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文學·索爾·貝婁·赫索格》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索爾·貝婁 (1915— ),美國猶太裔小說家。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城。父母是來自俄國的猶太移民。貝婁九歲時,隨父母到芝加哥定居,就讀于芝加哥大學和西北大學,獲人類學和社會學學士學位。二次大戰期間,他曾在商船隊服役,戰后在明尼蘇達大學、紐約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現為芝加哥大學教授和社會思想委員會主席。貝婁的作品主要有長篇小說《掛起來的人》(1944),寫一個應征入伍的人在等待去部隊期間的心理活動; 《奧基·馬奇歷險記》 (1953),寫的是一個年輕的芝加哥猶太人的經歷,本書被認為是貝婁的成名作,曾獲全國圖書獎; 《雨王漢德森》(1959)用現實主義的手法描寫了一個百萬富翁在內心“我要,我要”這一欲望驅使下來到非洲,在那里所經歷的各種奇遇; 《赫索格》(1964)表現了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在60年代動亂中的苦悶與迷惘,描寫了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危機; 《賽姆勒先生的星球》 (1970)借一位居住在紐約的納粹集中營的幸存者的所見所聞抨擊了美國現代社會的混亂和瘋狂; 《洪堡的禮物》 (1975) 則描寫了兩代作家的成功與失敗,反映了當代美國各階層知識分子的精神感情和情操。進入八十年代,貝婁還創作了長篇小說《院長的十二月》 (1981)和《更多的人因傷心而死》 (1987)。前者以芝加哥和布加勒斯特為背景,將所謂的“自由社會”和“警察國家”加以比較。后者側重揭示當代文明對人的生活的侵蝕。此外,貝婁還寫過長篇小說《受害者》 (1947),中篇小說《只爭朝夕》 (1956) 《偷竊》 (1989) 和《比拉羅賽內線》(1989),短篇小說集《莫斯比的回憶》(1968)·《失言者》(1984),劇本《最后的分析》 (1965) 以及一部非文學類的游記《耶路撒冷來去》 (1976) 。貝婁的作品包含了豐富的內容,他善于描寫高級知識分子,尤其是猶太裔知識分子在當代美國社會荒謬的處境中的思想狀態。1976年,因其對“當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內容概要 赫索格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大學歷史教授,專長思想史,發表過《浪漫主義和基督教》等頗具水平的論著。他一向崇拜理性,關心人類文明和人的尊嚴,然而在個人生活的道路上卻障礙重重,陰霾密布。他最初與戴茜——個純樸的農村長大的大學生生活在一起,后來離了婚,娶了風流的瑪德琳為妻,這是一個戲劇導演的女兒,自小任性,我行我素。她認為,赫索格不應當做一個終生默默無聞的教書匠,應該到鄉下去潛心寫作。于是,赫索格動用了父親留給他的二萬美元,在馬塞諸賽州的路德村買了一幢很大的舊房子,并在這所房子里生了他們的小女兒瓊妮。誰知在鄉下僅僅住了一年,瑪德琳又改變了主意,她覺得自己年輕貌美,聰明能干,不能埋沒在這窮鄉僻壤。她執意要搬回大城市,自己回城不算,還逼著赫索格一定要給她們的鄰居,也是赫索格的好友瓦倫丁也找個工作,一同搬到城里。經赫索格多方奔走,瑪德琳的這些愿望都實現了,可她的脾氣卻越來越壞,赫索格為此常去請教他們的精神分析醫生和瓦倫丁。