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的玩具》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日本詩人石川啄木(1886—1912)的短歌集。收錄了1910年末至去世前的194首短歌。主要記錄詩人個人的生活經歷和內心感受,抒發自我情懷,塑造了一個貧病交加、苦悶孤獨,但有著自己的信念的詩人形象。歌集中描繪了詩人的生活環境:生活毫無變化,庸俗無聊;人和人不能互相理解,人事紛爭、難以預測,連家庭也處于糾紛之中。對這樣的生活,詩人感到厭倦,總有一種悵然若失之感,“也許過去一年的疲勞都出來了吧/說是元旦了/卻總是迷蒙地睡。”“來到郊外/不知怎的/好象是給初戀的人上墳似的。”新年伊始,舉世歡欣,該是最快活的日子;城市郊外,沒有車馬喧嘩,恬靜清新,該是賞心悅目的處所,但詩人感到的是困乏和哀傷。這是生活在貧困和動亂之中的詩人的感受。詩人當時是東京朝日新聞社的校對,不愿卷入庸俗群中,受到排斥打擊,工作甚不稱意;一家老小的生活重擔壓得他躺倒病榻,靠朋友的支助和借貸維持生計,但詩人并不是囿于個人生活的小圈子,也想到農民,“說是許多農民都戒酒了/再窮下去/將戒掉什么呢?”他也不是喪失生活信心,一味地傷感消沉,“想要一個新的身體/撫摸著/手術的傷痕。”想到的是革命,改變這種生活,“友人和妻子也似乎覺得可悲吧/生著病/革命的話卻還是不絕于口?!币灾?歲的孩子也“聽熟了記得‘革命’、‘工人’這些話。”歌詠現代生活題材,運用通俗易懂的現代口語,明白淺顯,又不失精煉,飽含詩味。歌集吸取日本古典和歌的精華,加以改革,使這一高雅的藝術形式與人民更加接近。歌作情感的表現坦誠直率,真摯動人,面對生活的惆悵,躺臥病床的悲涼,改變現實的愿望,偶爾過失的自責,逗戲孩子的愉悅,都是自然流露,毫無做作。這正是歌集的詩意和動人之處。
上一篇:《受難周》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吉爾·布拉斯》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