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里奧·柯都維亞(Victorio Codorilla,1894—1970),阿根廷共產黨創始人和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工人運動活動家。
1894年2月8日。柯都維亞誕生在意大利米蘭附近的奧塔維亞諾鎮。父親貝納尼奧·柯都維亞原是雇農,因生活所迫,移居到城鎮謀生,依靠積蓄,在鎮上開了一家小酒店。柯都維亞有3個姐姐, 3個哥哥,他排行最小。由于人口多,收入微薄,家庭經濟相當拮據。
柯都維亞在家鄉念完小學后,考入莫爾達拉市一所中等會計學校。在該校,結識了當時著名的社會黨人、農民運動領導人之一埃齊斯托·卡尼奧尼。在卡尼奧尼的影響下,柯都維亞加入意大利黨的青年組織“社會主義青年”。
1910年,柯都維亞16歲時,因家境困難,被迫輟學,到莫爾達拉市一家電報局工作。1911年,他在該市加入了意大利社會黨。入黨后不久,就接受任務,在附近農村建立農民聯合會。他還同其他年輕的社會黨黨員一起,反對意大利反動統治者所發動的對土耳其的侵略戰爭。由于他積極從事革命活動,他受到反動當局的嚴密監視,隨時都有遭到逮捕的危險。為了保護他,黨組織決定讓他經過瑞典去阿根廷,在旅居阿根廷的意大利僑民中開展工作。
1912年年底,柯都維亞來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在一家商行里當小職員。他積極投身于阿根廷人民為爭取民主和自由的斗爭,并著手研究阿根廷國家的歷史和現狀,特別是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
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阿根廷的經濟發展速度比拉丁美洲其他國家快。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阿根廷已從一個落后的畜牧業國家變成為較大的農產品出口國。人口增長也十分迅速,1895年只有400萬,1914年增長了一倍。人口迅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移民的增加。隨著經濟的發展,阿根廷工人階級的隊伍不斷壯大。首都地區工人在1853年至1895年只有1,500人,到1914年已增至41萬人。
阿根廷的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受到外國壟斷資本和本國寡頭統治的雙重壓迫。阿根廷的工人運動在拉丁美洲開始得最早,規模最大。據統計,1880年至1896年共發生罷工106次,1907年至1913年僅在首都就發生罷工1,081次,其中1907年和1909年有兩次罷工分別有93,000人和25萬人參加。
阿根廷是拉丁美洲最早建立工人組織和馬克思主義小組的國家。早在十九世紀中期,阿根廷就出現了第一批工會,其中最重要的有布宜諾斯艾利斯印刷工人協會。與此同時,旅居阿根廷的一些歐洲工人,基本上按國籍成立國際工人協會(即第一國際)支部。1872年至1873年先后成立了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支部。1890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成立了阿根廷工人聯合會,創辦了《工人報》,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批判空想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1896年6月阿根廷社會黨成立,在成立初期,社會黨為維護工人階級的利益進行過許多斗爭。
柯都維亞到阿根廷后不久,便在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加入了阿根廷社會主義青年聯合會,同該聯合會的領導人魯道夫·基奧迪一起,組織青年進行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活動,領導出版了《社會主義者的話》刊物和《前進報》,揭露這次大戰的掠奪性質。
1915年,柯都維亞同基奧迪一起加入了阿根廷社會黨,并很快成為該黨左翼的領導人。柯都維亞創建了工會宣傳委員會,并成為該委員會的領導人。他還擔任了商業職工聯合會領導委員會的委員,同社會黨內部的改良主義、工會中的無政府主義思潮進行了不懈的斗爭。1917年7月,柯都維亞創辦了阿根廷第一份馬克思主義報紙——《國際主義報》。