大家都認為瑪德琳有些精神失常,其實她與瓦倫丁早有私情,一起遷到芝加哥來也是為了過從方便。在一切準備就緒之后,瑪德琳便把正在興致勃勃地布置新家的赫索格找進屋來,向他宣布: “我根本不愛你,兩人何苦違心地住在一起”。赫索格一時摸不著頭腦,呆里呆氣地說: “可我卻真的愛你呀! ”這下子,馬上提高了瑪德琳的自尊心,她利用知識分子尊重別人自由的高尚心理,把赫索格攆出了家門。從此,赫索格失去了職務,房子,財產和女兒。他精神頹喪,面容憔悴,在醫生的勸說下去歐洲旅行了一個時期。但在半年之后,赫索格又回到美國時,他的好朋友,動物學家盧卡斯卻告訴他,原來因瑪德琳與瓦倫丁通奸,才使他的家庭發生變故,現在他們已在一起同居了。這一消息對赫索格來說簡直是個晴天霹靂,自己的知心朋友竟奪走了自己的愛妻。這使他受到沉重的打擊,精神處于崩潰的邊緣。從此他行為變得怪誕,整天緊張地思考,不停地給人寫信,給知心朋友,骨肉親戚,報刊雜志,知名人士,總統部長,認識的,不認識的,活著的,死了的,甚至上帝和自己,一連寫了上百封信,但一封也未寄出。他無論走到哪里,都提著這只裝滿信件的旅行包。與此同時,赫索格還通過聯想和回憶,敘述了家庭,父母,兄弟姊妹、妻兒朋友的情況以及自己大半輩子的經歷和遭遇。離婚后,赫索格在紐約和花店女主人雷夢娜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系。雷夢娜是個會體貼人的中年婦女,漂零半世,非常渴望和赫索格建立一個寧靜的家庭,可是赫索格對婚姻已經害怕了,他有意離開紐約,擬去朋友家小住以擺脫雷夢娜的追求。然而到了舊友家沒多久,不安寧的心靈又促使他不辭而別,返回住處。第二天還是去雷夢娜家幽會。一天,赫索格忽然心血來潮,乘飛機去芝加哥,一方面是為看望女兒瓊妮,一方面是想以暴力來對付瑪德琳和瓦倫丁這對下流坯。下飛機后,他返回童年的故居,拿了父親遺留下的一些俄國舊幣和一支裝有兩顆子彈的左輪手槍,再潛入瑪德琳的住所。他想用這支槍殺死情敵瓦倫丁,但無意中從窗外看到瓦倫丁正在細心地替他女兒瓊妮洗澡,目光里充滿了慈愛,他感動得熱淚盈眶,立刻打消了殺人的念頭,積郁了許久的恨一剎那間都消失了。后來,赫索格托朋友接來女兒,準備父女倆好好玩上一天,不巧中途遇上交通事故,被撞斷了一根肋骨,而且禍不單行,他還因隨身攜帶沒有執照的實彈手槍被警方拘留。經過審訊,瑪德琳來警察局帶回女兒,還把他大大地奚落了一頓。赫索格則由哥哥威利交付保釋金后釋放。他謝絕了威利要他去他家的邀請和住院的建議,獨自一人回到了路德村那間空蕩蕩的鄉間古屋里。屋子里有一股霉氣,他打開了更多的窗戶,陽光和鄉間空氣立刻進入屋中。赫索格真沒有想到回到舊居會使自己感到如此的滿意,也許這是他第一次感到完全擺脫了瑪德琳而獲得自由,以往她在這里給他留下了太多的痛苦和不快。今天,還是在這里,赫索格萌發了一種寧靜的真情,他開始認真地回顧幾年來的經歷,而且又構思起另外一系列的書信來。誰知幾天后,哥哥威利開著大“卡迪拉克”來看他。威利有一張人類中最常見和最受人喜愛的臉,他好象非常關心弟弟。兄弟倆正在交談時,有人告訴赫索格,有位女士打來了電話。原來是雷蒙娜聞訊也趕到這里。威利看到了雷蒙娜,他發現雷蒙娜非常吸引人,簡直就象一個“愛情強盜”。她掙扎,她奮斗,她需要非凡的勇氣來保持這種平衡。在這個世界上,作為一個女人能把事情掌握在自己手里,是了不起的,但她的這份勇氣是穩定的嗎? 威利很為弟弟擔心。赫索格告訴哥哥,蒙雷娜并不那么壞。哥哥說,“可是瑪德琳當初也是這樣。”赫索格表示,“我不會再把自己交到任何人手里了”。他為雷蒙娜打掃房間,安排飯菜,甚至為她準備了一大束鮮花。他知道自己再也不會去寫那種信了,不管過去幾個月發生什么事,這種寫信的沖動似乎真的在過去,真的在消失。
