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學·穆麗爾·斯帕克·簡·布羅迪小姐的青春》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穆麗爾·斯帕克(1918,2.1— ),英國小說家。出生于蘇格蘭愛丁堡。父親是猶太人,母親是基督教長老會會員,喜愛藝術。斯帕克受教于愛丁堡詹姆斯·吉列斯柏女子學校。1937年,18歲的斯帕克離開家鄉前往非洲羅得西亞,次年與S. O. 斯帕克結婚,有一兒子。不久婚姻破裂。1944年她返回英國,在英情報局工作。戰后定居倫敦。1947—1949年,她任《詩歌評論》編輯,曾發表詩集《吹牛者》(1952),五十年代主要從事文學評論,發表數部有關十九世紀作家的論著。同時也寫短篇小說,其中 《塞拉夫與贊比西河》獲1951年 《觀察》雜志“圣誕短篇小說獎”。此后她受麥克米蘭出版社的鼓勵開始寫小說,但斯帕克一直也沒有放棄詩歌創作,被稱為“詩人小說家”。1954年她入羅馬天主教,后來發表的小說幾乎都涉及羅馬天主教問題,由此,也有人不無貶意地稱她為天主教作家。實際上,斯帕克在其創作中更注重藝術的獨特性。1957年發表的第一部小說《安慰者》一舉成功。之后她幾乎每年都有小說問世。1959年發表了她的得意之作《死亡備忘錄》,而1961年《簡·布羅迪小姐的青春》的發表,不僅使她飲譽歐美,而且使她獲得財富。她的《曼德鮑姆門》(1965)獲英國著名的泰特·布萊克獎。其他重要小說有:《公眾形象》(1969)、《司機的座位》(1970)、《不得打擾》(1971)、《東河邊的暖房》(1973)、《接辦》(1976)、《領土權》(1979)、和 《有意閑逛》(1981) 等。后者被認為是她的自傳體小說。斯帕克的小說涉及了三十年代至今的重大歷史事件,如法西斯的興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尼克松水門事件丑聞、意大利黑首黨的暗殺、綁架等兇殺案,探討了道德、政治、宗教、藝術等問題,她注重反映在這動蕩社會背景下人的精神狀態,人物刻畫深入而富有諷刺意味,藝術風格簡潔、洗練、幽默、超脫。
內容概要 在瑪西亞·布萊恩女子學校的門口,有一群芳齡十六、七歲的姑娘正與幾個男孩子談話,她們那種戴帽子的特別方式,使人一下子就能認出是布羅迪小姐的學生。女校長把這些女孩子稱作布羅迪幫。布羅迪幫有6個人,她們是數學很好而脾氣特大的莫尼卡,以性感出名的羅斯,身材靈巧善于體操的尤妮斯,愛幻想和分析別人的小眼睛桑迪,漂亮的珍妮和笨頭笨腦的瑪麗。女校長認為她們太多地接受了與校方審定課程毫不相干的知識,而且作為一個學校,那些知識毫無用處。比如她們知道了許多同齡人不知道的關于歷史、文學和生活常識,還知道布羅迪小姐的愛情生活。這些正和男孩子談話的姑娘們看見校門口走來了她們過去的老師,就又象6年前那樣跟著她走了。布羅迪小姐邊走邊說,校方正想法強迫她退休,但她絕不會辭職,她邀請姑娘們周末下午到她家討論那些反對她的人。6年前,就是1930年,布羅迪小姐帶著她這班新生到校公園那棵大榆樹下上歷史課。孩子們豎好課本,但眼睛卻看著布羅迪小姐。她在講她在埃及度假的經歷,她還要講她在去比亞利茨的火車上遇到的那個法國人。她不同意學校教導的安全第一,而認為藝術第一。她告訴學生意大利最偉大的畫家不是達·芬奇而是基多,因為他是她最喜歡的畫家。在語法課上,她給孩子們講了她和青年休的愛情故事,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死在法蘭德斯戰場。小姑娘們聽得熱淚盈眶。布羅迪小姐常對她們說,在她正當青春之際,她要把她們造就成人類的精華。瑪麗太笨了,24歲了,做事還是呆頭呆腦的。有一次她認識了兩個星期的男友甩了她,她才真正感到傷心。回想往事,她想起自己和布羅迪小姐相處的最初幾年,那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不久,在坎伯蘭度假時,她死于一場旅館火災。不過在10歲那年,她正呆呆地坐在布羅迪小姐的學生中間,常常挨老師的罵。10歲時的桑迪和珍妮開始對性感興趣。她們認為布羅迪小姐的青春是最美好的,而她們的父母則沒有青春,只有性生活。