柯都維亞和基奧迪等熱情歡呼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他們決定在阿根廷建立一個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黨。1918年1月,就在十月革命勝利兩個月后,阿根廷社會黨左翼同右翼決裂,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成立了阿根廷無產階級先鋒隊、拉丁美洲的第一個共產黨——阿根廷國際社會黨。柯都維亞在國際社會黨成立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1920年12月,該黨召開第一次特別會議,會議決定把黨的名稱改為阿根廷共產黨。
1919年,柯都維亞在黨的工作中認識了伊塔拉·瑪麗,她也加入了阿根廷國際社會黨。1920年,他們結了婚。伊塔拉成為柯都維亞終身伴侶和同志。
1921年,阿根廷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讓柯都維亞辭去在商行里的工作,集中精力做黨的工作。柯都維亞除了負責編輯黨報《國際主義報》和黨的其他出版物外,自黨成立之日起,他還兼管黨的財政工作。
1921年8月6日,列寧在蘇俄《真理報》上發表了《致國際無產階級》一文,號召國際無產階級聲援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為了響應這一號召,阿根廷共產黨成立了聲援蘇俄人民委員會,由柯都維亞擔任委員會主席。在柯都維亞領導下,這個委員會通過各種方式募捐,據1922年3月2日的《國際主義報》宣布,委員會在成立半年多時間內,就向蘇俄寄去了200萬馬克。
1924年,阿根廷共產黨派柯都維亞去莫斯科參加了共產國際執委會擴大會議,這次會議通過了共產國際執委會致阿根廷共產黨的一封公開信,信中對柯都維亞等人反對黨內“左”傾宗派主義①的斗爭表示支持。1926年至1928年,阿根廷共產黨任命柯都維亞為該黨駐共產國際的代表。從此,柯都維亞又積極投身到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去。
柯都維亞注意研究拉丁美洲的情況和美國對拉丁美洲地區的政策,他在《共產國際》雜志上發表了幾篇關于拉丁美洲國家反帝斗爭的文章。1926年發表的《帝國主義對拉丁美洲的壓迫及其后果》一文,根據拉丁美洲各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水平、對帝國主義依賴的程度和形式以及階級斗爭激烈的程度,把拉丁美洲各國分成幾類,剖析了帝國主義對拉丁美洲各國所采取的不同策略、方式和方法。他在文章中指出,“拉美各國必須把反帝斗爭與涉及勞動群眾根本利益的本國政治問題結合起來”。這篇文章從理論上武裝了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帝斗爭。
1926年,柯都維亞參加了在柏林舉行的國際反帝大會。1927年他又參加并參與領導了在布魯塞爾舉行的反帝大會。積極參加了國際反帝聯盟的活動。
1928年至1930年,柯都維亞被任命為共產國際南美局書記兼任共產國際執委會國際監察委員會委員。1929年6月,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召開了拉丁美洲共產黨第一次代表會議。來自14個拉丁美洲共產黨的代表和共產國際、美國和法國共產黨的代表共38人參加了這次會議。柯都維亞在會上作了題為《國際局勢、拉美形勢和戰爭的威脅》的報告。他指出,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和勞動群眾的國際團結是革命順利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應該動員和組織勞動群眾,啟發他們的覺悟,吸收其中的優秀分子加入到黨的隊伍中來,不斷鞏固和壯大黨的力量。
1930年9月6日,反動將軍何塞·費利克斯·烏里武魯發動政變,推翻了伊波利托·伊里戈延政府。阿根廷共產黨被宣布為非法,許多共產黨員和黨的領導人被關進監獄。柯都維亞隨時都有遭到逮捕的危險。黨組織決定讓他暫時離開阿根廷。
1931年,共產國際委派柯都維亞為共產國際執委會駐西班牙代表團團長,化名叫“路易斯·梅迪納”。他到達西班牙后不久,在一次開會時,被警察發覺,與所有在場同志一起被逮捕。但是,警察當局沒有認出他是誰,由于訊問不出什么結果,就把他們都釋放了。
