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十八世紀法國啟蒙運動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杰出的民主主義者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先驅。他的思想曾是法國大革命中雅各賓派的旗幟和處于革命中的各國資產階級的福音。
盧梭1712年出生于日內瓦一個鐘表匠的家庭。十六世紀中葉,他的高祖父迪迪埃·盧梭因改信加爾文教而遭受迫害,流亡到日內瓦定居。盧梭的母親蘇珊在生了盧梭幾天之后去世,扔下盧梭,由他的姑媽養育。他的父親伊薩克,是個貧困的鐘表匠和舞蹈教師。伊薩克雖未能讓盧梭接受系統教育,但鼓勵兒子自學,讓他讀了許多古希臘和羅馬的名人傳記和抒情小說。這使盧梭的思想早熟,并獲得了豐富的知識。10歲時,盧梭被送到一位叫朗貝爾西埃的牧師家住了兩年,學會了拉丁文。12歲時,他在一個公證人那里做仆人。1725年4月到1728年3月,盧梭在一個性格暴戾的雕刻匠店里當學徒兼雜役,生活很艱辛,不時受到主人的鞭笞。他不堪虐待,終于棄職逃走,開始了長期顛沛流離和寄人籬下的生活。
16歲的盧梭流浪到薩瓦,投奔華倫夫人。這是一位略有家產的輕佻的青年婦女。在華倫夫人的幫助下,盧梭到了都靈。為了得到一些錢來養活自己,他到一個天主教神甫那里,于1778年4月1日改宗加入天主教。他腰揣著改宗所得的二十法郎,在都靈做過雕刻匠,當上一位貴婦人的什役。1729年春貴婦人死去他生活無著,回到華倫夫人那里。他先到一所神學院,后又轉到安訥西大教堂附設的唱詩班學校。1730年,華倫夫人去巴黎,盧梭回到瑞士,先在洛桑,后到納沙泰爾擔任音樂教師,以后又去巴黎謀生。因生計困難,又去住在薩瓦公國首都尚貝里的華倫夫人家,與華倫夫人同居,提供了盧梭近十年的穩定生活。盧梭狂熱地讀書,思考和鉆研范圍廣泛的各類問題,開始寫作(他的第一部喜劇《娜爾西斯》,就是在1737年寫出的)。對于這一時期的生活和思想,盧梭在他晚年最后一部名著《懺悔錄》里作了詳細而坦率的描繪。
1740年5月,盧梭離開華倫夫人到里昂道路總監馬布利家做家庭教師。期滿后未得到續聘,他只得又回到華倫夫人處。1742年,盧梭攜著他多年寫的樂譜、歌劇和喜劇劇本以及詩集到巴黎謀生,度過半年,幾乎一無所成。1743年9月到1744年8月,他當上法國駐威尼斯大使的秘書。其后,盧梭又在巴黎繼續從事音樂、喜劇和舞劇的創作。他所寫的一出舞劇,曾在巴黎歌劇院演出,并未引起社會的重視。
盧梭在巴黎的這一時期,周旋于富有和有名望的巴黎人中間。他顯然受到有形和無形的壓抑。他與這些人的關系既是疏遠的,又是不平等的,只有年青的狄德羅是他唯一的摯友。狄德羅建議他為百科全書撰寫有關音樂的論文。盧梭每星期在帕尼埃·弗勒里飯館同狄德羅和孔狄亞克共進午餐一次,暢談各種社會問題。
1745年,盧梭到了威尼斯。他同旅館的女傭人黛蕾絲·勒·瓦色同居。此后,他終生和黛蕾絲生活在一起。盧梭把他們所生的五個孩子先后全部送進了育嬰堂。他這樣做,固然由于自己的貧困多病,同時也反映了他在社會重重壓抑下感情上的一種病態。社會上為此非難盧梭是個偽君子。
