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文學·杰克·凱魯亞克·在路上》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杰克·凱魯亞克(1922—1969) 美國小說家。生于馬薩諸塞州洛厄爾城的一個信奉天主教的工人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在美國海軍服役,1942年為 《太陽報》 的體育記者,戰后從事寫作。1952年,他在舊金山南太平洋鐵路上當過搬運工,游歷過美國各地和墨西哥,也曾去美國博物館尋根。凱魯亞克是美國五十年代中期崛起的“垮掉的一代”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共創作了18部小說,大多帶有自傳性質。他的第一部小說 《小城鎮與大都會》(1950)是一部按照風俗和歷史事件的編年體例來描寫家庭和社會的史詩,當時并未引起社會的注意。《在路上》 (1957)則是在幾個星期之內寫成的,以后幾年沒有再修改,小說結構松散,斷斷續續,描寫一群年輕人的荒誕不經的生活經歷,反映了戰后美國青年的精神空虛和渾渾噩噩的狀態。凱魯亞克的第三部小說 《地下室居民》 (1958)敘述了一群“垮掉分子”在舊金山整日酗酒,縱欲、吸毒的所謂生活。《流浪的達摩》 (1958)題材與上一篇小說相似,但蘊含著某種高深的東方哲理。接著,凱魯亞克又有兩部小說閃電般地問世 《薩克斯醫生》 (1959) 和《麥琪·卡西迪》(1959)均包含著作者的自傳成份,充斥著失去信仰的年輕人的苦悶,彷徨和消極對抗情緒。總之,凱魯亞克的作品藝術性稍差,但對社會現實有獨到的認識,有助于我們了解當今一部分西方青年的精神危機,加深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朽性的認識。他本人的晚年生活也很不幸,終因酗酒過度而導致死亡。
內容概要 迪安·莫里亞蒂是一個集魔鬼與英雄于一身的漢子。他20歲剛出頭,就已經有了一位名叫凱米莉的妻子和一個小女兒。他是一個不愿有固定住所的人,到處游蕩,無所事事。一天,作家薩爾帶著自己的情婦美莉爾來紐約游玩,與迪安偶然相識。從此,他們三人駕著偷來或借來的汽車,以一百英里的時速開始了從東海岸到西海岸,再從西海岸到東海岸的穿梭旅行。他們有時候還搭乘別人的運貨卡車,輾轉前進。迪安是只要有事可干,隨時隨地都可下車。常常喝得爛醉,半夜三更在街頭大喊大叫什么“人類啊,你的道路是什么樣的呢?無外乎是圣童的道路,瘋子的道路,虛無漂渺的道路,閑扯淡的道路,隨你怎么樣的道路。”一天,薩爾在奧克蘭的一個公共汽車站上,為一個異常美貌的女人所吸引,他很快脫離了這一臨時糾合的小群體,緊緊地跟在這個女人的后面,經過一番交談,兩人竟成了好朋友。他們先是冒著酷暑炎熱在遼闊無邊的棉花田里打短工摘棉花,而后又象潑水似的把掙來的錢一下子花得精光。就這樣,他們在一起過了好幾個星期的露水夫妻生活,終于揚手告別。薩爾只得又回到迪安一伙里,發現隊伍在沿途不斷地擴大,新澤西州有一個叫做卡羅·麥克斯的知名人士也加入了進來。迪安的行動幾乎沒有任何計劃性,漫無目的,一切憑意氣,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次,他竟然把偷來的汽車一直開到他們借宿的旅館門口,把車子一扔,就自顧自地找地方睡覺去了,剩下幾個人莫名其妙地在車上白等了大半天。還有一次,一個雨雪交加的日子,他們來到皮肯茲河谷,迪安向薩爾和美莉爾大聲喊道:“難道不應該把那種叫做衣服之類的撈什子干凈徹底地脫掉嗎?”于是他們就一絲不掛地走在巖石中間,而且邊走邊唱,使一些來此旅游的人大吃一驚,只好轉過臉去,不忍熟視。“瘋了似地生活,瘋了似地閑扯”,是迪安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這伙人的人生準則。他們拒不承擔任何社會職責和義務,更沒有對未來的憧憬。只要能獲得他們一時之間認為絕對重要的東西,他們甘愿忍受貧窮,痛苦和困頓,既可以欣喜若狂地十幾個小時連續跳爵士舞,還可以連續數月以冰淇淋為生。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薩爾行進到墨西哥突然染了一種無名的熱病,整日發著高燒,燒得糊里糊涂。一天晚上,迪安來到他的床前,對他說道:“可憐的家伙,真的病倒了,美莉爾會照顧你的。我方才收到了妻子同意離婚的信,所以,今夜必須馬上回紐約,是啊,我該走了,害熱病的薩爾,再見吧!”
