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回信》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92 彩色片 92分鐘
中國北京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王君正 編劇:賀國甫 攝影:顏軍生 主要演員:石晨(飾晨晨) 李丁(飾爺爺) 肖雄(飾媽媽)
本片獲1993年中國“童牛獎”優秀兒童少年故事片獲,柏林國際電影節青少年兒童影視中心獎,芝加哥兒童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獲,荷蘭兒童電影節兒童電影大獎,伊斯法罕兒童電影節最佳導演金蝴蝶獎
【劇情簡介】
還在上幼兒園的晨晨,爸爸媽媽在國外工作,他跟爺爺生活在一起。爺爺原來是個郵遞員,現在退休了,他的心臟有點不大好。
早晨,爺爺送晨晨上幼兒園之前,常帶晨晨出去放風箏。這一天清早,爺爺和晨晨來到了北京故宮的午門廣場,高高興興地放起了一只淡黃色的畫著太陽笑臉的小風箏。小風箏在紅墻、碧瓦和藍天之間飛呀,飄呀,真是漂亮極了,好玩極了。
爺爺幫晨晨控制好了風箏,讓晨晨放著,自己卻回身坐在了三輪車上休息。晨晨見了,就回頭關切地對爺爺說:“爺爺,您不舒服了吧!左上衣口袋,急救盒,舌下含服一片兒!”爺爺微笑著回答: “不要緊,爺爺就是累了!”
該上幼兒園了,晨晨爭著要自己蹬三輪車。爺爺說“不行,不行”,晨晨就跟爺爺“猜丁殼”,晨晨猜贏了,就讓爺爺坐在三輪車后座上。晨晨使勁蹬三輪,一路上,贏得了許多人們的注目和歡笑。
從幼兒園回來以后,晨晨和爺爺一起做飯,洗碗,洗衣服,搶看電視,逗樂玩兒。他們還養了兩只可愛的小“荷蘭豬”(豚鼠),它們是晨晨的好朋友。
有一天,爺爺從郵局拿來了一封難送的信,晨晨一定要跟爺爺去送信。他們穿街走巷,上樓下樓,找到了好幾個同名同姓的收信人,可信都不是他們的。收信人已經去世了,爺爺和晨晨就用風箏把那封信“送上了天堂”。信送完了,爺爺卻疲憊地坐在了一塊石頭上。晨晨見了,趕快從爺爺衣袋里拿出急救盒,取出一片藥放進爺爺嘴里。
爺爺住醫院了,晨晨一個人去看望爺爺,接爺爺出院。爺爺裝死嚇唬晨晨,把晨晨嚇哭了。后來,爺爺告訴晨晨:人老了都會死的,要是都不死,人越來越多,地球上就站不下了……并且說,要是想給爺爺寫信,就寫:天堂,爺爺收。
媽媽要從國外回來了,晨晨和爺爺到飛機場接媽媽。晨晨不認識媽媽,可媽媽愛晨晨,她抱晨晨,親晨晨,還說:“晨晨生下幾個月,媽媽就把你扔給爺爺了,晨晨真可憐!”可晨晨卻說: “我才不可憐呢,我有爺爺管!”
晚上,晨晨和媽媽一起睡。媽媽抱著晨晨,高興地轉圈,哈哈地大笑,然后滾倒在床上。爺爺獨自坐在房間里,撫摸著晨晨原來蓋的被子和枕頭。
第二天,爺爺做了很好的飯菜,迎接媽媽。晨晨提來了荷蘭豬籠子放到了餐桌上。媽媽厭惡地皺起了眉頭。吃完飯,晨晨習慣地舔了舔小碗,媽媽就更厭煩了,她斥責說:“晨晨,你又不是小狗,怎么用舌頭舔呀!”晨晨卻不服氣,他說: “爺爺也不是小狗,他怎么也用舌頭舔呀!”
