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伊登》外國文學(xué)作品簡析
作者:[美]杰克·倫敦
類型:小說
背景搜索
本書成書于1909年,是杰克·倫敦(1876—1916)最優(yōu)秀的長篇小說。小說取材于作者本人早年的經(jīng)歷和成名歷程,具有半自傳性質(zhì)。杰克·倫敦早年的生活非常艱辛,他是一個私生子,自幼在貧民區(qū)摸爬滾打。童年時除在校上課的時間外,其他時間都在為生活和學(xué)費四處辛勞奔波:他早、晚賣報,周六幫人卸貨車,周日到游樂場打工。14歲就輟學(xué)到罐頭廠當童工,15歲時以做夜盜(夜間搶劫養(yǎng)殖場,白天把偷來的牡蠣拿到市場上去賣)為生,以后還做過漁巡隊警察、水手、流浪漢,去阿拉斯加淘過金。在艱難的生存考驗中,他信奉“適者生存”的道理,以超人的毅力瘋狂自學(xué),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希望有朝一日能擺脫體力勞動的謀生方式。他就像《馬丁·伊登》中的馬丁一樣把辛苦掙來的錢都換成了郵票,把寫成的堆積如山的文稿四處寄發(fā)。他最終獲得了成功,他那些描寫人與自然搏斗的作品如《熱愛生命》《荒野的呼喚》(又譯為《野性的呼喚》)《白牙》等讀后令人熱血沸騰,至今膾炙人口。《馬丁·伊登》描寫了窮水手馬丁奮斗、成名、幻滅的一生,許多評論家認為它代表了杰克·倫敦的最高文學(xué)成就。《馬丁·伊登》的出版使倫敦聲譽達到極致,但緊隨成功而至的便是極度的幻滅感,1916年8月,杰克·倫敦在空虛與痛苦中服用超量嗎啡而與世長辭。
舊金山街景
由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出版,殷惟本翻譯的《馬丁·伊登》,以及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吳勞翻譯的《馬丁·伊登》均是較好的譯本。
內(nèi)容精要
船員馬丁·伊登解救了素不相識的阿瑟。幾天后,阿瑟請馬丁到他家,一方面為了致謝,另一方面是想讓家里人見識見識什么是“粗野的人”。
初次踏進上流社會家庭,馬丁確實顯得粗魯而笨拙。他深深地迷戀上阿瑟的姐姐露絲,她那美麗的藍眼睛和一頭濃密的金發(fā)讓他如癡如醉。比他大3歲的露絲生性冷淡,從未嘗過愛情的滋味,馬丁那異樣的粗獷卻也撥動了她的心弦。
此后,馬丁常到露絲家做客。他清醒地意識到窮水手與闊小姐之間的距離,他決心靠自己的努力來填平這條鴻溝。他計劃先從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做起,于是拼命看書,露絲也從旁指點,并鼓勵他考高中,然后找個正經(jīng)的工作。但馬丁卻深深地迷戀上了文學(xué),過去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和與生俱來的想像力使他對文學(xué)作品有極高的領(lǐng)悟力。
馬丁沒如露絲所愿考上高中,而沉入了對文學(xué)的追求之中,一心想成為作家。他的進步很快,卻又遇到各種打擊。首先,露絲就不贊成他走這條路,馬丁的親戚也堅決反對;而馬丁寄出的稿件,郵費花了不少,卻無一被錄用。他的錢用光了,為了掙錢糊口,只得去當洗衣匠,每天10多個小時的勞動使他精疲力竭。
馬丁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強烈地吸引了露絲,她真的愛上他了。露絲與馬丁的戀情很快被露絲的母親莫爾斯太太發(fā)現(xiàn),她十分驚慌。她原只想利用馬丁的熱情來改變女兒冷若冰霜的性情,不料弄巧成拙,莫爾斯先生認為只能想法慢慢拆散他倆。
馬丁為節(jié)省開銷,搬出姐姐家,租了一間廉價的小屋繼續(xù)寫作。但他寄出的稿子仍舊不斷被退回。錢越來越少,他有時甚至只能餓著肚子寫作。但無論多么艱難,他從不打算放棄自己的理想。
