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提要】
我1834年出身于一個士族之家,少年時代在中津度過,受母親和儒教主義的教育。1854年起游學長崎、大阪,并進入緒方學塾開始純粹的學生生活,學習蘭學(荷蘭學)。1858年去了江戶,給藩中子弟講蘭學,這是慶應義塾的起源,同時開始學習英語。1860年,我乘“咸臨丸”號初次訪美,后又訪問歐美,對西方文明有了具體直觀的認識。盡管日本國內“攘夷論”大為盛行,我堅持鼓吹西洋文明,著譯、教學不輟。我繼續發展慶應義塾,也常擔心被暗殺。我主張獨立,不愿做官。明治時代,我的一片言論能驚動天下人心。
【作品選錄】
為還四十兩債款而變賣家產 出外就須籌措旅費。談到籌措旅費,本來因哥哥看病和在值勤期間的各種雜用就欠下大約四十兩的債款,這四十兩在當時對我們這樣的家庭來說,簡直是一筆無法償還的重債。如果這樣拖下去,那是無法了結的,所以這筆債款不管怎么樣非清理不可。怎么辦呢?沒有別的辦法,只有變賣東西!我覺得只有賣掉一切家具才好清還債務。幸賴我父親生前是個學者,在藩內藏書很多,按冊數論竟有一千五百冊之多,甚至其中有許多是社會上少有的版本。例如母親告訴過我,我的名字叫諭吉。這個“諭”字的由來是因為天保五年(1834)十二月十二日我誕生的那天,父親買到一部想望多年的明律《上諭條例》,全部竟有六七十冊,還是中國版本。父親當時非常高興,恰好這天夜里便生了我這個男孩子,可說是雙喜臨門,所以便取了上諭的“諭”字給我命名。雖然家里有很多漢文書籍,非常珍貴,但同母親商量之后,便決定把包括藏書在內的一切物件都賣掉。首先賣身邊的東西,只要能賣的就賣掉它,因此便從字畫之類賣起。其中比較值錢的有賴山陽的中堂,賣了二分;大雅堂的《柳下人物圖》賣了二兩二分;還有徂徠和東涯的書法,但這些沒有甚么價值,不足一覽。另外盡是一些亂七八糟的雜件,記得起來的有大雅堂和賴山陽的作品。佩刀是天正祐定造,長二尺五寸,制得精巧,所以賣了四兩。然后就是藏書了,但是中津人當中沒有買主,因為藩內沒有出得起幾十兩的藩士。可是我有一位漢學先生即白石先生,他在藩內曾因發表某種議論遂被逐出中津,而后成為豐后臼杵藩的儒學者,所以我想到如果去托這位先生或許可以賣掉。于是特意跑到臼杵與白石先生談了一下,在先生的幫助下,全部藏書以十五兩的代價賣給了臼杵藩。首先不管怎樣,一下子得到一大筆款項——十五兩。另外,所有的家具如瓷碟、茶杯、飯碗、酒盅等全都賣掉,好容易才湊上四十兩,用這筆錢把債務都還清了。在藏書中有《易經集注》十三冊,上面有伊藤東涯先生的親筆詳注。這部書是亡父生前在大阪買的,看樣子好像對此書特別珍視。在藏書目錄中,父親親筆寫著“這部東涯先生批注的十三冊《易經》是天下稀有之書,后代子孫應謹藏于福澤之家”。宛若遺囑。我看了之后,感到無論如何也不能把它賣掉。當時我想:“就留這一部書”,所以保留下來。這十三冊《易經》至今仍收藏在我家里。與此同時留下來的還有兩個中國窯的瓷碗。在當初賣家具雜項時,舊家具鋪給價很低,兩個碗才給三分。這三分還是中津的“藩幣”,只合十八文,實在不合理。當時我認為這十八文有沒有都一樣,所以就沒賣掉。以后四十多年沒有摔壞,現在當做筆洗用了,這也是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偷抄筑城書 這且不談,在我因這次不幸事件而回中津期間曾做了一件事情: 當時奧平壹岐從長崎回來,我當然需要前去問候一番。有一天到奧平家去拜訪,因是久別重逢,所以便閑聊了一陣。在閑談中,主人順便拿出一本原文書來給我看:“這本書是我從長崎買來的,是荷蘭新出版的筑城書?!