十八世紀四十年代,當伏爾泰已經譽滿歐洲各國的時候,盧梭還在社會和生活的道路上艱難地躑躅,嘗遍人間的辛酸。他的超人的智慧和勤奮勞動得不到社會的承認,深深地折磨著他的心靈。1749年,盧梭經歷了一生中的重大轉折。這一年的盛夏末,他去克桑尼城堡看望被關押的好友狄德羅。途中,他讀到《法蘭西信使報》上面載有第戎科學院《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于敦化風俗?》的征文題目,一時有感,便構思了自己的卓越論點。他的好友狄德羅鼓勵他寫作這篇論文。他在此文中把幾年來幽禁在心胸里的感情充分地抒發出來了。1750年7月,第戎科學院宣布盧梭的論文獲得第一名獎;年底又出版了這篇論文。盧梭立時成了哲學論壇上的著名人物。盧梭在《懺悔錄》里寫道,第一篇論文的出版和他的突然成名使他決定改變生活方向。盧梭決心放棄對財富和聲譽的奢望,而永遠保持貧困和獨立。以后的事實表明:盧梭確實不追求財富,不允許自己成為社交界中的寵兒。盧梭的這種特征使他的思想,特別是他的政治思想,超越了同時代的其他啟蒙思想家。
1752年,盧梭寫了《鄉村魔術師》歌劇的詞和曲,并首次向楓丹白露王室演出,獲得很大成功。這個作品結合法國集市的喜劇傳統與意大利滑稽歌劇的新形式,為法國的歌喜劇作出重大貢獻。演出的第二天,路易十五決定授予他一筆年金,但盧梭拒絕前往接受。同年,他的喜劇《娜爾西斯》在法蘭西劇場演出。1753年,他發表了《關于法國音樂的通訊》,對法國當代音樂作了尖銳批評,引起了廣泛的爭論。1754年夏季,他回到日內瓦故鄉,受到熱烈歡迎。盧梭重新成為新教徒,并取得日內瓦公民身份。1755年初,盧梭發表了《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這也是一篇應征的論文,無論是它的思想性和邏輯性都要遠遠超過第一篇征文,但沒有獲獎。同年,盧梭完成了《論政治經濟學》,這是他應狄德羅的約請為《百科全書》而寫的論文。1756年4月,他離開巴黎,遷到蒙英朗西的德比內夫人的宮堡,開始寫他的小說《新哀洛綺絲》。這時,非常不幸的是,在他身上出現了受迫害的妄想癥。盧梭在這以后,陸陸續續遭受這個病癥的嚴重折磨。
1757年12月,他與德比內夫人絕交,遷到蒙英朗西的另一宮堡,一直住到1762年。1758年10月,他寫了《致達朗貝爾的信》,批評達朗貝爾為《百科全書》所寫的文章,論述了自己關于戲劇表演的觀點。這封信標志了盧梭與狄德羅的百科全書派的決裂。在這以前,由于盧梭和狄德羅宗教觀點上的對立,已經造成這兩位大思想家之間友誼的破裂。盧梭在1761年出版了《新哀洛綺絲》。小說通過平民出身的少年和貴族女兒的戀愛,揭示了不同等級主角的精神世界,揭開了他們之間道德倫理的沖突,猛力抨擊封建專制制度。小說大受歡迎。1762年4月,集中表現盧梭的民主主義政治思想的《社會契約論》出版。過了一個月,以小說形式出現的關于教育的長篇論述《愛彌兒》問世。這些是盧梭三部最主要的著作。這個時期也是盧梭最旺盛的創作時期。
如果說盧梭的小說《新哀洛綺絲》為盧梭獲得了極大的聲譽。那末《社會契約論》和《愛彌兒》卻給盧梭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愛彌兒》中的《薩瓦牧師的自白》一文,既譴責神學家的謬說,又抨擊無神論,引起了百科全書無神論派的尖銳批評,更激起了新舊教會的極大憤怒和行政當局的嚴勵譴責。法院下了通緝令。巴黎天主教會發出聲討書。《愛彌兒》在巴黎當眾焚毀。《社會契約論》也遭到同樣命運。盧梭向瑞士逃去。瑞士當局決定逮捕他,并下令焚毀《愛彌兒》和《社會契約論》。盧梭只好逃到當時受普魯士管轄的訥沙泰爾,繼續受到當地天主教神甫和信徒的咒罵和圍攻。