他周圍的親友無一支持他。他的姐夫與妹夫都鄙夷地認為他是不愿干活的懶漢。街上的小孩見他衣衫襤褸,也叫他流浪漢,小癟三。露絲也改變了態(tài)度,勸他放棄寫作,去找一個安定的工作。只有他的房東、拖著7個孩子的窮寡婦瑪麗亞感動于他的執(zhí)著,經(jīng)常接濟他。
刊物上偶爾也開始刊發(fā)馬丁的作品。但稿酬極低,還經(jīng)常拖欠,有時他不得不以暴力討回稿費。馬丁在學(xué)習(xí)與寫作中養(yǎng)成了獨立思考的習(xí)慣,漸漸有了自己的觀點、自己的思想。一天,他在露絲家的飯桌上駁斥了勃朗倫法官對斯賓塞的淺薄攻擊,觸怒了莫爾斯夫婦,也讓露絲深感不安。
莫爾斯太太為了拆散露絲與馬丁,請了許多所謂的青年才俊前來做客。馬丁認為除勃力森堡外,其他人都是庸俗淺薄之徒。社會主義者勃力森堡思想敏銳,才華橫溢,他與馬丁一見如故,并帶他去參加社會黨人的集會。但馬丁信奉斯賓塞的不可知論,他與工人們發(fā)生爭論,一記者誤認為他是社會黨頭子,誤發(fā)消息,馬丁瞬時聲名狼藉。露絲在父母的逼迫下,也由于自己對馬丁的失望而斬斷了兩人的關(guān)系。
愛情結(jié)束了,好友勃力森堡也自殺了,馬丁感到空虛而孤獨。就在此時,他的作品卻交上好運,一一發(fā)表,金錢滾滾而來,馬丁的名氣也越來越大。而他卻感到了厭倦。
過去瞧不起他的莫爾斯夫婦等人都來奉承他。露絲也在母親的慫恿下懇求與他重歸于好,遭到了馬丁的拒絕。他看透了這虛偽的一切。他把錢留給洗衣匠朋友喬、房東瑪麗亞和自己的姐妹,然后在極端空虛絕望中跳海自殺了。
知名篇章
以下選自第15章。馬丁面對退稿十分沮喪,回憶起自己幼年時與另一個小孩“奶酪臉”打架的經(jīng)歷,他從自己當年的忍耐與頑強中汲取力量,相信自己只要把寫作堅持下去,最終是會成功的。這一部分的心理描寫異常精彩,有力地刻畫了馬丁倔犟堅忍的性格,這種性格正是他成功的主要因素。
接著,打架開始了,也不講什么回合,只是打啊,一個勁兒地打,打了三十分鐘,直打到印刷所開門。
他注視著自己小時候的影子,天天從學(xué)校趕到《查詢者報》所在的那條小巷里。他走不快。接連不斷的斗毆傷得他四肢僵直,一瘸一拐的,從手腕到肘部全是青一塊紫一塊,那是由于他擋住數(shù)不清的拳頭引起的,有幾處最痛的部位已經(jīng)開始化膿。他的頭部、胳膊和肩部都在痛,腰部也在痛——渾身上下都在痛,腦子沉甸甸、昏沉沉的。在學(xué)校里他既沒玩,也不學(xué)習(xí)。甚至像他那樣整天紋絲不動地坐在書桌旁也是痛苦不堪。他每天打啊打,仿佛已經(jīng)過了幾個世紀,而時間延伸下去的結(jié)局僅僅是一場噩夢和沒完沒了的每天例行的斗毆。為什么奶酪臉就是揍不扁?他經(jīng)常這么想,要是揍扁了,他,馬丁,日子就好過了。他壓根兒沒想到要停止打架,讓奶酪臉打敗他。
就這樣,他拖著沉重的腳步向《查詢者報》所在的小巷走去,身心都疲憊不堪,然而好歹學(xué)會了咬牙挺住,準備面對他的死敵——奶酪臉,他也跟馬丁一樣難受,要不是那幫報童在旁觀看,使他不得不忍著痛死要面子,他真想溜之大吉。一天下午,雙方遵照不許用腳踢,不許打小肚子,不許在對方倒下后繼續(xù)打等規(guī)定,狠狠地打了一架,不分個你死我活絕不住手。這樣打了二十分鐘以后,只見奶酪臉氣喘吁吁,東搖西晃,他要求住手,以不分勝負了結(jié)。把頭埋在胳膊彎里的馬丁看到多年前那個下午自己的形象不禁精神一振,當時的他也是搖搖晃晃,氣喘吁吁的,從撕裂的嘴唇上流出來的鮮血淌進嘴里,淌入喉頭,使他嗆得要命,他踉踉蹌蹌地朝奶酪臉走去,開口說話前先啐出一口鮮血,繼而嚷道:他絕不住手,當然啰,要是奶酪臉愿意投降那請便。奶酪臉不肯投降,于是繼續(xù)打。