碑斎?,像我這種人雖在大阪求學,但緒方的學塾是一所醫校,所以除了一些醫學理論書之外,一直沒見過那樣的原著。看后我不由得贊美一句:“真是好書!”因為當時正是佩里到日本來的時候,日本全國都在大談海防軍備之事。在這種熱潮當中,能讓我看到這種筑城書的確是件難得的事。我非常想讀一下這部原著,可是想借又怕他不借。后來在隨便閑談當中,主人說:“這部原著買得很便宜,用二十三兩就買到手了。”聽他這話幾乎嚇破我這窮學生的膽子,自己無論如何也買不起。因此估計他不會輕易出借,我只好望著那部原著暗自嘆窮。正在這時,我忽然想起一個主意?!暗拇_這是一部好書,一下子恐怕不能讀完,但我很想看看,哪怕是看看插圖和目錄也好。請借閱四五天可以嗎?”我輕輕試探了一下,主人卻滿口答應說:“好,借你看吧!”能借給我,真是天賜的幸運。于是我拿回家來,立即準備好筆、墨、紙張,照原書從頭抄起,記得全書大概有二百多頁。抄這本書之事當然不能對任何人講,不僅如此,即連抄寫地點若叫外人發現也不得了。我躲在家里背靜之處,任何客人概不會見。晝夜抄寫,用盡全部精力。當時我在藩內的職務是看守城門,每隔兩三天輪班一次,值勤一晝夜。到我值班時,白天就停止抄寫,一到晚上,又把抄稿拿出,一直抄到第二天早晨開城門時為止,常常鬧得整夜不合眼??墒羌幢氵@樣拼命來抄,而社會上耳目甚多,一旦被人發覺那還能不叫我立即還書?最后要是露出馬腳,我想不只是叫我還書就能了事的問題,由于家老大人的脾氣很大,恐怕是很難吃得消的。想到這里,我非常擔心。生來也沒做過賊,可是推想一下,大概做賊心虛也就是這個樣子。在這樣擔心的情況下,終于抄完了這部書。書中附圖二幅也照樣畫了下來。啊!這可抄完了。雖然抄完,可是苦于無法校對。若不校對,問題就嚴重了。雖然如此,可是也有意外湊巧的事。中津會荷蘭文拼音的只有一個人叫藤野啟山,他是個醫生。此人與我家關系很密,因我父親在大阪時啟山還是個學醫的學生,曾寄宿在我家中,母親也經常關照他。由于這個緣故,我斷定他是一個可以信賴的人。于是便到藤野那里去拜托他,“有件重大而秘密的事情對你講一下,情況是這樣: 我把奧平的原著已照抄下來,可是感覺困難的是校對的問題,那么請你給看一下這部原著好嗎?由我來念這個抄本,請你幫我校對。本來我想在白天來校,可是又不能這樣做,因為此事一旦被人發覺那可不得了。晚上我來,請你多辛苦幫我看一下吧!”經我這樣懇求,藤野欣然應允,于是我便到他家校對了三四個晚上,全部校完。這時,手里好像握著連城之璧一樣,我把這部原著看得非常寶貴,所以總是放心不下。于是假裝沒事似地到了奧平壹岐家,“多謝、多謝!托您大福才能看到這樣的兵書。這種新從國外進口的原著如果翻譯過來,那會對海防軍事家大有好處??墒沁@么好的書不會落在窮學生的手中。謝謝您,謹此奉還!”這樣,把事情辦得非常漂亮,令人高興。抄這部書用了幾天的工夫我已記不清了,總之有二十多天不到三十天的樣子,原著的主人一點也沒懷疑。這樣巧妙地把寶物的內容竊取過來攫為己有,實在像盜賊潛入寶庫一樣。
母病 外出獲準之后,臨要上船出走時,母親突然病倒,實在令人為難。于是我盡力看護,到處求醫。雖然護理得很周到,但據說是蛔蟲鬧的。若是蛔蟲的話用甚么藥治療最有效呢?當時還沒有“山道年”,聽醫生說“單蕊草”是一種特效藥。然而這種藥價錢非常貴,并且鄉間藥鋪里也不容易買到。中津只有一家藥鋪有這種藥,可是為了給母親治病,那就談不上藥價貴賤了。我把還清債務后僅剩下的一點點的錢,用了二銖還是一分買了單蕊草讓母親服用了。這藥究竟是有效沒效也不知道,鄉村醫生的話當然不足為信,我只好把命運寄托給老天爺。要緊的是小心服侍,所以我就晝夜在旁看護??雌饋硇叶€不是甚么難治之癥,大約只過了兩個星期母親便痊愈了。我終于定好日期準備前往大阪。動身之際,與我惜別、祝我平安的人只有母親和姐姐,相識的朋友不用說送別,就連看望我的都沒有,我好像逃亡一樣乘船而去。哥哥死后不久,家財完全賣凈,家里既沒有了家具也沒有錢,只落得一貧如洗。并且一個來訪的人也沒有,寂寥之極,有如古剎一樣。我這次外出,使這寂靜的家里只剩下老母和小侄女兩個人,面對這種情景,就連我這心胸開闊的書生也感到有些脆弱了。