作品鑒賞 發表于1964年的長篇小說《赫索格》是貝婁的代表作之一,它真實地表現了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在現代社會中的苦悶與迷惘以及資產階級人道主義面臨的危機。小說的主人公赫索格是一位博學多識的大學教授,他品格高尚,為人敏感善良,但是現實生活卻處處跟他過不去。他希望有一個平安的生活環境,不料被意外的干擾破壞了; 他原意與周圍的人們友好相處,也被種種磨難打亂了。特別是妻子瑪德琳和摯友瓦倫丁的忘情負義使他最終發現,在現代社會中,人的觀念已發生了變化,人類所有的高尚的道德情操都被無情的現實擊得粉碎。于是他找不到精神支柱、找不到信仰,也失去了心理平衡。他還發現自己掌握的淵博知識簡直是毫無用處,不知道應該怎樣來認識周圍的現實,怎樣來對待和安排自己的生活,甚至不能幫助他認識到自己的生命究竟在哪里。顯然,貝婁是把主人公作為整個中產階級的總代表來描寫的,象赫索格那樣的現代西方高級知識分子,他們既高距于社會的蕓蕓眾生之上,又受到來自不同階層的意識的沖擊;他們既對資產階級的生活墮落表示極大的厭倦,在生活享受和物質追求上又離不開這個階級所擁有的一切。因此,他們焦慮再三地反省生活中失敗的教訓,試圖找到一條雖然生活在現實中,但又不附和時代的瘋狂。雖然與現實妥協,但又能保持個人尊嚴的中間道路。當然,這樣的道路是沒有的。國外有些評論家把赫索格稱為“精神過敏的奧德修斯”,盡管,三千年前這位希臘軍師的傳奇式經歷與赫索格的人生旅程并無相通之處,但按其本質來說都可以看成是對人類價值的追求。不過,奧德修斯勝利了,他最終贏得了家庭和個人的幸福。赫索格則失敗了,他的悲劇是一切美國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精神空虛,生活漂零的必然結果。《赫索格》中寫了有關人物的大量感覺、回憶、推測、意念、說理,它們混雜在一起,主人公自始至終沉浸在雜亂無章的內心活動中。但是,貝婁卻運用意識流的手法,較為清晰地敘述了人物、情景和主人公思想的變化,對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現實世界都作了深入的探索。我們從人物的內心世界里,能清楚地看到現實世界的影子,從現實世界的描繪里也能看到它在人物內心所引起的反響。同時,我們還注意到,貝婁的意識流手法與喬伊斯、福克納等人有一定的不同,后者由于過多地使用深層潛意識,再加上缺乏情節和鮮明的人物形象,往往使讀者如墜五里霧中,難以消化理解,而貝婁的意識流手法則較之清晰明快的多,他從容自如地進出人物的人心世界,不露痕跡地揭示人物內心深處的隱秘,對人物的感情、性格以及所感受的外部世界都進行了精妙細致的分析。另外,《赫索格》 中的語言也獨具自己的特色,從高雅雕琢的上流社會用語到市井小民的粗俗俚語; 從邏輯謹嚴,說服力強的哲理式陳述到質樸自然,毫不做作的日常對話,在貝婁筆下無不顯得那么逼真畢肖,可見,貝婁的語言風格是當代美國文學中文學語言和生活口語相結合的典范。《赫索格》的結構,乍看松散,甚至雜亂無章,殊不知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正是為了表明主人公混亂變形的情思,以符合塑造這個“精神受難者”形象的需要,況且光怪陸離,形形色色的當代美國社會本身就如一團理不出頭緒的亂麻,有興趣的讀者只要開卷耐心閱讀是不難從這種散點式結構中捋清作品的脈絡,進而體會到作者的良苦用心。所以,《赫索格》這部寓意深刻,趣味高雅的嚴肅之作才能走進暢銷書的行列,受到世界各國讀者的歡迎,并獲得1964年美國全國圖書獎。
上一篇:《危地馬拉文學·米·安·阿斯圖里亞斯·總統先生》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法國文學·約瑟夫·凱塞爾·騎士》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