對盧梭的政治迫害,進一步加重了盧梭的受迫害的妄想癥。盧梭在這里隱居到1765年9月。他寫了《致克里斯托夫·德·博蒙的信》,有力地回擊了巴黎大主教對《愛彌兒》的譴責。盧梭還發表《寫自山上的信》,宣布放棄日內瓦公民身份,嚴勵批駁日內瓦共和國總檢察長對他的攻擊和下令焚毀他的書籍。這個時期,盧梭雖然遭到法國王室權貴、天主教會、高等法院和哲學界的仇視,但是他的名聲已經傳播到歐洲各地,其聲譽不下于伏爾泰。1764年9月,盧梭應科西嘉統治者保里的要求,制訂了《科西嘉憲法草案》。
1764年,盧梭接到一篇匿名的評論《公民的感情》。它猛烈地攻擊盧梭,譴責他是偽君子、無心腸的父親和忘恩負義的朋友。這封信是伏爾泰寫的。伏爾泰同盧梭的不和,從五十年代就已開始。伏爾泰自始至終是個富人,政治上偏向保守主義,他和他的自由派朋友們以為知識就可以改變社會,所以只要和緩地將人民加以教育,加以熏陶就行了。盧梭和他的主張革命的信徒則認為必須采取切實的行動,唯獨這種行動才能改變舊制度。伏爾泰不能忍受法國竟有這么多人接受盧梭這種離奇古怪的學說。他尖刻地諷刺盧梭,說:“你看,盧梭那里象哲學家,說他是哲學家,有如說一只猴子像一個人。”盧梭則回擊伏爾泰,說他是“不敬神的喇叭手”,“華麗的天才”,“低級的靈魂”。伏爾泰和盧梭之間的激烈爭吵,除了這兩位大思想家的個人因素外,主要反映了啟蒙運動兩種思潮之間的斗爭,這種斗爭在法國大革命時期表現得更為尖銳。
正是在極為困難的時刻,盧梭的好友、英國哲學家休謨邀請他到英國居住。1766年1月,盧梭到達倫敦, 3月遷到伍頓。但是,盧梭所患受迫害妄想癥卻使他懷疑休謨是企圖謀害他性命的人,開始了同休謨的激烈爭吵。1767年5月,盧梭驚慌地從英國逃往法國。
盧梭到法國后,在革命初期鼎鼎大名的米拉波侯爵處住了一些時候。以后改名勒努,由法朗索瓦·路易·孔蒂親王安排住在吉佐爾的特里埃宮堡。在這里,出版了他的《音樂辭典》。1768年,他又突然在驚慌中到了里昂附近的布古安,同黛蕾絲正式結婚,然后又到蒙曲恩。1770年,法國當局宣布對他赦免,盧梭遷往巴黎。盧梭頻繁的遷居是為了防止“陰謀者的謀害”。在巴黎,他恢復了真名,并在巴黎的一些沙龍里朗讀《懺悔錄》片斷。
盧梭晚年,他的受迫害妄想癥有所減輕,繼續寫了許多著作。他應威爾霍斯基伯爵之請,寫了《關于波蘭政府機構的幾點設想》。他還寫了《一個孤獨散步人的幻想》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懺悔錄》這部世界文學名著,不僅以坦率的態度敘述了他的生活史,更重要的是他用美妙的文筆和卓越的才能維護他的學說,回擊他的論敵。1778年5月他去愛爾蒙維爾。 6個星期之后,即1778年7月2日,這位十八世紀最杰出的民主主義思想家與世長辭了。
盧梭在政治上是激進的民主主義者。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是他民主主義政治思想的集中體現。盧梭依據自然法學派的理論,認為人類最初處于“自然狀態”,在這個時期,不存在私有制和不平等,而是處于人人自由和平等的狀態。隨后,財產上的不平等和私有權的確立使人們產生了不平等。國家是由于訂立契約而產生的,而人民是訂立契約的主體。人民有權廢除不利的契約,重新建立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約。