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75 彩色片 145分鐘
阿爾及利亞國家電影總局攝制
編導:穆罕默德·塞利姆·里亞德 攝影:伊哈桑·拉迪 主要演員: 艾哈邁德·哈米納 (飾父親) 萊拉·莎爾瓦 (飾納菲莎)
本片獲1975年阿爾及利亞國家電影創作獎
【劇情簡介】
阿爾及利亞南部山區的一個農村,自然風光秀媚,清真寺建筑高聳。到了做禮拜的時候,許多農民身穿大袍,魚貫而入寺院。鄉村宗教氣氛頗為濃厚。
村中一個普通的農家。老父親是個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做禮拜回家后,發現他的獨生女兒納菲莎呆在屋內不去做禮拜,而是在看書,便對她大發雷霆,斥責她對真主“安拉”不忠。納菲莎不敢頂撞父親,自己默默地流眼淚。
納菲莎自幼喪母,父女倆相依為命,父親忠厚勤勞,除種地還養著一群羊,生活也過得去。父親對納菲莎既嚴厲又疼愛。她念完初中,已經長成了一個俊美的大姑娘,引得村中一些小伙子對她十分仰慕。村里婦人們的一些閑言碎語傳到了父親耳朵中,他便鄭重地對女兒說,不許她繼續上學,要她留在家中操持家務,甚至不許她一個人出門,直到她嫁人。
一位好心的老師在路上遇見納菲莎,勸她繼續讀書,將來參加工作,做個獨立的新女性,并批評她父親思想守舊,鼓勵她走出家門,到社會上去“闖”。這一番談話對納菲莎觸動很大。
納菲莎思想上斗爭激烈。她決心沖破宗教封建傳統的束縛,不做男人的附屬品。一天晚上,納菲莎利用父親不在家的機會,只身逃出家門。父親聞訊后,立即騎馬前去追趕。納菲莎在山道上疾行,在夜幕中迷失了方向,匆忙中不小心被石頭絆倒,跌傷了腳,她又睏又累,在草叢中睡著了。
次日清早。一個年輕的放羊倌哈吉姆趕著羊群經過此處,發現了受傷的納菲莎。哈吉姆心地善良為人樸實,他看納菲莎可憐,便將她背回自己家中,由啞巴媽媽精心照顧她,直至養好了傷。
納菲莎的姨媽就住在附近城里,她決心奔往那里。一天,納菲莎含淚告別了啞巴媽媽家,在放羊倌的護送下,來到她姨媽家。姨父和姨媽思想均比較解放,讓她同表妹一起,在城內一所師范學校讀書。后來納菲莎成為一位教師,并同當校長的姨哥自由戀愛結婚。這時父親的思想也發生轉變,他高興地前來參加了女兒的婚禮。
【鑒賞】
本片由導演穆罕默德·塞利姆·里亞德,根據本國著名進步作家阿卜杜勒·哈米德·賓赫杜基1971年發表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
影片描寫了農村新一代女性,受革命后新思想影響,沖破阿拉伯穆斯林封建道德傳統觀念的束縛,向往讀書就業,做一個獨立女性的奮斗過程。
這部影片主要反映了阿爾及利亞革命勝利后的“南風”給社會和人們的傳統思想帶來的巨大沖擊。影片的成功,首先在于著名現實主義作家賓赫杜基的小說在社會上的廣泛影響。編導在改編小說時,基本上保持了原著的故事情節,但加強了對女主人公叛逆精神的表現,增加了影片的思想深度。
影片對阿爾及利亞和平年代農村的環境面貌和人民生活作出了寫實主義的描繪,農村實行了土地改革,并開始推行農業合作化。農民群眾歡快地在田里勞動,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導演運用現代電影語言,對影片中3個中心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作出了精心的描寫和刻畫。父親的嚴慈和思想的保守,女兒的倔強和對新生活的向往,放羊倌的憨厚和善良,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影片用濃重的電影筆觸,對納菲莎思想上進行的激烈斗爭,掙脫家庭牢籠時的心態和在受難時得救的激動,作了細致的刻畫,與觀眾取得思想上的共鳴。
導演里亞德受到美國電影影響,他模仿美國西部片的表現手法,運用懸念的制造、氣氛的烘托和緊張的節奏,對女兒黑夜出逃和父親拍馬追趕等場面,作了成功的藝術處理,增加了影片的觀賞性和對觀眾的吸引力。
影片在表現啞巴媽媽仁慈的愛心方面也是恰到好處的。她用細致的表情和動作來表現。她精心照顧納菲莎,用眼淚和微笑表達內心的感情,使觀眾感到親切和感人。
影片的攝影和音響效果也很好。攝影師靈活多變地運用攝影技巧,特別是對主要人物的一些特寫鏡頭,富有表現力。如納菲莎失學后被關在家里時心情的煩躁,黑夜出逃時的緊張,腳跌傷時的痛苦,以及得救時的激動等鏡頭,均表現得十分鮮明有力。
影片中三個主人公的扮演也比較成功。特別是女主角的表演,個性突出,感情豐富,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具有叛逆精神的新一代女性的典型形象。
《南風》一片以它鮮明的現實主義的題材,豐富的表現手法和新的藝術水平,受到國內觀眾空前熱烈的歡迎,連續上映半年,創造了本國電影公映的最高記錄。因此,該片在同年全國電影評獎中榮獲國家電影創作獎。
這部影片是老導演塞利姆·里亞德的一部杰出的代表作,也是阿爾及利亞電影藝術發展成熟的一個標志。
塞利姆·里亞德,是阿爾及利亞反法民族斗爭的老戰士。50年代中期,在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駐外代表處做宣傳工作,后來回國參加斗爭。他觀摩過不少西方電影,特別是美國影片對他影響較大。革命成功后,他在國家電影中心做專業電影導演。1968年,拍出第一部故事片《道路》,反映了被關押在法國集中營中阿爾及利亞圣戰者的斗爭生活。該片于同年塔什干國際電影節上榮獲青年電影創作獎。接著他又拍出了反映巴勒斯坦游擊隊抗擊以色列占領者的故事片 《我們將打回來》。
自1975年起,阿爾及利亞電影生產出現勃興局面。影片的思想藝術水平有了明顯的進步。其中塞利姆·里亞德的《南風》和艾赫達爾·哈米納的《烽火年代》,代表了這個新時期阿爾及利亞電影進步的最高水平。人們從這兩部電影中,可以了解到戰爭年代與和平年代阿爾及利亞國家的面貌,社會的變革,以及人民的斗爭和建設生活。
上一篇:《北京,你早》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卡迪西亞大血戰》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