她們倆還合寫了關于布羅迪小姐和休的愛情故事《高山小屋》。布羅迪小姐常常提醒學生們“藝術要比科學偉大”。她帶學生參觀博物館,看愛丁堡的老城,那里居住著貧困粗俗的人們。她給學生講她在意大利見到的黑衫黨,稱贊墨索里尼消滅失業的功績。布羅迪小姐富于進取心,是個女權主義者。她為自己正處于青春時代而自豪。她對學生說她們也會因為她正當年而受益不淺。然而在小學部的同事們漸漸對她產生了敵意,而中學部的老師則忙于自己的事對她不以為然。學校里唯獨有兩位男性對她抱有好感,一個是美術老師、獨臂的勞埃德先生,另一個是音樂教師勞瑟先生。一天,莫尼卡發現勞埃德與布羅迪小姐在美術教室親吻。她把這告訴了布羅迪幫的成員。她們決定將這事保密。桑迪由此對布羅迪的認識加深了,她觀察著布羅迪小姐形體的變化,構想著她的愛情故事。戰后的一年,布羅迪小姐告訴桑迪,她拒絕了勞埃德的愛情,因為他已結婚并有了孩子。為了擺脫感情的纏繞,她和勞瑟有了愛情關系。但是學校解雇她并不是因為這方面的事情,而是有人出賣了她,而出賣她的人竟會是布羅迪幫里的一個姑娘。桑迪她們就要升到中學部了。在布羅迪小姐任教的最后幾個月里,她不告誡也不爭吵,使自己在姑娘們的眼里變得越來越可愛了。姑娘們升入中學部后,雖然功課把她們搞得暈頭轉向,但是每逢周末,姑娘們總要去找她,桑迪和珍妮在教她希臘語。她向她們講她新教的女孩子們。然而最多的話題是談美術老師勞埃德先生。姑娘們告訴她,羅斯正在做他的模特,勞埃德為她畫了幾幅像,但每幅畫看上去都象布羅迪小姐。一次,桑迪說勞埃德為她們畫的像都象布羅迪小姐,他的這種手法挺簡便。結果他吻了她。這期間有人告發在勞瑟先生的床上發現了一件女人的睡衣,有人懷疑那是布羅迪小姐的。不久,勞瑟先生丟掉了教會唱詩班指揮的職務。在1936年暑假后的一天,布羅迪小姐對桑迪吐露了心里話。她說她的全部抱負都集中在羅斯和桑迪身上,而對其他姑娘喪失了信心。因為羅斯有本能,而桑迪有洞察力。她計劃羅斯做勞埃德的情人,而桑迪做告密者。在以后一年多的時間里,桑迪受著這一計劃的精神約束,她常去勞埃德家,并向布羅迪報告羅斯的那些畫像進展如何。布羅迪小姐聽后感嘆說她就是勞埃德藝術的繆斯。可是不久,倒是桑迪和勞埃德睡覺了,而羅斯把這個情報帶了回來。布羅迪小姐的教育方法與校方的沖突一年年的加深,有人抓住她和勞瑟的關系攻擊她,為了對付誹謗,她有幾個月不去勞瑟家了。后來她吃驚地聽說勞瑟和中學部的自然課老師結婚了。桑迪聽布羅迪小姐說是她鼓勵她的學生艾米莉去西班牙為佛朗哥作戰的,而艾米莉不幸在她乘坐的火車受到攻擊的意外事件中被打死。桑迪對布羅迪小姐的認識更進一步了。她認為布羅迪小姐自認為是卡爾文教派的上帝,是個沒有意識到的同性戀者,而且她還在教育新的布羅迪幫。她決定要制止布羅迪小姐。在畢業時與校長的談話中,她告訴校長布羅迪小姐是天生的法西斯。1939年夏,布羅迪小姐被迫退休,理由是她一直在教授法西斯主義。布羅迪小姐總想知道是哪一位姑娘背叛了她。直到臨死前她才得知背叛她的竟是桑迪。而桑迪在她發表了那部心理學著作《普通人的轉變》后就轉信羅馬天主教,進了修道院當了海倫娜嬤嬤。她的女友常來看她,提起她們敬愛的布羅迪小姐。莫尼卡對桑迪說,“在她死之前,布羅迪小姐說是你背叛了她。”桑迪回答說,“在忠實應該歸屬之處才可能有背叛。”來訪者中的一個青年人問桑迪,她學生時代受的最主要的影響是什么? 桑迪說:“有過一個正值青春年華的簡·布羅迪小姐。”
作品鑒賞 讀完《簡·布羅迪小姐的青春》(以下簡稱《青春》),人們不禁會想: 桑迪為什么要出賣布羅迪小姐? 布羅迪小姐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穆麗爾·斯帕克在這部中篇小說中,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奇特而充滿矛盾的女性形象。她,布羅迪小姐,是個有理想、有信心的小學教師,她要把她選中的姑娘造就成“人類的精華”,然而她又不愿意她的學生學習科學知識,只是宣講她自認正確的東西,甚至是她的偏見。如她教導她們藝術要比科學偉大,意大利最偉大的畫家不是達·芬奇,而是基多,因為他是她最喜歡的畫家等等。她不信羅馬天主教,然而她又最崇尚意大利文化,常去羅馬度假,她崇尚蘇格蘭的卡爾文教,但又鄙視它的創使人約翰·諾克思,她教育學生“團體精神”與“人類精華”格格不入,她卻崇拜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義。