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尉的女兒》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俄國作家普希金(1799—1837)的中篇小說。它是作家創作晚期人道主義思想的結晶。作品以18世紀70年代的普加喬夫起義為背景。紈袴少年格里尼約夫按照貴族教養的程式,到白山要塞去接受行伍的考驗。在暴風雪途中迷路,被一個中年漢子引到客棧。他在感激之余把自己的兔皮襖送給了衣衫單薄的漢子。要塞司令米龍諾夫上尉對格里尼約夫倍加照顧。上尉的女兒瑪利亞也與他情投意合,招致青年軍官什瓦卜林的忌妒,引起決斗。格里尼約夫被刺傷,這更加深了他與瑪利亞的愛情。適逢普加喬夫起義軍攻陷要塞,米龍諾夫被絞死,什瓦卜林投降。格里尼約夫在被套上絞索時意外獲釋。原來普加喬夫正是那個風雪夜為他引路的漢子。瑪利亞落入什瓦卜林的手中,忍受著折磨。格里尼約夫求普加喬夫幫忙,后者慨然應允,斥責了什瓦卜林,成全了格里尼約夫和瑪利亞。起義失敗后,普加喬夫被梟首示眾;臨刑時,普加喬夫看見了格里尼約夫,還向他點頭致意。格里尼約夫因“通匪之嫌”被拘捕審訊。瑪利亞不得已設法面見女皇,訴清原委,求得恩準。格里尼約夫終于與瑪利亞幸福結合。
作者著力塑造了格里尼約夫的形象,著力挖掘一個貴族青年為人的價值所在。貴族式的家庭教育將他培養成一個紈袴少年;而標準的舊俄軍營生活則可能使他變成一個花花公子。但最終他沒有成為一個浪子,是周圍善的力量發展了他善的本性。老仆薩維里奇管束盡責,中年漢子樂于助人,上尉一家熱情樸實,這一切使他的性格變得堅定、勇敢、忠誠,獲得了自身的價值。與此同時,作者也證明了“匪首”普加喬夫也具有作人的價值。他具有善的天性,儀表堂堂,與部下相處融洽。他真正把人看作人,即使是敵人的女兒,在她受虐時,他也慷慨相助。更可貴的是,他還具有英勇無畏的氣慨,寧可做飽血而死的老鷹,也不當啖尸茍活的烏鴉。作品還描寫了平民百姓用奉獻面包和鹽的隆重禮儀迎接普加喬夫的場面。普希金基于人道主義信念,真實地再現了普加喬夫的英雄形象。
作品以帶有傳奇色彩的情節演述愛情與戰斗的故事,以現實主義手法發掘人物性格所蘊含的價值。它表達了作者一種美好的理想——希望人能在善的高度上自我造就,互相造就,無論皇帝、貴族,還是平民。但在作品的描寫中,普希金也時時流露出一種惶惑,在人道主義的天平面前,他無法擺定自己對農民起義問題上的立場。因此,他盡量把故事寫得曲折、動人,借以回避對自身進行評價,這便使得作品既有浪漫色彩,又具有客觀現實性。
上一篇:《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的故事》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不許犯我》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