1935年4月,柯都維亞參加起草了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國共產黨告西班牙人民書,號召西班牙人民建立人民陣線來回擊反動派的進攻。1936年2月大選中,西班牙共產黨同社會黨及勞動總同盟等組成的人民陣線獲勝,西班牙共產黨獲得17個議席,并參加組成了聯合政府。同年7月,以佛朗哥為首的反動軍人策動了反革命叛亂。西班牙共產黨被迫拿起武器,組織群眾進行反法西斯戰爭。
柯都維亞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留在西班牙,動員一切力量反擊叛亂分子和德、意干涉者。他積極爭取并組織全國無產階級聲援和支持西班牙共和國,組織領導了由許多國家的志愿軍組成的國際縱隊開赴西班牙進行反法西斯戰爭。1936年9月,在征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同意后,共產國際正式通過了成立國際縱隊支援西班牙人民斗爭的決定。柯都維亞在組織和領導國際縱隊的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
柯都維亞在此期間,曾多次去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執委會會議,匯報在西班牙發生的情況,并提出具體建議。1937年年中,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成員、書記處書記陶里亞蒂到西班牙,根據陶里亞蒂的建議,柯都維亞被派到巴黎,在巴黎建立和領導援助西班牙共和國國際委員會。他千方百計地籌集資金,購買糧食、藥品等急需品,設法運到西班牙,支援正在同法西斯浴血戰斗的西班牙人民。
柯都維亞在西班牙工作了6年,對西班牙共產黨的組織建設和方針政策的制定,提出過很多有益的建議,還為西班牙人民陣線的建立和組織反法西斯的斗爭作了大量工作。西班牙共產黨主席多洛雷斯·伊巴露麗在《唯一的道路》回憶錄中寫道:“我們決不會忘記有一位阿根廷的同志,他在我們困難時刻,給予我們巨大的幫助,幫助我們克服政治上的缺陷,糾正宗派主義的工作方法和幫助我們建設共產黨,我們黨的發展和活動是同他的名字——維多里奧·柯都維亞緊密相聯的”。
1939年,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直接參與下奪取了政權,實行個人獨裁統治,西班牙局勢急轉直下。共產國際決定讓柯都維亞返回阿根廷工作。
柯都維亞從巴黎到達柏林,又從柏林抵達美國。他在美國住了約3個月,后經古巴到達墨西哥。在墨西哥住了約4個月。當時,墨西哥共產黨處于特別困難的時期,黨內派別很多。應墨西哥黨的請求,柯都維亞參加了該黨中央委員會會議的工作。之后,他又在智利住了約一年。根據他的建議,1940年10月在智利召開了智利共產黨中央擴大會議,出席這次會議的還有阿根廷、烏拉圭、秘魯和巴拉圭共產黨的代表,他們利用這一機會討論了有關這些共產黨活動的重大問題。
1941年初,柯都維亞回到了闊別10年的阿根廷。在軍事獨裁統治之下,阿根廷共產黨艱苦地開展著地下斗爭。柯都維亞立即參加了黨中央委員會、中央執委和書記處的工作。同年6月,他參加了黨中央擴大會議。
1943年初,阿根廷共產黨醞釀同激進黨①等一起組成全國民主聯盟。2月,正當由柯都維亞、基奧迪等組成的阿根廷共產黨代表團同激進黨的領導進行會談時,警察包圍了會場。柯都維亞和基奧迪等共產黨的領導人被捕。柯都維亞被押送到拉潘帕省圣羅莎城。同年6月4日,以“聯合軍官集團”為核心的軍人發動政變,胡安·多明戈·庇隆控制了實權。政變后第二天,阿根廷共產黨中央設法營救柯都維亞,但他已被押送到阿根廷最南端的城鎮,離首都2,800公里的里奧加列戈斯的監獄。
監獄里艱苦的生活并沒有使柯都維亞屈服,他頑強地同饑餓、疾病、寒冷和敵人的拷問進行斗爭,密切注視著阿根廷政局的變化和反法西斯戰爭的進展,想方設法打聽有關消息。
阿根廷、哥倫比亞等國的勞動群眾,墨西哥、烏拉圭、智利等國政府和勞動人民紛紛發起了聲援阿根廷政治犯,要求釋放柯都維亞等阿根廷共產黨領導人的運動。在國內外的強大壓力下,阿根廷政府不得不同意釋放柯都維亞。1945年10月15日,柯都維亞終于獲釋。
柯都維亞獲釋后不久,發表聲明,主張建立一個民主聯盟政府。同年11月中旬,阿根廷共產黨同激進公民聯盟、社會黨和進步民主黨組成民主同盟。1946年初,公布了民主同盟的競選綱領。綱領主張實現礦業、能源和公共事業的國有化,進行土地改革,改善人民生活等。在同年2月24日的大選中,民主同盟失敗,庇隆同盟的候選人庇隆獲勝,庇隆當選為總統。
