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
從山脊傳向山脊
從花傳向花——
在光中
漸漸變淡——
花瓣向里
藍色的尖端彎曲
伸向更藍的花心
于是這些花消失了。
山茱萸的蓓蕾依然嫩白,
但是陰影
從山茱萸的根射過來——
黑影從根爬到根,
每張葉子
切割草地上另一張葉子,
陰影尋找陰影,
于是花葉
和花葉的影子都消失了。
(趙毅衡 譯)
【賞析】
希爾達·杜麗特爾早期作品《海園》中的一些小詩,形式新穎,脫離了格式的束縛,用語清新典雅,常以日常生活入詩,并能捕捉瞬間動人的意象,因此廣受好評,《晚》便出于此詩集。這首詩采用一種特定的角度——光的變化,描述一個特定的時間段——傍晚,將傍晚中光與事物的關系采用透視法精確地描繪出來,仔細品味不禁感嘆,詩人何來如此細膩的感受!
詩歌的三節分三個階段敘述傍晚時分光與影的變化。
第一節,光的自然神韻被演繹得奇妙非凡。廣角鏡頭里的“光”劃下一道時間軌跡:“從山脊傳向山脊/從花傳向花——”敘述平易而又不流俗。鏡頭從“山脊”這一宏觀的景物開始,逐漸搖動推近到“花”這一細部物象,過渡自然不留痕跡,使下文的敘述順理成章。
第二節,詩人單刀直入地描述傍晚中的景物“花”,闡述“光”與景物的關聯,生動地描繪了主客體融合的過程。由“光”的變化引起色彩的連續變化令傍晚中的“花”美得獨特又神秘,花“在光中/漸漸變淡——/花瓣向里/藍色的尖端彎曲/伸向更藍的花心/于是這些花消失了”。色彩是“光”賦予景物“花”的主要屬性之一,這是三者之間的游戲,但詩人最為關注的是光與景物(花)這兩者的關系。同時,人的視覺感受力也是造成色彩漸變由此感受到獨特的美的主要原因。簡而言之,主觀感受與客觀的“光”變共同營造了這一奇妙的景觀。這種描寫的態度充分體現了意象主義的“象”中寓“意”,在“意”中感受“象”的創作理念。而杜麗特爾細致的觀察、細膩的敘述也最大限度地調動了讀者的想象力。
最后一節詩人進一步闡發“光”與“影”的關系。“光”逐漸暗淡隱退,“陰影”登場。詩人選取“依然嫩白”的“山茱萸的蓓蕾”作為視覺參照物,在黑與白的色彩對比中描述“陰影”吞噬“光”的漸變過程。當陰影鋪滿整個視覺空間,夜晚降臨,“光”也逐漸退出舞臺。而這首詩所描繪的“光”、“花”與視覺的關系背后還隱藏“時間”這一自然力量。
杜麗特爾的《晚》雖然選取了最為常見的景物入詩,卻于平常中見不凡,在細膩的詩情詩語的背后展現了她女性特有的敏感與駕馭語言的能力,將意象主義的創作原則闡釋得淋漓盡致。而她本人也被公認為是最忠于意象派原則并取得相當成就的詩人。在杜麗特爾所描繪的花葉、光影等景物背后潛藏著這樣一種觀點: 每個自然景物的背后都能發現“精神力量的痕跡”。
(喬 華)
上一篇:晌午 [越南]素友
下一篇:《晚歌 [德國]法勒斯萊本》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