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文學·米歇爾·布托爾·變》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米歇爾·布托爾(1926— )是法國新小說派的重要代表作家。他出生于法國北部的蒙·昂·巴洛爾城,其父為鐵路職員。布托爾三歲時隨父親調動遷居巴黎,在那里度過童年時代并完成學業。他在巴黎大學主修哲學時,曾在著名哲學家巴什拉爾的指導下寫過一篇關于認識論的論文。業余時間他還對雕刻、油畫和音樂感興味。大學畢業后,從1950年開始,布托爾先后在埃及、英國、希臘、瑞士等國做法語教師,同時開始文學創作,寫了小說《途經米蘭》(1954),此外還寫了許多論藝術的文章,后來收在以《保留節目》為題的文集中出版。在此期間,他曾悉心研究前輩著名作家,如于勒·凡爾納、普魯斯特、喬伊斯、龐德、??思{等人,接著發表了兩部重要作品:《時間的用法》(獲1956年費乃翁文學獎)和 《變》(獲1957年勒諾多獎)。1960年,布托爾在出版了他的第四部小說《度》 之后,又開始了他的旅行: 三次居留美國,在柏林滯留一年。七十年代以后,他定居在尼斯,同時在大學里兼任教授,小說寫得不多了,但學術研究范圍卻大大地擴展了: 戲劇、詩歌、音樂、繪畫、雕刻、人種學、烏托邦、夢……主要學術著作有:《運動體》 (1962)、《夢的材料》(1978),《繪畫絮語》(1969)等。作為小說家的布托爾似乎搖身一變成了學識淵博的學問家。布托爾的小說作品看上去好象是在喋喋不休地大談現實,其實里邊現實主義的成份卻少得可憐: 他真正關心的,是對詞語的錘煉,詞語之間如何架構,如何組合,發掘詞語結構的秘密中所隱藏的自生力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布托爾首先是一個語言建筑家,他與他同時代的“新小說”實驗家們一起為革新二十世紀的文學手法作出了巨大貢獻。
內容概要 你是羅馬斯卡貝利打字機公司駐巴黎代辦處的經理,經常因公務而乘火車往返于巴黎與羅馬之間。但這一次你踏進三等車室的時候,卻不能讓公司里任何人知道你離開幾天是為了去羅馬。你原來害怕趕不上這班火車,這并不是因為你今早起身比原定的時間要晚,恰恰相反,你一睜開眼就伸出手去制止鬧鐘響,這時晨光正照在你床上那堆零亂的床單上。你轉眼看著窗子,看到了昂里埃特那曾經是黑色的頭發,還有她的后背,她正在乒乒乓乓地推開百葉窗。你喝了她為你煮熱的牛奶咖啡,在樓梯口你沒有勇氣拒絕她那憂慮的親吻由于塞西爾覺得她在法國駐羅馬使館的工作沒有意思,你為她在巴黎找到了一份工作。你本來打算靠寫信來處理這件事,或者下月參加斯卡貝利公司國外分公司經理的年終大會時,再和塞西爾見面。但到星期三事情就急轉直下,原因大概是因為這天是你45歲的生日,昂里埃特一向看重這些可笑的家庭節日,今年更是大事慶祝。她想拖住你,用這些小小的儀式來籠絡你,這當然不是出于愛情,你們兩人中間早已沒有愛情了 (如果說過去確實有過青年時代的熱情的話,那么,它和塞西爾帶給你的欣喜和解脫的感情是不能同日而語的),而是出于恐懼。與日俱增的恐懼(呵,她衰老得多么快!)星期三,你走進飯廳吃午飯時,你看見你的4個孩子直挺挺地,嘲諷地站在他們的椅子后面,你看見在她臉上,在她那被陰影遮住的雙唇上,有一絲勝利的微笑,你感到他們合謀給你設下陷阱,你感到你盤子里的禮物只不過是誘餌,這頓飯自始至終是經過精心策劃的,為的是引誘你,為的是使你確信,從今以后你是一個上了年紀的,循規蹈矩的、被馴服了的男人,而就在這之前不久,你開始了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你很不痛快,但你還是逢場作戲好使他們滿意,你裝出一副歡快的神氣,認真地吹滅那45支小蠟燭,但你暗中卻打定主意,一定要盡快結束這種成為家常便飯的虛偽,結束如此根深蒂固的誤解。