傍晚,媽媽和爺爺一起到幼兒園去接晨晨。許多幼兒園的孩子,跑出來都撲向他們的媽媽,可晨晨卻繞過媽媽撲向了爺爺。爺爺不安地看了看媽媽,媽媽顯露出一種無奈和失落的神情。
又一天傍晚,爺爺接晨晨從幼兒園回來,晨晨發現自己的一些玩具,被扔到了樓門口的垃圾箱旁邊。原來媽媽在重新安排房間。媽媽此時正在收拾陽臺,她厭惡地把晨晨的荷蘭豬放在陽臺的欄桿旁邊。晨晨回家正要尋找自己的荷蘭豬時,媽媽一不小心,荷蘭豬掉下了陽臺。晨晨急忙跑下樓,見到被摔死了的荷蘭豬,不禁放聲大哭,并罵媽媽是“臭媽媽,壞媽媽!”后來,晨晨和小伙伴琳琳,一起傷心地埋葬了荷蘭豬。
又過了幾天,媽媽要帶晨晨到朋友家去聚會,晨晨不愿去,媽媽就發火了,對著晨晨和爺爺喊:“你愛去不去,慣得沒樣子!”然后一摔門,走了。
爺爺決心回到原來獨自居住的地方,好讓晨晨跟媽媽更親密地生活。
爺爺走了,晨晨和媽媽在一起,媽媽要求晨晨,以后要學外語,學鋼琴。并說:“現在是十億人進行競爭,你必須有能力,有本事!”
晨晨想念爺爺,自己跑去找爺爺。到了爺爺家門口,爺爺心里卻很矛盾,覺得很難辦。他忍痛沒有給晨晨開門,勸晨晨回去。晨晨在門外痛哭,爺爺在門里老淚縱橫,趕來站在一旁的媽媽,也哭了。
爺爺的生日到了,晨晨和小伙伴琳琳買了賀卡來給爺爺過生日。爺爺就和他們一起去放風箏。玩到傍晚,回到家里,晨晨和琳琳把勞累的爺爺扶坐在搖椅里,爺爺安詳地躺在了椅背上。
這時候,媽媽也提了生日蛋糕,捧著鮮花來到爺爺家。
媽媽給爺爺蓋上一條毛毯,無意中碰到了爺爺冰冷的手。媽媽一驚,她知道,爺爺已經永遠永遠地睡著了。
媽媽、晨晨和琳琳為爺爺點燃了慶賀生日的紅蠟燭,溫馨的燭光,彌漫在爺爺的小屋。爺爺微笑著,安詳地躺地搖椅里。
爺爺去了天堂。晨晨和琳琳,就把送給爺爺的生日賀卡,請風箏帶上了藍天……
【鑒賞】
這是一部風格清新,敘述流暢,情感深切,意味雋永的兒童片。它多次在孩子們的評選中獲獎,也為成年觀眾所贊賞,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所具有的情感力量。可以說,它主要是以一片溫馨的親情而征服了萬千不同年齡、不同膚色的觀眾的。
親情是人的天性,很小很小的孩子就能感受到親人們對他的撫愛和關心,并天然地會以親昵和依戀之情來回報。因此,本片能為包括幼年期兒童在內的廣大兒童觀眾所理解和接受,是很自然的事。
影片描繪得最好的是晨晨和爺爺的親情。爺爺和晨晨之間的愛,既是祖孫式的,又是朋友式的,唯其如此,才能在其雙向的交流中顯出他們的人情和人格,顯出他們的可愛。
爺爺每天蹬三輪送晨晨上幼兒園,可晨晨有時也倔強地要自己蹬三輪,讓爺爺坐在后座上,“送爺爺上幼兒園”。爺爺專注地、像個孩子似地為晨晨放風箏,以致那心臟不堪重負,而晨晨在享受那風箏在云天飄飛的歡樂的同時,又絕不會忘記告訴或親手幫助爺爺——左上衣口袋,急救盒,舌下含服一片!回到家里,爺爺洗衣服,晨晨就洗碗筷;看電視可以互相打鬧,下象棋可以互相耍賴。爺爺病了住醫院,晨晨就神氣地以“戶主”的身份去看他,去接他出院;爺爺裝死嚇哭了晨晨,晨晨就可以倔強地不理爺爺,一直到爺爺承認錯誤,作出保證。他們一起喂養小動物,也可以一起談論自己的媽媽。他們互相都能仔細地體察對方的情緒,稍有不對勁兒,就詢問:“今兒是怎么啦,也不打雷,也不下雨……”所有這一切描繪,既樸素,又真切,既溫馨,又有趣。所有的小觀眾看了,都可能會聯想到自己,聯想到熟悉的鄰居們。它能讓小觀眾感到親切,令他們發出會心的微笑,也極容易為他們所理解。因此,在評選它的時候,他們就會舉起雙手兒。