學費之濫觴 再說學塾從鐵炮洲遷到新錢座是在明治元年(1868)即慶應四年。因為這是在明治改元以前,所以學塾就按當時的年號命名為慶應義塾了。這時,暫時四散的學生也都逐漸回校,因而學塾日漸發展。由于學生人數增多,有必要加強管理,于是擬定了校規。因為抄寫費工,所以就把它印刷出來發給學生人手一冊。校規中有許多條目,其中有一條規定學生每月應繳納學費,這是慶應義塾的創舉。從前日本的私塾大概是模仿中國的做法,學生入學時要納束修,把教學人員尊稱為老師。入學之后,在七月十五和年終兩個節日,學生將各按其情況準備好錢或禮物并附上禮簽自愿送到老師家里去。然而按照我們的看法,這樣做不會出現積極工作的人。教學也是人們的一項工作,人做自己的工作而取代價這又有甚么不可以的?由于認識到這樣做毫無關系,所以公然規定一個數額而收費,于是確定了“學費”這個名稱,并規定每個學生每月繳納學費二分,由學塾里的優秀生負責教授。當時在塾中寄宿的優秀生每月有錢四兩就夠吃飯的,所以每月把學生繳來的學費收集一起以后,按教師人數付給每人四兩以維持生活。這樣把基本開支除去以后,如有余額,便把它作為學塾的辦公費。今天征收學費已經成為普通而當然的事了,但在當初開始實行這個辦法時確實大驚天下之耳目。雖然通知學生說只收二分的學費,不要附上甚么禮簽、禮繩,如果拿一兩來還要找回零頭,可是仍有學生規規矩矩地用禮繩扎好送來。于是對這種學生還要解釋一下,告訴他們說: 你帶著這種禮繩交來反倒妨礙驗收。并且故意把封套退還給他們,這真是大煞風景,社會上的人所以感覺驚奇也不無道理。但今天,這種繳收學費的做法在日本全國已經習以為常,沒有任何新奇的感覺了,這是很有趣的。不論甚么事都需采用新的辦法去加以實踐,這就是說事情不問大小,如果沒有絕大的冒險精神就辦不到。但是,若僥幸做得順利,一旦在社會上形成一種風氣,那對自己來說正好是如愿以償,真是愉快無比了。
上野之戰 新錢座的校址幸而未遭戰火焚毀,教室總算好歹布置起來,而社會上卻非常嘈雜混亂。明治元年(1868)五月,上野發生戰爭。在戰爭前后期間,各戲院、曲藝場、雜技場、飯鋪、茶館等都停止營業。八百八町一帶一片漆黑,簡直亂得一塌胡涂??墒窃趹馉帟r期,學塾仍沒有停課。上野方面不斷咚咚地響著槍炮聲,但是上野與新錢座相距有二里之遠,所以不必擔心子彈飛來。那時我正在使用英文書講解經濟問題。外面的情況非常紊亂,據說連硝煙都能看見,因此學生們感覺很有興趣,都登上梯子站在房頂上眺望。這次戰爭從中午一直打到傍晚,但與學塾這一帶無關,所以也沒有甚么可怕的。
日本國內唯慶應義塾獨存 學塾方面既是這樣的踏實,整個社會又是如此的廣闊而奇妙,所以即便是在兵荒馬亂之際,而想了解西方文明的風氣卻在到處流行。上野的騷亂剛剛過去,奧州的戰事又隨之而起。就在這戰事方酣的時候,入學的學生還是不斷地增加,因而學塾日益發展。環顧當時的社會情況,德川幕府的學校當然早已解散,就連其教師也都去向不明,何況維新政府當時又不重視學校,所以日本國內論讀書所在只有慶應義塾了。那時我曾對學生這樣說過:“從前拿破侖作亂之際,荷蘭的命運已經完結,該國本土固不待言,即連印度地方也被掠去,最后已無升掛國旗的處所。但它在世界上仍留有一處據點,那就是日本長崎的出島。幾年以來,出島已成為荷蘭人的租界,歐洲兵禍的影響也未波及此地。出島的荷蘭國旗經常飄揚在百尺竿頭,至今荷蘭人還在夸耀著說:‘荷蘭王國從來沒有滅亡過?!纱丝磥?,這個慶應義塾為了日本的洋學與荷蘭在出島一樣,盡管社會上發生任何暴動和變亂,也未使洋學的命脈中斷,慶應義塾沒有停過一天課。只要這個學塾存在,日本就是世界上的一個文明國家。你們心里不必牽掛著社會!”我就是這樣地鼓勵過很多青少年。