在同年8月舉行的阿根廷共產黨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柯都維亞作了關于庇隆執政后國內外形勢的報告。柯都維亞指出,黨必須在政治上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在這個前提下,黨支持庇隆政府所采取的鞏固民族獨立、改善勞動者生活和工作條件的措施,同時反對庇隆政府對帝國主義壟斷資本和法西斯分子所作出的讓步。
柯都維亞十分注意研究美國對拉丁美洲的滲透問題。1947年他所著的《拉丁美洲將成為美國的殖民地嗎?》一書公開出版。在這本書中,柯都維亞從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深刻揭露了美國對拉丁美洲的擴張和滲透。他指出,戰后,美帝國主義為了推行它的擴張計劃,正在把“美國的生活方式”、反共反人民的“美國民主”、“美國的經濟體制”、“美國的文化”、“美國的軍事戰略和策略”強加給拉美國家。
1949年以后,柯都維亞擔任新創辦的阿根廷共產黨機關刊物《新時代》的總編。同年11月,在紀念十月革命三十二周年的集會上,柯都維亞等黨的其他一些領導人遭到逮捕。后在國內外人民強烈抗議下,一個月后獲得釋放。
1954年為慶祝柯都維亞60歲生日,阿根廷共產黨出版了柯都維亞文集,書名為《我們通往勝利的道路》。這本文集收集了他從二十年代中期至1953年所寫的文章和所作的報告等。
1955年9月16日,愛德華多·萊昂納迪將軍策動政變上臺,庇隆流亡國外。同年11月,再次發生政變,佩德羅·阿蘭布魯將軍就任臨時總統。面臨著庇隆政府被推翻后所出現的新的形勢,1956年7月,阿根廷共產黨召開了黨中央擴大會議。會上,柯都維亞分析了國內現狀,指出黨在這一形勢下的主要任務之一是要把共產黨的隊伍擴大到10萬人。1958年2月,不妥協激進公民聯盟的阿圖羅·弗朗迪西當選總統, 但政局仍十分動蕩。
在五十年代,柯都維亞曾訪問中國,同我黨的領導人舉行過會談。
1959年1月1日,古巴革命推翻了巴蒂斯塔獨裁政權。柯都維亞熱情地歡呼古巴革命的勝利。他曾多次到古巴,同費德爾·卡斯特羅等古巴領導人會談。
1962年3月,弗朗迪西政府被另一次軍事政變推翻,由參議院議長何塞·馬利亞·吉多任臨時總統。同年7月,阿根廷共產黨在秘密狀態下舉行了中央擴大會議。會上,柯都維亞作了題為《庇隆主義向左轉的意義》的重要報告,報告分析了國內政治力量,揭露了資產階級政黨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強調工人階級和全體勞動者團結一致的重要性,為此,共產黨員必須注意團結在工會組織中的庇隆主義者。
1963年2—3月,阿根廷共產黨在秘密狀態下舉行了第十二次代表大會。會上,柯都維亞作了題為《通過群眾行動奪取政權》的報告。大會通過了以柯都維亞報告為基礎所制定的新的黨綱,選舉柯都維亞為阿根廷共產黨主席。
1963年7月, 阿根廷舉行大選, 人民激進公民聯盟的阿圖羅·伊利亞當選總統。伊利亞上臺后, 宣布實行資產階級民主,允許各政黨合法存在,阿根廷共產黨又公開進行活動。
1966年6月,阿根廷又發生軍事政變,由政變前夕退役的陸軍司令胡安·卡洛斯·翁加尼亞出任總統,廢除憲法,實行獨裁統治,阿根廷共產黨又轉入地下。1967年4月,黨舉行了第七次全國代表會議,會上,柯都維亞作了題為《在反對獨裁, 爭取建立一個真正的人民民主政府的斗爭中實現聯合》的長篇報告,這是他對阿根廷共產黨人所作的最后一次演講。
艱苦緊張的工作和斗爭,多次被捕、監禁和流放,嚴重損害了柯都維亞的身體健康。自1966年后,他的健康狀況越來越惡化。1967年秋天,他到莫斯科參加十月革命50周年紀念活動。但由于病情加重,他不得不住院治療,未能出席紀念大會。在醫院里,他校閱了為紀念十月革命50周年所寫的長篇文章《十月革命對阿根廷的影響》。
柯都維亞在莫斯科的醫院里住了兩年多。他沒能回阿根廷參加1968年1月6日阿根廷共產黨建黨50周年紀念活動。他在蘇共《真理報》發表了他最后一篇文章《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1月6日這一天,阿根廷共產黨中央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了擴大會議,盡管會議是在秘密狀態下進行的,但一些兄弟黨的代表應邀參加了會議。會上,阿根廷共產黨書記阿托斯·法瓦高度評價了柯都維亞為創建、發展和鞏固黨所作的巨大貢獻。
1969年2月8日柯都維亞75歲壽辰那天,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授予他“十月革命勛章”。
1970年4月15日13點零5分,柯都維亞病逝在莫斯科。
上一篇:柯西金
下一篇:格蘭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