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筆下的狍鹿跑過筆下的林子到哪里去?
它是否要去喝筆下的水?
那水面就像一張蠟紙,
把它的小嘴映照出來。
它為什么要抬起頭?
難道它聽到了什么?
它用四條向真理借來的小腿支撐著身子,
在我的手指下豎起了耳朵。
安靜——這個詞在紙上沙沙作響,
扒開了“森林”的枝椏。
一些字母在白色的紙片上跳了起來,
如果它們拼排得不好,
造成一些團團圍困的句子,
在它們面前就無法逃生。
一滴墨水里有許多獵手,
這些獵手都偷偷地瞇著眼睛,
沿著陡峭的筆桿滑到了紙上,
圍著這只狍鹿向它射擊。
但他們忘了,這并不是生活,
這里必須遵守別的法則,
白紙上面寫著黑字,
只要我愿意,我就可以
把一瞬間無限地延長,
使它變成許多小小的永恒,
在子彈飛過時把它們阻住。
永遠,只要我下一道命令,
就什么也不會發(fā)生,
沒有我的命令,樹葉不會凋落,
鹿蹄也踩不彎樹干。
是否有一個我能自己掌握命運的世界?
是否有一種用字母的鎖鏈
能夠鎖住的時間?
是否有一種永遠隨我心意的存在?
寫作的快樂,
可以永存,
一只凡人的手的報復。
(張振輝 譯)
【賞析】
《寫作的快樂》是詩人收在1967年出版的詩集《一百種樂趣》中的一首詩,描寫了作者寫作的樂趣。詩中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和思辨色彩。全詩分大小不等的六節(jié),前三節(jié)是形象性的描寫,后三節(jié)是抽象性的哲思。由于想象的豐富和比喻的恰當、擬人的生動,詩像有生命一樣,靈動,跳躍,意趣盎然。
在前三節(jié)詩中,詩人把靈感想象成一只頑皮活潑、敏感可愛、不受束縛、自由自在的狍鹿,非常生動形象。并且,詩人通過對被比喻為靈感的“狍鹿”這個形象的描寫,把醞釀時靈感來臨的狀態(tài),到構(gòu)思時靈感被捕捉的狀態(tài),再到下筆時靈感迸涌的狀態(tài),這一系列創(chuàng)作的運作過程,傳神而形象地表達出來。前三節(jié)每節(jié)描寫的分別就是靈感的來臨、被捕捉、文思迸涌的三種狀態(tài),相對應于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構(gòu)思、醞釀、成文的三個階段。在這里,靈感被比喻為狍鹿,詩人們的筆桿被比喻為森林,稿紙被比喻為水面,字母、句子被擬人化,筆桿中的墨水被比喻為獵手。這樣,詩人給我們創(chuàng)作了一個美妙的童話的世界。這個世界的主角是狍鹿,獵手們在想盡辦法得到它。就是這樣,詩人通過充滿童話色彩的筆,把靈感在創(chuàng)作時構(gòu)思、醞釀、成文這三個階段的抽象非理性狀態(tài)描繪得形象又逼真。
靈感向來是古今中外作家們所熱衷探討的話題。然而,因它的抽象性和非理性,人們既難對它進行理性的描述,也難對它進行形象的描繪。然而,在詩人的筆下,靈感卻是如此的親切可愛,并非遙不可及。詩的第一節(jié)是描寫作家構(gòu)思時靈感悄悄來臨的狀態(tài)。詩人把靈感化成一只充滿靈性的小動物——狍鹿。這只狍鹿突然不知從哪個方向出來,跑進了像樹林樣的、正握筆構(gòu)思的作家的筆桿下,并被那如水面般平滑的蠟紙吸引住,停下來低頭喝水,偶爾警惕性地抬起頭、豎起耳朵提防潛伏的危機。通過這樣的描寫,詩人把靈感在作家構(gòu)思時靜悄悄地到來,并徘徊在作家身邊的情景,形象生動地給讀者傳達了出來。
詩的第二節(jié)是描寫靈感突然被正在苦苦醞釀等待的作家們所捕獲。正喝水的狍鹿突然被來自森林上空的某些奇怪的聲音吸引住,忍不住伸手“扒開了‘森林’的枝椏”,才剛露出頭來,就被等候已久的“字母”跳起來和“句子”排列成層層包圍圈,把狍鹿團團圍困住。這里,我們看到,詩人通過這種擬人化手法,把作家冥思苦想,醞釀作品時,突然靈光一閃,捕獲到了靈感的狀態(tài)描寫得惟妙惟肖。
詩的第三節(jié)是描寫作家獲得靈感后,文思洶涌,下筆如有神的情景。一直隱藏在樹干(指作家手中的筆桿)上靜候的獵手們(指筆桿中的墨水),突然看到了被團團圍困住的狍鹿,便個個急忙地從樹干上爬下來,連忙向狍鹿開槍射擊。我們看到,詩人通過這種擬人化的描寫,逼真地描繪出作家在突然間獲得靈感后,文思洶涌,握筆疾書的情景。
此外,這首詩中,詩人身份角色的轉(zhuǎn)變也是很有意味的。
在前三節(jié)中,詩人仿佛創(chuàng)造萬物的上帝,一直與讀者一起隱藏在某個角落里,嘴角帶著微笑,從遠處觀賞著被她剛創(chuàng)造出來的小生命在林間跑動,但是,在看到小生命被圍困,獵手們對它瘋狂獵殺,無視詩人這個上帝的存在時,這個上帝就在第四節(jié)中突然站了出來,干脆跑到讀者的對面專橫地宣布她才是主宰著一切的統(tǒng)治者。
第四節(jié)詩充滿了思辨色彩,詩人在這里實際上向我們揭示了靈感與作家主體之間的主次關(guān)系: 靈感雖是重要,但作家才是操縱全局的主帥。在表達這個寫作理論時,詩人是通過有趣的思辨思維和思辨句子來表現(xiàn)。詩句活潑,富于動感,加上上帝般的專橫的口氣,使得這節(jié)詩溢滿了皇帝新裝般的氣味。
但是當這氣味還彌漫在詩的上空的時候,到第五節(jié),這個上帝突然從云端跌回人間,變回了普通的“凡人”——一位思謀永恒地掌控時間和命運的詩人。在第六節(jié),詩人驕傲地宣布她掌控了留住永恒的途徑: 寫作的快樂。最后一句詩“一只凡人的手的報復”是指詩人通過寫作可以把原來只有神話世界才能留住時間、掌控命運的特權(quán)給奪取過來,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的自信和自豪。
這首詩處處盈溢著靈動、快樂的氛圍,詩人溫婉又不失幽默的語氣,使詩篇在含蓄的同時又趣味橫生。
(陳春梅)
上一篇:《再致瑪格麗特 [英國]阿諾德》讀后感
下一篇:《寫給兒子的第一首詩 [西班牙]蒙特希諾斯》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