教育方針以數理和獨立為本 說起來,我的教育主張是著重于自然原則,而以數、理兩方面為其根本,人間萬事凡是具體的經營都擬從這數理二字推斷之。另外,在道德論方面,我認為人為萬物之靈,假如自尊自重,就不會做卑鄙之事,也不會使品行失常。那些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的壞事,不論受誰所使,或為何事所迫也不會去做。我還主張應該修養身心,使之達于極其高尚的地步,以便能夠安心于所謂“獨立”這一點上。我之所以先打下基礎而后即專心致力于實現這種主張,這是由于自古以來東方和西方彼此相對,而察其進步之先后快慢,兩者的確有很大的差別。不論東方或是西方,都有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有經濟方面的議論,文化武備各有短長。但從國事總體來看,說到富國強兵、絕大多數人享有最大幸福的情況,則東方國家必居于西方國家之下。國勢如何果真取決于國民教育,則東西兩方的教育法必然有所差別。因此拿東方的儒教主義和西方的文明主義相比,那么東方所缺少的有兩點: 即有形的數理學和無形的獨立心。不論是某個政治家處理國務,或實業家從事商業、工業,不論是國民富有報國之心,或家族擁有團聚之情,若究其根本,就可知道這些都自有其由來。往近處說,只要有今天所謂的立國;往遠處想,只要有人類,那么可以說人間萬事絕不能離開數理,也不能撇開獨立。然而,這種極其重要的道理在我們日本國內卻遭到輕視。這樣下去,當前不會使我國做到真正開放而與西方列強并駕齊驅。我深信這完全是漢學教育之過。雖然學塾缺乏資金,而且設備也不夠完善,因而目前很難設立??疲€是盡量以數理為本來制訂教育方針。另一方面我還提倡獨立論,不論早晚,對學生哪怕說幾句話的時候也要強調它的必要性。有時通過講演或記筆記等方式來解釋這個方針。而且自己也在想種種辦法親身實踐,后來對漢學就越發地不崇信了。即在今天,每當聽到本校的早期學生投身于社會之后,不管他們的身份、職業如何,都很通達數理、品質高尚,而且都有獨立的意志時,就覺得這是我晚年的一大樂事。
不風流之由來 原來我天生也并不是一個不懂風趣的人,我想人之天性恐怕不是注定就無一技之長、不懂風趣的吧!總之,并不是我的性情古怪,怕是從小時候,由于種種事情而使我變成這樣一個人的。首先,在我幼小時候就沒人讓我去受教育,因此我不是經過正常的學習而成長起來的,直到今天我還不能寫出一筆好字。長大以后,仍覺得自己如能照帖學習就好了,但是當時已然步入洋學之門而以天下的儒家為眼中釘。不論甚么,如果是出于儒家之手,我都感覺不順眼,特別認為他們的品行不好。嘴里講的是忠孝仁義,可是一旦叫他去做的時候卻沒有那么大的志氣。尤其是品行不好,諸如飲酒作詩、字寫得好評價就好等等,所有這一切我都看不下去。而我們這些洋學派總想相反從事。正如我在江戶劍術盛行的時代,把刀賣掉,就連早先自己所好的刀法也都扔下,而且還偽裝不懂。在這種情況下,儒家們如果說會作詩,我就故意裝不會作;如果說他們善于書法,那么我就更視如等閑,特意叫他們看我不會寫字。因此,就在這些意想不到的地方我沒有努力去學,這是我一生失策之處。提起我家的傳統來,父兄都是文人,尤其是哥哥,能書善畫,而且還會篆刻,是個多才多藝的人??