盧梭提出了“人民主權”思想,這是他的思想的精華和基本原則。他認為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國家主權不能分割,也不能轉讓,君主立憲制度是不可取的。一切權力的表現和運用必須體現人民的意志。法律就是公意,君主不能高于法律,在法律面前應該人人平等。他要求消除貧富懸殊,但并不要求消滅私有制,說明他是小資產階級的利益的代表。綜觀盧梭的政治學說,充滿了對下層人民和自由事業的無限熱愛,對剝削者、壓迫者和專制制度的無比憎恨。無怪乎盧梭的政治學說在法國大革命時期,被革命黨人當作“革命圣經”來指導革命。但是,正如其他學說的命運一樣,盧梭的政治學說有時也遭到嚴重的歪曲,竟被某些人如黑格爾和羅素說成是普魯士專制政體和希特勒獨裁統治的理論基礎。這當然違背了盧梭的原意。
在哲學思想和宗教觀點方面,盧梭顯然要比狄德羅為首的百科全書派遜色。他堅持自然神論的立場,反對無神論。盧梭承認神的存在和神對物質世界的影響,承認不死的、非物質的靈魂的存在。他認為,自然界的一切現象的本源是精神和物質,而精神本源是積極的,物質本源是消極的。因此,唯心主義是盧梭哲學思想的主要傾向,但在許多場合,他也表達了一些唯物主義的觀點。在他的認識論中包含著感覺論的傾向。他認為,我們認識自然界首先要通過感覺器官,知識的來源是感覺。
盧梭認為宇宙是被一個強有力而聰敏的意志所管轄。盧梭說:“一個真正的良心就是神圣的廟宇”。他又說:“我信仰神和我相信其他任何真理是同樣堅定的。”作為盧梭信徒的羅伯斯比爾正是接受了盧梭的自然神論,而于1793年吵吵嚷嚷地掀起了信仰“最高存在”神的運動。
在教育思想方面,盧梭有著重大的貢獻。他在《愛彌兒》論述的教育思想中,有兩點很值得重視。
盧梭認為,孩子生下來,是完美的。教育者的任務在于今后一直保持兒童的這種完美特質。他的自然教育的觀點就是要促進兒童的自然發展,保證兒童的自由和獨立性,尊重他的個性,研究他的特點,創造必要的條件引導兒童思考和行動。
盧梭還認為,教育的開頭是培育兒童嬌嫩靈活的器官,發展感性經驗。盧梭有一句名言:“我們的第一個哲學教師是我們的兩條腿、我們的一雙手和我們的一對眼睛。”盧梭于是得出結論,要學會思維,必須鍛煉我們的四肢、我們的感覺、我們的五官,一句話,必須身體強壯。盧梭說:“先讓他成為有力氣的人,很快他就成為智力健全的人”。
在文學和音樂方面,盧梭也有重大的貢獻。盧梭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文學的創始人之一。盧梭反對脫離人民的那種庸俗化和內容空洞的封建文化和腐朽藝術,盧梭主張描寫平民的樸素和真實的生活。盧梭在他的文學作品和音樂作品中,高度評價普通人的品德,無情揭露上層人物的虛偽,加強了法國文學的民主主義傾向,他反對音樂藝術的貴族化,提倡民主化。
盧梭留下的豐富的精神遺產是組成人類總寶庫的重要部分。
我們在盧梭那里不僅已經可以看到那種和馬克思《資本論》中所遵循的完全相同的思想進程,而且還在他的詳細敘述中可以看到馬克思所使用的整整一系列辯證的說法:按本性說是對抗的、包含著矛盾的過程,每個極端向它的反面的轉化,最后,作為整個過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
——恩格斯
上一篇:盧卡契
下一篇:盧森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