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坪田讓治·狐貍和葡萄》全文|賞析|讀后感
坪田讓治(1890—1982)1935年出版童話《魔法》、《獵狐》,次年在《朝日新聞》連載《風中的兒童》,同年發表的《善太和三平》中,兒童形象真實可信,從而以兒童文學創作成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致力于民間童話研究,并獨創地進行民間童話的改寫工作。1963年發起創辦童話雜志《枇杷果學校》,著力培養新人。坪田讓治1955年獲藝術院獎,后又獲產經兒童版文化大獎和野間兒童文藝獎。
《狐貍和葡萄》是坪田讓治最有代表性的童話篇章之一。狐貍和葡萄是伊索寓言中的一個眾所周知的老題目。然而這篇童話的意蘊卻同那個老題目沒有瓜葛。它是一曲悲壯的母愛頌歌,而故事濃郁的詩意使童話充滿美感力量。童話情節像一個個詩環,環環緊扣——狐貍媽媽為了給孩子充饑而去摘葡萄,為了不叫小狐貍喪身于獵槍之下,又不惜犧牲自己而扔下葡萄。小狐貍重回故地,看見一棵茂盛的葡萄,在品嘗鮮美的甜葡萄時驀地記起了媽媽的親切聲音,不由得喊出了震撼心魄的 “媽媽,謝謝您”。作者的情感處理得如此含蓄、優美,使整個作品猶如一首意境雋永的小詩,讓人回味無窮。
·韋葦 潘延·
狐貍和葡萄
山中,一只狐貍在窩里哭: “嗚——嗚——肚子餓了。”狐貍媽媽說: “等著,媽媽這就給你找好吃的。”
小狐貍不哭了,乖乖地等著。等了一個小時,媽媽沒有回來,等了兩個小時,媽媽還是沒有回來。小狐貍終于忍不住,又哭了起來。
“肚子餓了。”
狐貍媽媽干什么去了? 原來,她打算去村里摘一串葡萄,這會兒,正拚命地跑著趕路呢。
翻過一座山,翻過兩座山,又翻過第三座山,終于來到了長著葡萄的村莊。
“我的孩子餓得直哭,對不起,讓我摘一串葡萄吧。”
狐貍媽媽這么說著,跳到葡萄架上,摘了一大串葡萄。然后她叼著葡萄,急急忙忙往山里跑。
翻過一座山,翻過第二座山,又翻過第三座山,家就在眼前了。那孩子一個人在家,不會被兇惡的老鷹抓走吧? 不,那不是嗚嗚的哭聲嗎?狐貍媽媽放心了。可是這么一來,她忽然覺得累了。這葡萄沉得要死。
“唉,累啦累啦。”狐貍媽媽把葡萄放在一棵樹下,打算歇一會。
可是,哪兒有她喘氣的工夫,忽然傳來汪汪的狗叫聲。獵人帶著狗,正往這兒跑來呢。怎么辦? 這會兒哪還會顧得上葡萄,小狐貍要挨槍啦! 狐貍媽媽喊起來:
“嗚——危險! 快逃呀!”
聽見這聲音,小狐貍大吃一驚,趕快躥出洞,跑呀跑呀,向深山里逃去。
從那以后過了多少年呢?很長很長的歲月過去了,可是狐貍媽媽始終沒有回來。小狐貍在山中走呀走呀,到處尋找媽媽,不知不覺中長大了。
有一天,它來到以前和媽媽一起住過的窩附近,看見在一棵樹下長著葡萄。葡萄藤繞著樹干,一串串又大又圓的葡萄垂掛下來。
“怎么這種地方會有葡萄?” 小狐貍覺得很奇怪,一邊想,一邊嘗了一顆。
“啊,好甜呀,好甜呀。”
小狐貍吃了一串又一串。吃得喉嚨咕嚕咕嚕地響。這時候,他忽然記起了媽媽的聲音:
“等著,媽媽去給你找好吃的。”
于是,小狐貍明白了這棵葡萄樹是怎么來的。
“原來是這么回事。”
想到這里,小狐貍放開嗓子,對現在不知在什么地方的媽媽喊道:
“媽媽,謝謝您!”
(季穎譯)
上一篇:《【日】·中川李枝子·不不園:·大狼》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日】·小川未明·紅蠟燭和人魚姑娘》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