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課》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法國作家都德(1840—1897)短篇小說集《月曜故事集》中的一篇,小說以普法戰爭后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被割讓給普魯士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寫一所小學上最后一堂法語課的情況。那一天,小學生弗朗茨耽擱了上課時間,特別是因為怕老師漢麥爾要提問分詞規則,曾產生逃學的念頭。他聽到樹林那邊鳥的清脆叫聲,鋸木廠后面草地普魯士士兵正在操練,所有這一切都非常吸引他,但他還是控制住了自己,很快地跑去上學。當他走進教室從驚慌中定下神來時,看見老師今天穿著一套節日禮服,教室后面還坐著村子里的奧澤爾老人和舊村長、舊郵遞員。老師正溫和而莊重地說:“孩子們,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命令阿爾薩斯、洛林兩地的學校今后只能教德語。”這幾句話對小弗朗茨有如晴天霹靂,他才剛剛開始學寫字呀!他多么后悔過去逃學去掏鳥窩,到河上溜冰,總是覺得有的是時間,明天再學也不遲。現在他后悔極了。今天新字貼卡片上寫著“法蘭西——阿爾薩斯”,弗朗茨抬起頭來看到老師一動也不動地坐在椅子上,兩眼死盯住周圍的東西,仿佛要把這個小學校舍都吸進眼光里帶走。忽然教堂的鐘聲響了,與此同時普魯士士兵收操回來,吹著軍號從教室窗戶前走過去。漢麥爾先生臉色蒼白,從椅子上站起來說:“我的朋友們,我……我……”象有什么東西堵住他的嗓子說不出話來了。他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著:“法蘭西萬歲!”然后揮手向學生示意: “課上完了,你們回去罷。”
這個短篇是世界各國讀者傳誦的藝術珍品。在故事內容上,作者獨具匠心地把重大的愛國主義題材,濃縮在一堂課上,通過對一個小學生的心理變化,教室的莊嚴氣氛,教師的衣著、神態、語調等細節的描寫,把最后一堂課變成了人民對即將失去的土地、語言的最后告別,對祖國的堅定的宣誓和對敵人的無聲抗議的一種悲歌式的集會;在語言形式上,作者細膩而精確地運用了具有鮮明個性的語言,這尤其表現在弗朗茨和漢麥爾兩人身上。他們的語言是那樣生動逼真,教師的深沉,學生的稚氣,都活龍活現地表達了出來,好象使人又回到普法戰爭中的阿爾薩斯,回到了那所學校,看到上最后一堂課的情形。在寫作技巧上,都德發揮了他一貫的柔和、輕淡和明快的寫實風格。寫文章如同講故事,不假雕飾,整個故事結構緊湊,取材典型,語言簡潔,毫無枝蔓。
上一篇:《智慧的痛苦》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棉被》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