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刀、錘子和意大利的星星
裝飾著劇院大廳。
墻上留下了多少痛苦的印痕!
走進來了,拄著拐杖的主席。
他揮舞拳頭致意,他的演說
讓擠滿寒酸大廳的
婦女和孩子們哧哧地笑了。
他羞怯地宣稱,
人們應當親善和友愛;
“現在我退場了,像德國人撤退那樣。”
杯中的紅酒還難以斟滿,
它卻能治愈傷口,
消除痛苦的皺紋;
擺脫磨難歸來的流放者,它給予溫暖,
仿佛誰寒風中瑟縮接受和煦的陽光。
這就是阿爾蒂內利劇院,
詩人在1944年
9月的一天的見聞,
遠處仍不時滾過一陣陣炮聲,
佛羅倫薩默默無語,
在它的廢墟中凝神沉思。
(呂同六 譯)
【賞析】
《阿爾蒂內利劇院》是意大利詩人翁貝爾托·薩巴的代表作之一。薩巴的詩歌在意大利現代詩中被看做是現實主義的代表作,而這首詩可以說很好地反映了作者的寫作風格和創作旨趣。
薩巴不僅從小就飽嘗了生活的不幸與艱難,還因為猶太血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到法西斯的迫害,先是流亡巴黎,后來又隱居佛羅倫薩、羅馬等地。人世的動蕩給他的命運和詩歌帶來深刻的影響:他將自己的筆名取為薩巴(在希伯來語中是“面包”的意思)。
這首詩是詩人在1944年重獲自由之后,回到故鄉參加在佛羅倫薩郊區的阿爾蒂內利劇院里舉行的群眾集會之后寫下的詩篇。戰爭留下的痕跡不時出現在詩句中,例如“墻上留下了多少痛苦的印痕”,“拄著拐杖的主席”,“寒酸大廳”,“杯中的紅酒還難以斟滿”,“遠處仍不時滾過一陣陣炮聲”等,但整首詩依然充滿了對未來的向往和對過去的沉思,充滿了積極向上的力量。
這首詩開篇是對劇院的描寫,鐮刀和錘子是勞動人民的象征,星星則是意大利共和國的象征,也是意大利國徽的組成元素。在這個裝飾著意大利的象征物的劇院墻上,“留下了多少痛苦的印痕”,寓指整個意大利到處都留有戰爭的痕跡,都還殘留著戰爭帶來的痛苦。
第二節從對周圍場景的描寫轉到人的身上,“拄著拐杖的主席”走進劇院對人們發表演說。經歷過戰爭磨難的人們對穩定與和平充滿了期待,只要生活安定下來,寒酸的大廳、不夠喝的紅酒……這些都是短暫的困難,一切都會重新好起來的。經歷過戰爭磨難的人們很懂得珍惜與知足,一番充滿和平與幽默氣息的演講也夠他們“哧哧地”笑起來。“人們應當親善和友愛”的主張就是他們的希望。人和人之間不再是仇恨與殺戮,而又回到和平的日子里人們像鄰居和親人一樣充滿了友愛、和善與寬容。
這些同樣飽經憂患的普通人的歡樂和痛苦激起了詩人對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生活狀態的思考與感悟:雖然物質生活還很匱乏,“杯中的紅酒還難以斟滿”,但生活的安定就像這已經斟入杯中的紅酒一樣已經得到了保證,這就已經是莫大的安慰了。對于作者這樣一個“擺脫磨難歸來的流放者”,對于曾經經歷過失去的人來說,這種自由和安穩的生活,“能治愈傷口”,能“消除痛苦的皺紋”,能“給予溫暖”和安全。雖然由于物質的缺乏,人們的生活還像是在“寒風中瑟縮”,但已經能夠開始接受“和煦的陽光”了,能夠慢慢伸展開被嚴寒凍得僵硬的身體和靈魂,開始享受作為人的完整的自由了。
愉悅的氣氛洋溢在整首詩中,但完全的樂觀仿佛不屬于像薩巴這樣從小經歷苦難、對人生有著深刻洞見的詩人。他在對未來的欣喜和對自由的展望中,仍然不忘對歷史的思考和反省。詩歌最后三句這樣寫道:“遠處仍不時滾過一陣陣炮聲,/佛羅倫薩默默無語,/在它的廢墟中凝神沉思。”炮聲無情地提醒人們戰爭還沒有完全過去的事實,昔日繁榮的佛羅倫薩像一個經歷世事變遷的老人默默無語,仿佛在思考著人類的所作所為。這三句詩言有盡而意無窮,警示人們反省歷史、反省自身,在戰爭的塵埃還未散盡的時候,不要全然沉醉于對和平未來的向往之中,不要迫不及待地遺忘過去,讓歷史白白地發生。這幾句深沉而有力的話語使整首詩的境界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詩人對歷史與人類命運的關注滲透全篇,留給讀者無盡的欷歔與思考。
整首詩沉重中帶著欣喜,希望中帶著沉思,表現了詩人站在過去與未來、痛苦與幸福的臨界點上的復雜心情。薩巴總是不忘潛入現實生活的深處,去思索和領悟造成社會危機的歷史因素。他的詩句傾注了對失業工人、貧民、病人、勞動婦女等社會弱勢群體的同情,也感嘆自己的命運多舛,但在悲愴的字句中,則寄托著對人類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希望。
薩巴的詩歌語言清新自然,他主動地摒棄雕琢和晦澀,擅長以淺近的詩句表達深刻的思索,在樸實的意象中寄寓深沉的感情,在抒情中蘊含雄渾悲壯的力量。
(吳麗萍)
上一篇:《阿富汗之歌 [阿富汗]哈代姆》讀后感
下一篇:《阿耳忒彌斯 [法國]奈瓦爾》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