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大地上
看著大地,
看著青草,
看著蠓蟲,
看著淺藍的花朵。
你像春天的大地,親愛的,
我看著你。
我躺在地上,
凝視著天空,
凝視著樹枝,
凝視著飛翔的仙鶴,
你像春天的天空,親愛的,
我凝視著你。
夜間,在田野里燃起篝火,
撫摸著火苗,
撫摸著溪水,
撫摸著毛線衣,
撫摸著銀項鏈,
你像篝火,燃燒在
繁星的天空下面,
親愛的,
我撫摸著你。
我和人們在一起。
我愛人們,
愛運動,
愛思想,
愛我的斗爭,
你是我斗爭中的同伴,親愛的,
我愛你。
(郁潔、王槐曼 譯)
【賞析】
希克梅特的詩作節奏鏗鏘,語言樸素,比喻確切。這一首《我坐在大地上》即是如此。
全詩共四節,如果把最后一節略去,可以被當作一首不錯的單純的愛情詩;但正是最后一節告訴我們,詩人的愛情是與那個革命的年代緊密相連的。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說:“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可以說,詩人的愛情鮮明地帶有那個特定時代的烙印,愛情與革命之情融為一體。
詩人直抒胸臆,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抒發著那份對戀人的摯愛與對革命斗爭的執著。詩人淺吟低唱,深情地向戀人訴說著。在不同場景的變幻中,愛情在逐步升溫。
詩的第一節,情感顯得還很平淡。或許,這可以被理解為是戀人的情感萌發期。詩人“坐”在大地上,隨意地看著四周生機盎然的青草、四處蹦跳的蟲子、淺藍淺藍的花朵。“醉翁之意不在酒”,詩人并不是真正地看它們,而是在看自己的心上人。詩人置身于如此優美的環境之中,看著鐘愛的女子,甜蜜的喜悅油然而生,脫口而出——“你像春天的大地”。一切都那么自然,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
如果說第一節中詩人選定了自己鐘情對象的話,那么第二節中那種戀情已經漸漸變得不可遏抑了。他似乎擔心她會拒絕自己的愛,不敢再看她,但又極度渴望能夠看著她。那種愛情的煎熬讓詩人躺在地上,平息心中的狂熱。所以,他眼睛死死盯住的天空、樹枝、飛翔的仙鶴都是那么的可愛,感覺她就像它們中的任何一個,都那么的可愛。
白天時容易度過愛情的煎熬,入夜就有些困難了,“求之不得,輾轉反側”。詩人把她比喻為在點點繁星下燃燒的篝火,給自己無限的溫暖。由“看”到“凝視”再到“撫摸”,我們能夠直覺到詩人的戀情在逐步地加溫,但這種改變都是在具體的意象之中不知不覺地發生,悄然無聲。
如果說前三節都還可以被看做單純的男女之愛,那最后一節則把這種愛情匯入一種大愛的洪流之中。詩人愛人們,愛運動、思想、斗爭著的人們,愛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正因為她是這一群中的一員,所以“我”愛她。至此,男女之愛融入革命斗爭之中。
這就是革命年代的愛情。這樣的時代早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我們從詩人那不無直白的感情宣泄中可以了解曾經的愛情,與我們的不一樣的愛情。這應該說是讀這首詩的一個重要收獲吧。
(王 偉)
上一篇:我在路易斯安那看見一棵櫟樹在生長 [美國]惠特曼
下一篇:《我存在 [英國]克萊爾》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