墒撬@個弟弟卻是如此無能,書畫不必談了,即對古董、美術作品也毫無興趣。住房任憑木工設計;庭園中的樹石則由園丁管理;至于四季衣服流行甚么我是毫無所知,而且也不想知道,別人叫我穿甚么我就穿甚么。有一次妻未在家,而我又因急事要出去,想換件衣服,遂打開衣櫥的抽屜把放在最上面的衣服拿出來穿上就出門了?;丶抑螅依锶艘豢次宜┑囊路瓉硎羌r衣,于是把我笑話了一大陣。我這樣不懂風趣也真有些出奇,決不是什么值得夸贊的。總之,這是從小時候為種種事情所迫而造成的,我將要如此終此一生。世人所高興的事對我來說并不以為樂,這實在是一種不利的習性。因此,近來我也看看戲,或者把藝人招到家里來表演。雖然如此,但仍不覺得這是最樂的事,只是把子孫招聚一起共同取樂,或叫他們學習各種技藝,或給他們愛吃的食物,全家老少和睦融洽,有說有笑,我也就把這種談笑之聲當做一種音樂以娛晚年。
愿做獨立的榜樣 第四,關于勤王佐幕這些轟動一時的爭論暫且不談。再說維新政府的基礎方定,日本國內的士族不消說了,就連一般農民、商人的子弟,只要稍識一點字的就想做官,即便不能做官,也總想靠攏政府以圖發財,那種情況有如蒼蠅麇集在腐食上一樣。全國人民都認為不依賴政府就沒有發跡的機會,因而毫無自身獨立的想法。偶爾有些從外國回來的留學生,覺得自己有決心畢生保持獨立,不想在政府里做官,跑到我這里來這個那個地裝模作樣地夸夸其談一番。對這些人的話,我從開始就不相信,只是抱著馬馬糊糊的態度置若罔聞。那些“獨立先生”是看不長的,后來一打聽,有的一下子就當上政府某省的秘書了,運氣好的做了地方官。我并不是指責他們,每人的進退行止要憑其自由。但是全國的人只認定政府是唯一的目標,除此之外別無出頭發跡之道。這種看法畢竟是漢學教育的遺害,所謂宿昔青云之志乃是祖先遺傳下來的一種迷信,我希望現在能從這種迷惑中把人們喚醒,使之懂得文明獨立的本義。為此,即便天下只有我這樣一個人,也想叫人們看到真實的榜樣,說不定自然也會有人傾向于這個方針。我認為: 一個國家所以能夠獨立,那是由于國民具有獨立之心。如果舉國上下都是老一套的奴隸性,那么國家無論如何也不能維持。至于能否做到這一點我暫不去考慮,我想到的只是自己要做那樣一個榜樣。我已下定決心,對于人間一切事情都無需介意,只有堅持獨立自主。因此,既不想依靠政府,也不想依賴官吏。窮的話就不花錢;有了錢自己就可以隨便使用。與人相交盡量待之以誠。盡管如此,如果別人不高興這樣,那么可以不必交往。招待客人則按自己的家風,用心款待。如果討厭這種家風而不來做客,我也不以為苦。我這方面是盡力而為,如有過高的要求那就是對方的問題了。別人是夸贊、是譏笑、是喜、是怒都悉聽尊便,即便夸贊,我也不會那么高興;即便譏笑,我也不會那么生氣。我認為到頭來脾氣不相投時,彼此可以疏遠,不必交往就算了。對于一切即不論對人、對物,都不強求。也就是說,我將舍身度此一生。因此,不論怎樣我也不能投奔政府去做官。這種作風作為社會的榜樣來說究竟是好是壞,我不管它。如果好,那是最好不過了;如果壞,也就壞到那種示范的程度,至于再進一步有何壞的影響,我就不想多負其責了。
(馬斌譯)
【賞析】
有“日本伏爾泰”之稱的福澤諭吉是日本由封建制過渡到資本主義時期的一位杰出的啟蒙思想家,他終生致力于介紹并傳播西方文明,促進本國的進步開化,是日本近代文明的重要締造者?!陡芍I吉自傳》是傳主晚年根據他的口述速記稿而加工整理的,敘述了福澤從幼時到老年的生活經歷和思想變化,是了解他思想與個性的第一手資料。
在自傳中,福澤諭吉多次自稱是一個“不懂風趣的人”,這種說法與世人眼里那個頗具影響力的啟蒙思想家的形象多少有些不對稱。一個畢生與西方文明打交道的人,何以竟不懂風趣?又如何不懂風趣?
