迭韻,節奏和諧,瑯瑯上口,構成一幅疏密得當的節奏圖案。如果對這首詩作前后比較,就會發現前面的節奏較緊密, 后面則較舒緩。
(義海)
上一篇:〔智利〕聶魯達《第六首情詩》賞析
下一篇:〔德國〕荷爾德林《給年輕的詩人們》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