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艾略特·序曲》經典詩文賞析
冬夜帶著牛排味
凝固在過道里。
六點正。
煙騰騰的白天燒剩的煙蒂。
而現在陣雨驟然
把萎黃的落葉那污穢的碎片
還有從空地上吹來的報紙
裹卷在自己腳邊。
陣雨敲擊著
破碎的百葉窗和煙囪管,
在街道轉彎
一匹孤獨的馬冒著熱氣刨著蹄,
然后路燈一下子亮起。
(趙毅衡 譯)
《序曲》共有四章,也可以說是由四首獨立的短詩組成。這是其中的第一首。在這四首或四章之間,由于詩人略去了解釋性和連接性的東西,僅依據概念的和幻想的邏輯,人們很難找到它們之間的聯系。為了便于了解第一首,有必要多作一點介紹。
《序曲》第二首寫人們早晨意識到的種種情況,指出人們精神世界的空虛。第三首寫一對墮落男女有欲無情的性生活。第四首點出這個“世界旋轉著,象個古老的婦女/在空地中揀煤渣。” 《序曲》發表于1917年, 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仍在進行中,這場人類現代史上的自相大屠殺,給許多人的心靈籠上悲觀、荒涼的陰影。艾略特這顆偉大而敏感的心靈更是如此,這使得他于1922年發表的《荒原》成為西方現代派詩歌的里程碑, 反映了一次大戰后西方世界整整一代人的幻滅和絕望及舊文明和傳統價值的崩潰。 “荒原意識”成了當時的時代精神, 引起巨大反響。 從某種意義上說, 《序曲》是詩人“通往《荒原》 的歷程” 中的重要作品, 是構想中的 《荒原》 的序曲是不為過份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 我們來把握《序曲》第一首詩, 會更為貼近些的, 盡管詩人的詩作常是晦澀難懂的。
在此詩中, 詩人用客觀的冷態的意象組合, 織出一幅日暮時分的生冷畫面。 時間是冬天傍晚六點,年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 樓房過道里炊味濃重。 黃昏就象是燃盡的煙蒂被扔在污淖之中。這“煙騰騰”不能不由人想起那年頭工業的嚴重污染、 那次大戰四起的狼煙。 日暮又逢風雨驟, 污穢的殘葉敗紙, 破碎的窗葉煙囪, 還有那匹孤獨的勞累的馬在無奈地喘息刨蹄。 所有這些, 都給人以強烈的暗示: 現代世界衰敗、 沒落、 凄惻, 已是不可藥救的了。 盡管有路燈亮起, 又能改變這一切嗎? 這末一句詩不能理解成詩人在一串冷象后溫情地加上一點亮色、 一條光明的尾巴, 而是詩人更冷靜的客觀描述, 甚至是對上述冷態意象打上的追光。 如果說這個追光有暖色作用的話, 它起了以暖襯冷而愈冷的效果。
本詩除趙譯外, 尚有裘小龍的譯詩, 見于《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詩選》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年出版) 和《四個四重奏》 (漓江出版社1985年出版) , 讀者可參照閱讀, 并能讀到 《序曲》 的全部。
(王川平)
上一篇:〔意大利〕薩巴《小女兒畫像》賞析
下一篇:〔美國〕羅特克《開門的房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