《福澤諭吉自傳》中的福澤是一個品行端方、勤奮好學而又感情豐富的人。父親雖然早逝,但其遺風以及母親的言傳身教卻對福澤諭吉的性格養成產生持久的影響。通過他的講述,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待人和藹可親,注重知行合一,反對夸夸其談,厭惡壞品劣德的人。福澤早年曾接受漢學教育,對《左傳》等典籍非常熟悉,但出于對門閥制度和當時陳腐漢學的反感,他轉向其時正在國內興起的洋學。雖然家境貧困,哥哥病故又雪上加霜,但福澤一心向學,為了還債不惜變賣家產,渴慕原著至于晝夜抄書。雖然身處困厄,但他并沒有違情悖理。在變賣家中藏書時,看到父親的手書“這部東涯先生批注的十三冊《易經》是天下稀有之書,后代子孫應謹藏于福澤之家”后,他視如遺囑,終生遵守。在動身外出求學時,母親突然病倒,他又四處求醫,小心服侍。雖然因為幼時沒有受到正常的教育,他不諳書畫,對藝術鑒賞少有興趣,衣著也很隨便,但晚年的福澤仍能夠把家人老少團聚的談笑之聲當作一種音樂來享受。這樣的福澤諭吉不能說是一個“不懂風趣的人”。
福澤諭吉三次出訪歐美,在親眼目睹東西方的巨大差距后,他更加堅定地鼓吹西洋文明,希望日本能夠早日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除了著書翻譯外,開辦慶應義塾是他傳播洋學的又一舉措,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福澤諭吉認識到,社會變革首先是觀念的變革,而革新觀念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培育一批又一批具有新思想的人。出于這種務實而有遠見的考慮,他把相當多的精力投入到學校的興辦之中。慶應義塾從1858年草創,1868年正式命名,以后影響不斷擴大。在福澤諭吉眼里,慶應義塾傳承的是他從西方盜來的文明圣火,是日本之所以為文明國家的象征。即使在炮火紛飛、硝煙彌漫的戰爭歲月,許多學校已經解散的情況下,慶應義塾仍然書聲瑯瑯、弦歌不絕。他把義塾比喻為拿破侖時代荷蘭人在日本的出島,并激勵學生說:“出島的荷蘭國旗經常飄揚在百尺竿頭,至今荷蘭人還在夸耀著說:‘荷蘭王國從來沒有滅亡過?!纱丝磥?,這個慶應義塾為了日本的洋學與荷蘭在出島一樣,盡管社會上發生任何暴動和變亂,也未使洋學的命脈中斷,慶應義塾沒有停過一天課。只要這個學塾存在,日本就是世界上的一個文明國家?!边@番擲地有聲的言辭無疑是一個胸懷廣闊、意志堅定、使命感強烈的啟蒙思想家和愛國志士的精神寫照,這樣的福澤諭吉不能說是一個“不懂風趣的人”。
無論是在制度安排還是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慶應義塾都體現了鮮明的“維新”傾向。福澤諭吉大膽廢除學生入學納束修、并用禮繩禮簽封扎的舊制,在日本首創學費制度。此舉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學校管理制度的改革,而是要在人們心中樹立一種新的利益觀和金錢觀。福澤的這種做法在那個普遍輕視錢財、恥談利益的時代可謂是“大驚天下之耳目”的行為,也曾被譏諷為拜金主義。但他在《文明論概略》中說,爭利就是爭理,在靠勞動生存的社會,利益要求本身就是自然而合理的,教學工作作為一種社會勞動,其利益價值當然應該受到肯定。
