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僧伽何國人》原文與賞析
蘇 軾
《泗州大圣僧伽傳》云: “和尚,何國人也。”又云:“世莫知其所從來,云 ‘不知何國人也’。”近讀 《隋史·西域傳》,乃有何國。
余在惠州,忽被命責(zé)儋耳。太守方子容自攜告身來,且吊余曰:“此固前定,無可恨。吾妻沈素事僧伽謹(jǐn)甚,一夕夢和尚告別,沈問所往,答云: ‘當(dāng)與蘇子瞻同行。后七十二日,當(dāng)有命。’今適七十二日矣,豈非前定乎!”余以謂事之前定者,不待夢而知。然余何人也,而和尚辱與同行,得非夙世有少緣契乎?(見 《東坡志林》卷二,明萬歷間茅維編印《蘇文忠公全集》卷七二題作《僧伽同行》,個別異文擇善而從)
垂暮之年的東坡老人貶居嶺海,以豁達(dá)超俗的心境承受住遷謫流離之苦。在這篇寓莊于諧的小品文中,他記述了同僧伽有關(guān)的兩件事。
僧伽祖籍何國,少而出家,始至西涼,次至江淮。唐龍朔初(661),經(jīng)中原至臨淮傳教有成,建普光王寺。中宗景龍二年(708),尊為國師,詔赴內(nèi)道場;四年圓寂于長安,歸葬淮上,起塔供養(yǎng)。傳其能顯靈:“乞風(fēng)者分風(fēng),求子者得子。”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詔加謚“大圣”,敕重蓋塔,務(wù)從高敞。這就是著名的泗州僧伽塔(參閱釋贊寧《宋高僧傳》卷十八)。
宋·劉攽《中山詩話》記載:“泗州塔,人傳下藏真身。后閣上碑,道興國中塑僧伽像事甚詳。退之詩曰:‘火燒水轉(zhuǎn)掃地空。’則真身焚矣。塔本喻都料造,極工巧,俗謂塔頂為天門。蘇國老詩曰:‘上到天門最高處,不能容物只容身。’以譏在位者。”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騷客為之題吟,東坡也寫過《泗州僧伽塔》詩和《僧伽傳》,紀(jì)念這位來自遙遠(yuǎn)西域的高僧。
關(guān)干僧伽的國籍、姓氏等,曾有種種訛傳。能文善書的唐代李邕撰《大唐泗州臨淮縣普光王寺碑》。著名宋釋贊寧撰《唐泗州普光王寺僧伽傳》,均有不實(shí)之辭,貽笑大方。佛學(xué)造詣較高的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九《癡人說夢夢中說夢》條,揭示了致誤緣由:
僧伽龍朔中游江淮間,其跡甚異。有問之曰:“汝何姓?”答曰:“姓何。”又問:“何國人?”答曰:“何國人。”唐李邕作碑,不曉其言,乃書傳曰:“大師何姓,何國人?”此正所謂有對癡人說夢耳,李邕遂以夢為真,真癡絕也。僧贊寧以其傳編入《僧史》,又從而解之曰:“其言姓何,亦猶康會本康居國人,便命為康僧會。詳何國在碎葉東北,是碎葉國附庸耳。”此又夢中說夢,可掩卷一笑。
這是譏諷李邕之碑、贊寧所傳,皆不解僧伽的應(yīng)對機(jī)鋒,為其玄言妙語所騙,以夢為真矣。劉后村《用舊韻贈瑩上人》云:“笑煞僧伽改姓何。”即本冷齋語而戲之了。
相比之下,倒是未嘗皈依佛門的蘇東坡,治學(xué)態(tài)度更為謹(jǐn)嚴(yán),既糾正了世俗對僧伽姓氏來歷的誤解,又正確指出“何國”于史有征。他的根據(jù)見于《隋書》卷八三《西域傳》:“何國,都那密水南數(shù)里,舊是康居之地也。其王姓昭武,亦康國之族類,字敦。都城方二里,勝兵千人,其王坐金羊座。東去曹國百五十里,西去小安國三百里,東去瓜州六千七百五十里。大業(yè)中遣使貢方物。”按《北史》、《新唐書》及杜佑《通典》卷一九三均記述過昭武諸國之一的“何國”。其故址在今蘇聯(lián)烏茲別克共和國撒馬爾罕西北。蘇軾《僧伽何國人》的第一節(jié)是嚴(yán)肅而樸實(shí)的讀書札記,具有很高的學(xué)術(shù)價值。
第二節(jié)的描寫很有戲劇性。從惠州貶往海南儋耳,是新黨章惇等人對蘇軾進(jìn)一步的政治迫害。紹圣四年(1097)四月十七日,太守方子容親自帶來“責(zé)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的任命狀。方子容是紹圣三年秋代詹范出守惠州的,他對蘇軾很友好,蘇軾為他撰寫了《野史亭記》(見《蘇軾文集》卷十二)。蘇軾即將去國投荒,流放海外,定然悲觀凄涼,于是方子容前往吊問時,編織了其妻沈氏的一個夢,讓僧伽的幽靈伴隨東坡渡海,保佑?xùn)|坡一帆風(fēng)順。實(shí)際上這是用宿命論的說教勸慰東坡“可無恨”。蘇軾認(rèn)為“事之前定者,不待夢而知”,足見他并不輕信無稽之夢。但在一系列政治傾軋中,東坡一踏入嶺南大地,便發(fā)出“人間何者非夢幻”的感慨(見《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如今面臨訣別親人無望北還的窘境,方子容妻沈氏之夢確也鼓舞人心,于是蘇軾欣然接受了友人善意的祝福,寧愿與僧伽結(jié)伴同赴海南了。蘇軾的另一位僧友參寥獲悉此事,寫了首詩:“臨淮大士亦無私,應(yīng)物長于險處施。親護(hù)丹航渡南海,知公盛得未全衰。”(見《施顧注坡詩》卷三《泗州僧伽塔》題注)后蘇軾在儋耳熬磨三年竟遇赦北還,莫非要感謝僧伽的護(hù)佑與顯靈?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偕友游普照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元丹丘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