于是你踏上了這間三等車室。你對昂里埃特說,由于某種臨時的情況,你不得不在星期五早上出差?;疖囎吡艘徽居忠徽?,你坐在不太舒適的車室里(平常你出差都是坐頭等車的),回憶著與塞西爾的幾次交往,也回憶起年輕時與昂里埃特的愛情。夜里,在搖搖晃晃的車室里,你不停地做夢。你在想象著星期一回到昂里埃特身邊時如何對付她。是將真情老老實實告訴她,還是保持沉默,繼續戴著若無其事的假面具等待塞西爾來到巴黎?火車漸漸駛近羅馬,你的腦海里產生了愈來愈多的想法,在重溫了與塞西爾在火車上相遇的情景之后,你開始懷疑你終于作出的決定,懷疑它是否確實存在,是否是現實,懷疑這種幸福和新生是否近在咫尺。于是你焦慮起來: 呵,不行,我費了那么大勁才采取的決定,可不能讓它就這樣垮臺,難道我不是坐在這列火車上,朝著美妙的塞西爾駛去嗎?我的意志和愿望原先是那么強烈……有那么一會兒,你仿佛又恢復了自信和決心,那種不自在的感覺仿佛只是暫時的。一切仍可期待,和塞西爾生活在一起的前景依然存在,和她一起來再過一次新的青年時代的生活,你的真正的第一次的青年時代,這種可能性仍未遭受破壞??捎袝r候你腦子里仍亂成一團,自從這列火車從巴黎開出,這種騷亂便有增無減,你的思路越來越模糊不清,疲勞象尖針扎著你全身上下,它們突然使你想起你的過去或你計劃里的某個方面,而你恰恰就是想避開這些方面,你自己和你的生活正處于一種不可避免的重新組合之中,那是一種隱秘的變化。你清楚地感到自己只能看到這種變化中極小的一部分,而對它四周一切卻一無所知,而你是多么需要去照亮它啊!你忽然覺得你這次必須打消去看塞西爾的念頭。不能讓她知道你來羅馬,不能讓她知道你給她找到了工作但又作了這番安排,因為事實上,對她來說就好象你并沒有為她找到工作似的,這是對她而言,而不是對你而言,因為今后你不會再去找了,因為今后你知道你是找不到了。這是唯一的辦法,你腦子里終于出現了這一線光明,就象出了隧道一樣,不去見她,什么也不說,象原先講好的那樣,下次旅行時,下次為斯卡貝利公司出差,由公司支付旅費來羅馬時,你再去看她,你保守這個秘密,就象你舌頭上有個血疤似的,當然你將繼續和她來往,當然你將繼續愛她。但是由于眼前這一次旅行,你們中間有了一個可怕的裂痕,它會痛苦地、一次比一次擴大開來而無法愈合,直到有一天她對你相當冷淡了,到那一天她對你不抱什么幻想了,你才能把這一切都告訴她而不會使你的話成為謊言。這是唯一的辦法,避免去看她,避免最后一次遠遠望著她那逐漸遠去而縮小的面孔。你猜得出她在喘著大氣,她的面孔因奔跑和激動而緋紅,避免在她的臉上看到那種新奇的微笑,那種更牢固的、執拗的信任,那種束縛你的手腳和感激,而這一切,在你內心產生這種緩慢發展的、可悲的、愚蠢的、一定要產生的悲劇之前,你將沒有絲毫能力去摧毀,而這一切會重新將你禁錮在你今早從里昂車站動身時追求的那個不同尋常的經歷里,而你知道那種經歷是沒有出路的。因此下星期一晚上你必須單獨一人來到羅馬的特爾米尼車站,你必須看著一個擁擠的夜間月臺逐漸離去,而你在月臺上認不出任何熟人?;疖囃W×耍愕搅爽F代化的羅馬—特爾米尼車站。天還是黑的。你對自己說:“我答應你,昂里埃特,一有可能,當這次干擾的余波平息下去,當你寬恕了我,我們就一同再來羅馬,那時我們還不算太老?!蹦闾崞鹣渥?。你瞧瞧月臺上的人群。你走出車室。