她明白她愛的是美術老師勞埃德先生,但卻拒絕了他,她和羞澀的勞瑟先生睡覺卻同時與勞埃德先生保持著“最偉大的”浪漫愛情。聽起來這樣一個女強人簡直讓人難以置信,但她又那樣讓人著迷。她的學生崇拜她,深受她的影響。應該說,布羅迪小姐的悲劇是唯我獨尊者的悲劇,也是無知者的悲劇。這里說“悲劇”,是指斯帕克筆下的主人公并不是一個英雄,更不是一個惡魔。她的悲劇在于她自認為能做出一番業績。布羅迪小姐生活在愛丁堡,在三十年代,有許多30開外的老處女象她一樣被戰爭剝奪了一切。她武斷、自信,是因為她生活在一個狹小的天地里,無法理解世界之大以及個人對于它的局限性,她不曉得事情的發展潛在著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因而《青春》 中的布羅迪小姐是可愛的,又是可悲的。甚至她在布羅迪幫姑娘的眼里,當她喪失了她的自信,一味地追問是誰出賣了她時,竟變得讓人難以忍受。不過,即使是出賣她的桑迪,也堅信在她所受的影響中曾“有過一個正值青春年華的布羅迪小姐”。這句話的確令人回味無窮。斯帕克并不是一個政治小說家,然而在《青春》 中,她告訴我們當時世上正發生著什么事:希特勒的法西斯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世上確實有一些自認為可以充當上帝的人,他們想以他們的意志來造就世界。當然,歷史證明世上沒有上帝,然而就象布羅迪小姐確實有過一個追隨她的布羅迪幫一樣,世界上也的確有過黑衫黨、法西斯黨。然而,斯帕克在《青春》中處處透出她對布羅迪幫的嘲笑和諷刺。可以說,書中的人物無一不被作者畫上可笑的一筆。這種可笑是凡人的可笑,因而它無時無刻都不可避免地顯露出來,如在人物的言行舉止上,在人物自信諧調實則荒堂的關系中。布羅迪小姐自信那些姑娘是她的,但最終她們各自分道揚鑣,她所信任的羅斯離開學校后就甩開了她的影響,“就象一條狗從它的毛上抖掉池塘上的水一樣”。她自信勞瑟先生會向她求婚,然而卻很快聽到他與另一個女人結婚的消息。就連她最信任的桑迪,也出乎意料地背叛了她。桑迪當認清布羅迪小姐后,曾決定走向她的反面。她破壞了布羅迪小姐讓羅斯做勞埃德先生情人的計劃,并向校長揭發了布羅迪小姐鼓勵艾米莉為佛朗哥作戰之事,隨后隱居修道院,決心超凡脫俗。然而正是她,在接待來訪者時,并不能象其他修女那樣鎮定自若。她“從這個塵世接受的東西多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穆麗爾·斯帕克在《青春》中實際上嘲笑了浪漫主義——那種缺乏對自己的認識、對現實的理解而一味耽于幻想的浪漫主義。當然對于現實中那種不可一世者也給予了嘲諷與否定。初讀 《青春》,很難把握這部中篇小說的脈絡,因為它的敘述方法很特別。小說開始于1936年,那些姑娘們16歲,隨即轉到1930年,敘述正值青春之際的布羅迪小姐和她的新學生,而后作者又轉到1944年,24歲瑪麗的死,不久我們又得知布羅迪小姐將被她的一個學生出賣。在第三章我們又得知布羅迪小姐在1946年死于癌癥。全書的時間跨度很大,幾乎達30年之久,實際上故事主要集中在1930至1939年間。作者這種有意變換時間順序的“回閃敘述”方法,使讀者自然而然地調動起自己的大腦,小說中作者頻頻出現的前后照應,也使讀者不自覺地產生聯想,而且,雖然《青春》使人會想到作者的經歷(因為它是唯一一部斯帕克寫自己家鄉的小說,作者在1930年到1937年也正在愛丁堡的一所女子學校讀書),但是布羅迪小姐的形象及其她的變化主要是通過她的學生的眼光展現在讀者面前的。這樣,我們不禁推測,斯帕克是否力圖避免她本人感情的過多流露,過多的直接講述以及讀者的被動接受呢?布羅迪小姐怎樣?桑迪怎樣,答案可能是多種多樣的,因而一切都留給讀者自己判斷吧。
上一篇:《泰國文學·社尼·紹瓦蓬·魔鬼》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蘇聯文學·穆斯泰·卡里姆·普羅米修斯,別扔掉火種!》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