從教育理念看,慶應義塾倡導“實學”,又以立人為本,也就是福澤諭吉所說的“有形的數理學和無形的獨立心”。福澤大力提倡以“接近世間一般日用的實學”來代替舊的學問,認為人間萬事的經營都離不開數理。一方面,這與他從小就心靈手巧、對手工制造興趣濃厚有關,另一方面也是西方科學技術觀念影響的結果。早在1868年,他就出版了《窮理圖解》,鼓吹物理學的精神,希望日本人能夠在認知方式上從以倫理學為基礎的儒學轉變到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新學上來,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發展工商業,從而實現“富國強兵”的社會理想。因此,在教學實踐中,福澤更注重講授自然科學及經濟學等,以開啟民智,提升實際國力。至于“無形的獨立心”,則是他更加關注并率先垂范、終生踐行的一個方面。福澤諭吉認為,現代人格應該是獨立不依的,“一個國家所以能夠獨立,那是由于國民具有獨立之心。如果舉國上下都是老一套的奴隸性,那么國家無論如何也不能維持?!彼幸痪渲恼摂啵骸疤觳簧松现?,也不生人下之人。”這是西方啟蒙思想“天賦人權”的個性化表達,是他認為人人獨立的邏輯基礎。但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當時的日本民眾大多以實現青云之志為成功人生的標桿,即使是那些接觸了一些西方思想的留學生也難以擺脫舊觀念和大環境的束縛,最終投入政府權力的懷抱。在這種情形下,福澤諭吉堅持獨立自主,不依傍,不從眾,自甘寂寞,顯示出其作為一個“獨行其道”的大丈夫的勇氣和品格。這樣的福澤諭吉也絕對不是什么“不懂風趣的人”。
福澤諭吉看似以不懂風趣自貶,實際上是要向世人展示一個不同流俗、特立獨行、境界高遠的自我形象,這種新型的自我雖然在傳統的觀念看來確實是一個不會享樂、不識時務、不自量力,一言以蔽之是個不懂風趣的人,但其思想與精神的高拔卻顯示出他超乎群倫、領先時代的“風趣”。也正是基于這樣一種認識,他才敢于在自傳中像盧梭那樣暴露自己的缺點,比如嗜酒如命、膽小怯懦、以賣原版書為名行敲詐勒索之實等等,這些暴露與其說是自我抹黑,不如說是偉大的一種反襯。當然,暴露可以看作是自傳之真實性的充分證明,但有時也難免會成為掩蓋真相的幌子。生活中的福澤諭吉與自傳里的福澤諭吉究竟有多少距離,這一點我們不得而知,但從他不事雕琢、事實味很濃的口語化敘述中,我們還是能夠感到一股真實的力量。
《福澤諭吉自傳》大體上按時間順序講述生平,不刻意進行藝術加工,有些章節如“擔心暗殺”、“雜記”、“一身一家的經濟來源”、“品行家風”等又脫離了時間線索,似乎與其他章節沒有明顯的邏輯聯系。這一方面是口述歷史的文體特點,也是口述者的用心之所在,畢竟福澤諭吉不但在每次口述后都親自校訂記錄稿,而且還有關于口述項目次序的備忘錄。他也許是希望自傳能夠成為他個人生活及思想的一次“實錄”。正是這種講求“實錄”的述說方式,讓我們看到了福澤諭吉自己也沒有意識到的他的另外一面。《福澤諭吉自傳》在提到中國等亞洲鄰國時語氣往往多有不屑,中日甲午戰爭中他聽到日本勝利的消息后興奮異常,竟喜極而泣。一個終生鼓吹文明開化、倡導民主平等的啟蒙思想家,骨子里卻有著狹隘的民族主義意識,這已經不是“不懂風趣”所能搪塞得了的。
(高宏)
上一篇:《神圣的克勞狄傳 [羅馬]蘇維托尼烏斯》讀后感
下一篇:《童年 [俄羅斯]高爾基》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