一天又一天地過去了,日子仿佛永無盡頭,每天下午總得干上一仗。每天舉起胳膊開仗時他總覺得疼痛難忍,開始那幾拳,不論是打人還是挨打,痛得他覺得靈魂都被撕裂了;之后,感覺麻木了,他只顧亂打一氣,眼前只有奶酪臉臉上的濃眉毛大鼻子大嘴巴,還有一雙野獸般的、直要噴出火來的眼睛在晃動,這一切就像是在夢里。他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張臉上,除此之外四周只是一個空蕩蕩的,不住旋轉(zhuǎn)的空間。世界上除了這張臉以外什么也不存在,他也絕不會罷手去休息(多么誘人的休息),除非他用自己血淋淋的拳頭把那張臉打得稀巴爛,或者等到那張臉擁有的血淋淋的拳頭把自己打得稀巴爛。只有到了那時候,不論輸或贏,他就可以休息啦,可是住手——叫他馬丁住手,那可萬萬辦不到。
那一天終于來臨了,他拖著沉重的腳步走進《查詢者報》所在的小巷卻沒有看見奶酪臉的蹤影。奶酪臉后來也沒有露面。孩童們向他道賀,說他打垮了奶酪臉。
(選自《馬丁·伊登》,殷惟本譯,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出版)
妙語佳句
一個人只要有意志力,就能超越他的環(huán)境。

閱讀指導(dǎo)
在許多評論家看來,這部具有半自傳性質(zhì)的《馬丁·伊登》代表著杰克·倫敦的最高文學(xué)成就。
有關(guān)這部書的主題曾引起許多爭論。杰克·倫敦的寫作初衷本是攻擊“個人主義”,評論界卻認為該書是為“個人主義”作辯護,而普通讀者則視馬丁·伊登為“個人奮斗”的楷模。
無論如何,這部書表明作者正在追求一種與以往粗獷、樸實的野外冒險小說迥異的、也更為復(fù)雜更為深刻的形式。可以說本書是以特殊形式寫成的教育小說和成長小說。它展示了一個青年作家的成長過程:卑微的出生、艱難的生存斗爭、狂熱的自學(xué)精神以及與上流社會姑娘失敗的戀愛,這也是杰克·倫敦早年生活的寫真。對這種生活的熟悉,使他在寫作時能單刀直入,切中要害,看起來仿佛有些粗率,然而卻生動得令人難以忘懷,真實得讓人感覺到逼人的堅硬殘酷。
像許多此類小說一樣,《馬丁·伊登》實際想傳達的仍然是理想的幻滅感。當某種陌生的、仿佛又是更高的生活理想出現(xiàn)時,主人公們總是那么熱切、執(zhí)著而又信心十足地向那理想進軍。馬丁在追尋這一理想時所承受的艱辛是非常人之能承受的。不幸的是,成功之時便是夢醒之時,更是理想破滅之時。無論是書中的馬丁還是現(xiàn)實中的作家杰克·倫敦,他們都很快地意識到曾經(jīng)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理想不過是既虛偽又庸俗的生活圈子的虛幻折射而已。此時頓悟的他們既厭惡這個所謂的上流圈子,卻也回不到昔日所處的勞動人民階層中。痛苦撕咬著他們,失望包圍著他們,小說開始時的那種熱情朝氣,昂揚斗志早已為抑郁、傷感和頓悟所代替。因而《馬丁·伊登》也是最早表現(xiàn)“美國夢”幻滅的作品,后來許多以此為主題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受到這部作品的啟發(fā)和影響。
《馬丁·伊登》是一部十分嚴肅的作品。其中含有大量的個人性、主觀性的東西。顯露出少有的直率與真誠,盡管有時覺得它言辭激烈、咄咄逼人、粗糙草率,但那種袒露的真誠有時比細膩的技巧更為有力,更能打動人心。事實證明,《馬丁·伊登》確是一部超越了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
閱讀建議
《馬丁·伊登》是一部具有自傳性質(zhì)的長篇小說。杰克·倫敦對現(xiàn)實的描繪近乎殘酷,但異常真實,具有罕見的感人肺腑的力量。《馬丁·伊登》也是描寫“美國夢”破滅的先驅(qū)作品。
上一篇:《飄》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魯濱孫飄流記》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