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夜半相會
灰蒙蒙的海,一帶黑色的陸,
大而黃的半個月亮低懸天邊。
浪花兒朵朵從睡夢中驚跳,
化作小圈兒無數,磷火閃躍。
我駕小船駛入小小的海灣,
就在泥濘的海涂穩穩剎住。
在帶海腥味的灘頭走一哩路,
越過三塊田,一座農莊出現。
窗玻璃上輕彈,嗤的一聲摩擦
擦燃的火柴噴出一朵藍花。
又驚又喜的一聲呼,但這呼喚
早被兩顆心同跳的聲音蓋住!
二、 清晨離別
繞過海岬大海撲面而來,
太陽在山邊緣剛剛露臉:
一條筆直的金路在他面前,
而我需要一個男性的世界。
(飛白譯)
注釋:
哩,英里的舊譯。
【賞析】
《夜半相會》最初發表在勃朗寧1845年出版的《戲劇羅曼司》集中,與《清晨離別》合為《夜與晨》一首。后來詩人又將《夜與晨》分為單獨兩首,用今名發表。據說勃朗寧夫人從校樣中讀到,倍加贊美說:“《夜與晨》多美呀……”
這兩首詩合起來如果單從情節看,無非是敘述了一對戀人從幽會到分手的過程。但勃朗寧感興趣的是這過程中人物戲劇性的心理變化,以及從這心理變化中折射出的生活哲理。因此,這兩首詩像勃朗寧的其他戲劇獨白詩一樣具有三個層次: 情節層、心理層和哲理層。
第一首《夜半相會》的獨白者很明顯是一個男子。他雖然沒有直接表白自己是如何急切、緊張地盼望著幽會,但我們從字里行間能感到他騷動不安、焦灼緊張的心理。
詩的開頭兩句交代了出發的時間和地點,但交代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渲染一種緊張不安的氣氛。夜已深了,月亮已升起,周圍的一切都在沉睡之中,整個背景籠罩在一片灰、黑色中。主人公為何要選擇這樣的時機出發呢?顯然,這次幽會是極其秘密的、非法的,因而主人公的心里是緊張的。這種緊張的情緒投射到“浪花兒”上,就使他感到仿佛浪花兒也從“睡夢中驚跳”。
第二節開頭對路途的枯燥乏味的敘述,看似多余,其實是極其重要的一筆,它是主人公的心理從緊張過渡到喜悅的一個中間階段——急切。他渴望早點見到心上人,而路途卻是那么漫長(“一哩路,三塊田”),這使得他的心里更加緊張,從而變得急不可耐。這種急切而緊張的心理在此后的三個動作(輕彈窗玻璃、擦火柴、驚喜的呼喚)中達到了高潮而突轉的喜悅。這三個動作雖然是由屋子內外的兩個人分別做出的,卻銜接得那么迅速,那么連貫,那么順當,說明幽會的另一方一直沒睡,早已在緊張、急切地等待心上人了。勃朗寧就這樣巧妙地通過外部動作暗示了兩方面人物微妙的心理變化。詩歌最后一句又由喜悅心理一下子轉化為緊張心理: 兩顆心同跳的聲音蓋住了驚喜的低呼,再次暗示了這次幽會的秘密性和非法性。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阻礙了這對戀人公開地、大大方方地相愛呢?詩人把這個問題留給了讀者。他曾說過:“我的著重點放在心靈發展的種種事變上,其他就很少值得研究的了。”
前面已說過,《清晨離別》原與《夜半相會》合為一首,所以應該與后者聯系起來解釋。照一般情理看,《夜半相會》是一個男人說的,《清晨離別》則應為一個女人說的,因此本詩第三行中的“他”似應指被送走的男人。第四行中的“我”——女人孤單了,所以感到“需要男性的世界”。但是勃朗寧自己在1889年2月22日回答人家關于這首詩的解釋時,卻表明兩首(兩部分)詩是同一個男人說的,“這是他的自白,供認(第一部分)所包含的這種歡悅為自給自足可以持久的信念是多么轉瞬即逝,不像當時所顯得的那樣。”所以,這里的“他”就只能指第二行中的“太陽”。這樣來解釋就把詩的含義又深入了一層,不僅寫了男主人公心理的微妙變化,還寫出了詩人自己的一種愛情觀。光看第一篇詩,似乎詩人要說明的是,對男人來說,女人就是他的整個世界。為此,他不顧危險在夜半時分渡海越灘趕來和他所愛的女人相會。但再看第二首就知道了,第一首詩中表現出來的那種愛的激情是轉瞬即逝的,女人并不是男人的整個世界。男人還有男人的更高追求。這個世界需要男人去創造,去奮斗。因此他不能老是待在女人身邊,他必須和她分手。白天,生氣勃勃的雄性的太陽在召喚他,他必須回到需要男人的世界中去創造;晚上,溫柔可愛的陰性的月亮在誘惑他,他需要回到女人的世界中,去獲得安撫和休息,這是男人生活的兩極,只有生活在這兩極的平衡中的男人,才是完整的男人。這就是勃朗寧通過這兩首詩揭示出來的人生哲理。
(張德明)
上一篇:《愛情詩二首 [匈牙利]裴多菲》讀后感
下一篇:《愛的原因 [美國]休斯》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