作品鑒賞 在本世紀世界小說發展史上,米歇爾·布托爾的《變》上有一席重要的地位。在傳統文學中,小說總要講個故事,即使是沒頭沒尾或無條無理的故事。故事是一部小說的骨架或最起碼的成份,也是一切小說所共有的“最大公約數”。而新小說派作家則懷疑和拒絕傳統文學的一套創作方法。他們認為,當今世界人已退居次要地位,物充斥著世界,因此小說家應轉而描寫外部物質世界,應取消故事情節,因為現實世界變化莫測,事物發展難以預料,無法事先作出有頭有尾的安排,寫出一個完整的故事。新小說派的技巧五花八門,因為過份注重形式,大多數讀來不免沉悶?!蹲儭愤@本書的著重點也不在講故事,因為如果要概述一下它的故事情節,用三句話足夠:“一家公司的經理厭倦了家庭生活,于是乘火車去羅馬接他的情婦,等到下車時卻又改變了主意?!碑斎?,《變》在新小說派中還不算走得最遠的作品,書中還有時間、地點、人物,還能找到大概的脈絡??墒沁@樣一個簡單的故事,到底具有什么意義呢?有的評論者認為,《變》是表現時空觀念千變萬化的典型作品,有的論者認為該書的主題正如書名指出的,在于變,多層意義上的變,尤其是人物內心的變,這種變化導致了覺醒,原來沒有意識到的東西現在意識到了,對于一些事物原來還抱有幻想現在則清醒了: 主人公意識到他對情婦的愛情并不能給他帶來解放,于是他決定不帶她去巴黎。而布托爾本人的觀點卻獨具一格:“這部小說所要講的,主要是巴黎與羅馬這兩個城市之間的歷史傳統關系。巴黎從好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尋求羅馬式的霸權,直到目前巴黎還沒有完全拋棄這個夢想,盡管世界事務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我這本小說講的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即一個人要在兩個城市之間進行選擇,我企圖通過主人公想把情婦從羅馬接到巴黎來,經過反復考慮,最后改變了主意這樣一個個人感情的故事,說明兩個城市整個歷史的血緣關系?!边@樣看來,《變》這部小說似乎又具有某種歷史和象征的韻味了。但是,這本書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其主題,而是它那異乎尋常的寫作手法。首先,作者刻意淡化人物,淡化故事情節,主人公在讀者的印象中始終只是一個模糊的影子,是一個正在進行回憶、思維和內心活動的人,即一種意識的體現,除此而外,關于他的音容笑貌及性格特征等傳統小說中用以表現個性的典型化描寫則一概沒有,從小說開始他踏進三等車室到小說最后一頁走出車室為止,這中間他除了觀察、思考與回憶之外沒有任何重要活動,作者倒是花了些筆墨描寫那些與主人公同一車室的數名旅客,手法相當現實主義,給他們每人安一個姓名,仔細描述他們的外貌,甚至用一兩個細節點出他們的個性。作者對于物事的描寫不厭其煩,精確細致,比如描寫天氣,描寫透過布滿雨水的玻璃窗看到的車外的景色,甚至描寫一只衣袖上的扣子在火車的震動下“撞著了金屬桿,發出清脆的響聲”。作者的另一個手法便是顛倒時序,擴充空間,主人公在火車上僅只活動了多20個小時,但是他過去20年的生活乃至未來的生活卻隨著他的回憶、想象及夢幻——展現在讀者面前,“時間的觀念不再是現實生活中那樣的時間,而是一剎那無限拉長擴大了的現實?!?薩羅特語)空間也不再局限于狹窄的火車車廂里了,羅馬的廢墟古跡、西斯廷小教堂以及情婦的居室與巴黎的辦公室和先賢祠廣場那套住宅跳躍式地出現,人物的活動在巴黎—羅馬火車車廂這三角空間中進行,真實的空間與意象的空間交互重疊。最后,本書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新手法便是第二人稱“你”的運用。小說一開篇便是:“你把左腳踩在門檻的銅凹槽上……”接下去是沒完沒了的“你”,這一別出心裁的敘述方式將讀者硬拉進作者的創作活動之中,仿佛讀者就坐在虛構的主人公面前,將他的經歷,他的意識覺醒過程娓娓向他道來,這樣從另一個角度也拓展了小說的空間。
上一篇:《捷克斯洛伐克文學·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美國文學·約翰·奧列佛·基倫斯·于是我們聽到了雷聲》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