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沃克·城里的有加利樹》經典詩文賞析
城里街上的有加利樹啊,
在你腳的四周都是堅硬的瀝青,
你倒不如
呆在樹葉覆蓋的森林大廳里,
那兒涼爽,還有野鳥叫鳴。
在這兒, 我覺得你似乎
象那匹可憐的拉車的馬,
被閹割,被馴服,一個被虐待的東西 。
讓皮帶給捆住,讓馬扣給扣住, 它的苦難延長了,
它那耷拉著腦袋和無精打采的面龐
表現出它的絕望。
城里的有加利樹啊,這是多么令人憂傷——
看見你這樣地
扎根在黑色的瀝青草地上——
啊, 同鄉,
他們對我們干了些什么呢?
(唐正秋 譯)
有加利樹亦稱桉樹,在澳洲隨處可見,到處都是一片片有加利樹的森林, 因此有加利樹可以說是澳大利亞的國樹。
有加利樹一般長在鄉下或郊區,常常是茂密的一片。在這首詩里,詩人卻以《城里的有加利樹》為名,描繪了作者對有加利樹來到城里后的情形和命運的看法。
詩歌分三層意思來描繪。在第一層中詩人直截了當地宣稱有加利樹呆在城里是不倫不類的(四周都是堅硬的瀝青), 不如在森林里那么愜意: 陰涼、有同伴和鳥叫。
緊接著在第二層中, 詩人以“拉車的馬”為比喻進一步形容了城里的有加利樹的困境和苦難。這個比喻很貼切: 馬本來是自由自在,馳騁千里的。被馴服作了“拉車的馬”后, 就受盡了虐待和苦難, 而它對這種境遇只能表示“絕望”。
最后一層, 詩人明確地表示了對城里有加利樹的命運的關切和憂傷。
顯而易見,這是一首寓意詩,它以城里的有加利樹來比喻澳洲土著居民的某些境遇: 隨著澳大利亞政府對土著居民某些開明政策的實施,有一部份土著居民搬到了城里或某個市鎮,但由于文化和價值觀念的不同,這些土著人總是感到有一股心理上的巨大壓力, 加之在許多方面——如就業機會等——受到無形的限制甚至岐視, 因而境況凄慘者大有人在。他們失去了住在叢林時的那種自由自在的生活,被四周的一些現代化文明壓得喘不過氣來(詩中“堅硬的瀝青”可以理解為現代文明的象征)。由于這樣一種情況,作者建議他們返回叢林,返回大自然。
本詩語氣的變化,也隨著三個層次的演變而逐漸遞增。第一層次的語氣較平緩,第二個層次突然轉為激烈。第三個層次的語氣本來已稍趨緩和,但最后一句又變得猛烈起來,并以此結束全詩。詩人在這兒似乎突然站出來說話,足見其不平的心情,其強烈的語氣發人警醒。
本詩雖有幾處用了韻,但仍屬自由體詩。
(唐正秋)
上一篇:〔瑞典〕馬丁松《在剛果》賞析
下一篇:〔法國〕魏爾侖《夕陽》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