作品鑒賞 發表于1957年的《在路上》是凱魯亞克的成名作,也是整個“垮掉的一代”的奠基作。它集中體現了“垮掉的一代”文學流派的特點。全書共分五部四十二章,主要寫“我”(指作家薩爾)同一個狂熱的“垮掉”分子迪安·莫里亞蒂以及其他幾個“垮掉”分子三次從美國西海岸到東海岸的穿梭旅行。他們失去了精神生活的土壤,失去了靈魂的故鄉,長期漫游、浪跡天涯,企圖在節奏強烈的搖擺舞,狂熱的爵士樂,酗酒吸毒,偷竊縱欲的生活里,尋求自我,把握自我。小說主要描寫了兩種“垮掉”分子,一種是所謂的“熱派”:這種人自甘墮落,不可救藥,在“碩大的當今世界”中盡情縱樂,直至自身的徹底毀滅。另一種是所謂的“冷派”,他們試圖在東方的禪宗和與之有關的哲理中尋求慰藉,以修身養性,默念互愛等更為精神方面的東西來代替西方文明的實利主義。小說的主人公之一,迪安似乎是屬于這兩者之間的過渡人物,他迷惘過,也沉論過,但畢竟沒有一垮到底。從作品的結局看,他完全有可能走上健康的勞動者的道路。因為他是一個自食其力者,要靠勞動謀生,養家活口,再加上他周圍的追隨者也開始對其生活方式提出規勸和責難,所以他最終會變得對生活嚴肅起來。凱魯亞克在其所涂抹的一片陰霾中還是給我們透出了一絲晨曦。對迪安·莫里亞蒂這個人物,作者始終抱有一種深沉的人道主義情懷。人道主義的感情,感傷主義的情思再加上全書洋溢的一股濃烈的抒情氣息,可能就是《在路上》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這部小說確有一點想追求什么的朦朧的愿望,但根本談不上有什么浪漫主義的理想或激情,我們反復閱讀《在路上》就會發現,隱藏在作者的象征主義手法背后的是深深的悲觀主義。“垮掉的一代”青年只能夠在美國的大地上從東到西,從西到東徒勞無用地奔波,就象蜘蛛在星星之間盲目地結網,最終必然要徹底垮掉。除此之外,他們沒有任何出路。盡管作者是從唯心角度出發作出這種宿命論似的預見,但是凱魯亞克在“垮掉”運動方興未艾之際就客觀地反映了它必然失敗的歷史趨勢,是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因此我們說《在路上》這部小說雖然是按照現代主義方法創作的,卻不失具有現實主義的因素。小說在藝術結構上,則屬于一種“即興式”,作家隨興之所至,并不顧及什么構思,布局,情節,只是漫無章法地記敘幾個人不停的流浪,寫他們的生活和見聞,屬于垮掉派文學武庫中典型的“自我表現”型作品。另外,全書結構松散,人物形象隱晦不明,充分展示了該流派所崇尚的反英雄、反情節、反結構等反傳統的特點。小說的語言豐富多彩,或輕快流麗,或激烈狂熱,或哀怨憂切,把敘事、議論、抒情融注在一起。書中的敘事主人公又始終懷著某種感傷主義的情思在幽幽地獨白,往往使讀者的心弦不自覺地被撥動,為之回腸蕩氣,為之扼腕痛惜。作者本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自己對于事物的自發的印象具有無比的價值”,于是,他把這部小說稱為一種“自發式散文寫作法”,作為他極力提倡的“快速寫作法”的試驗。所以,《在路上》一經發表,即刻吸引了當時美國成千上萬的大學生和青少年,幾乎人手一冊,成了“垮掉的一代”青年的“生活教科書”。對于凱魯亞克——這位生活放浪,行蹤不定,最后走向毀滅的傳奇式人物,批評界的褒貶不一。按照一位評論家的說法,他的一生本身就象一件藝術品,一幅動作畫和一首爵士樂曲。凱魯亞克的一生和“跨掉派”對性生活的體驗,吸毒的試驗,對精神秩序、社會秩序的驚人的蔑視以及對美國生活包括創作所提出的大膽而往往是幼稚的希望——很少得到批評家的一致看法。不論動機如何、出發點如何,凱魯亞克及“垮掉派”的行為方式是一種頹廢的表現,是消極的,因此也是不可取的。然而,作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文化運動的中心人物凱魯亞克在美國文學史或思想史上均具有相當的影響,值得我們有所了解。
上一篇:《日本文學·木下順二·夕鶴》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美國文學·杰姆斯·賴特·賴特詩選》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