媽媽的形象很有時代感,她像當前中國許多知識型年青母親一樣,敏銳地意識到當今社會激烈的生存競爭,在對孩子的教育和技能訓練方面,具有一種強烈而緊迫的“搶先一步”的競爭觀念。她為了晨晨這個“小東西”,不惜中斷國外的工作而只身回國,她要晨晨學英語,學鋼琴,就是為了讓晨晨適應今后“十億人的競爭”。她習慣于國外比較優越的生活環境和格調,回來不久就重新安排房間,興起了一套新的生活規矩。她嫌晨晨喜愛的荷蘭豬又騷又臭,對晨晨舔小碗也很厭煩,因此,雖然她有時也使勁地親晨晨、摟晨晨,但都缺乏一種內在的和諧的交流,那感情總覺得有點別扭,有點距離,不如晨晨和爺爺的親近那么來得自然。當然,她也不是那種舊式的專制的母親,她不小心摔死了晨晨的荷蘭豬,也真誠地顯露出內心的不安和歉意。這些描繪,生動地顯示出當今中國不少年青媽媽——她們雖有新的生活觀念,也想愛孩子,但都不了解孩子,不懂得兒童心理,相反,還有某種拔苗助長式的“望子成龍”心理——的共同特點。這樣的媽媽,孩子們當然也會覺得真切的。
爺爺和媽媽之間的關系,也描繪得較好。他們兩人在如何撫育晨晨方面有不同的觀念和做法,因而有著一定的矛盾,但他們都是有知識和通情達理的人,因而又都能注意到相互體諒和忍讓。影片沒有刻意去激化這公公與兒媳的矛盾,沒有去追求因此而可能獲得的戲劇性效果,這在影片整體風格的把握上是得體的、高明的,也是更適應兒童觀眾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兒童電影的基本要求的。
影片還比較好地接觸和處理了人的死亡這一命題。死亡的命題,對于兒童觀眾來說,是比較難于理解的,因此,在兒童影片中,是少有接觸這一命題的。但本片卻正面地接觸了它,這正是它的一個新穎的特點。
說它處理得好,首先就在于它把死亡這一現實童話化了。爺爺去世了,但卻像睡著了那么安詳;他去了天堂,但卻可以給他寫信,可以用風箏給他送去生日賀卡。這里,一點也沒有宗教味兒,它是浪漫的,虛擬性的,富于童話味兒的。爺爺房間里溫馨的、柔和的燭光,爺爺像平常小憩似地躺在搖椅里,照片里爺爺親切的微笑……沒有呻吟,沒有哭叫,沒有掙扎,沒有痛苦,一切都是自然而寧靜的,雖略有某種淡淡的哀傷,但卻決沒有凄慘的刺激和恐懼感。這樣的處理,當然更適應于兒童觀眾的稚嫩的心靈,更容易為孩子們喜歡和接受。
此外,影片同時也巧妙地提示孩子們,死亡是一個自然規律。爺爺曾經告訴晨晨,人老了總會死的,如果不死,這地球上就站不下了。這樣簡樸而生動的講述,既形象又有趣,它對于孩子們理解和認同死亡這一生命的必然歸宿,會起到良好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爺爺的扮演者李丁的表演很成功。這位常演大壞蛋的老爺爺,這次以一片赤誠的童心和他那固有的詼諧的特色,把一個好爺爺演得平易、寬厚、慈祥和逗人喜愛,這自然也會使得小觀眾們很喜歡。
上一篇:《大獨裁者》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獎金》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