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那檸檬花開的南國?
暗綠的葉間橙子燃著金黃的火,
恬靜的桃金娘啊,高揚的月桂,
來自藍天上的和風輕輕地吹,
你可都知道嗎?
向彼方!向彼方——
我愿與你,我的情人啊,一同前往。
你可知道那房屋?圓柱撐起屋頂,
室內微光隱約,大廳燈火通明,
大理石雕塑佇立著向我凝視:
你受了多少委屈啊,可憐的孩子!
你可都知道嗎?
向彼方!向彼方——
我愿與你,我的恩人啊,一同前往。
你可知道那山嶺和云中小橋?
騾子在云霧間摸索,尋找山道,
巖洞中盤踞著古龍留下的苗裔,
懸崖崩落,崖頂激流直瀉谷底,
你可都知道嗎?
向彼方!向彼方——
路在召喚我們!父親,讓我們前往!
(飛白譯)
【賞析】
《迷娘曲》是歌德長篇小說《威廉·麥斯特的學習年代》中的一首抒情詩。在與迷娘有關的幾首詩中,這首最為著名。
歌德寫作《威廉·麥斯特》前后歷時約50年,完成了《學習年代》與《漫游年代》這兩部分。小說主旨是描寫主人公的成長、探索和自我完善的過程,這種體裁稱為“教育小說”。主人公威廉·麥斯特出身商界,卻醉心于戲劇藝術,曾參加劇團,到處流浪和演出。途中他遇到一個演雜技的意大利少女迷娘,她身世悲慘,受盡虐待,威廉把迷娘從雜技團贖了出來,因此迷娘在曲中對威廉用了“情人”、“恩人”、“父親”三重稱呼,來表達自己的復雜心情。迷娘抱著對她出生的南國無限懷戀的心情,唱了“你可知道那檸檬花開的南國”一曲,即一般所稱的《迷娘曲》。但因在流浪生涯中身心受到摧殘,迷娘終于病死了。
原文是一首抑揚格的格律詩,三節歌詞形式對稱,都以“你可知道”的深情回憶開始,而以“向彼方”的熱烈召喚結束。第一節描寫的是南國的自然風光,詩人只用了短短數語,然而色彩濃艷,情感真摯,含有無比動人的力量,是膾炙人口的名句。第二節描寫有古羅馬和文藝復興傳統的意大利建筑藝術,以及故園對苦命少女的慰問。第三節描寫回意大利的必經之路——險峻的阿爾卑斯山脈,描寫中充滿了神秘色彩。迷娘的故鄉,正在阿爾卑斯山脈南麓的馬焦雷湖畔。
在迷娘對故園的無限眷戀之情中,其實也寄托著詩人對南國的一片憧憬和向往。歌德厭倦了魏瑪公國小朝廷的庸俗公務,一心想要逃避這種煩悶的生活。在作《迷娘曲》之前,歌德已經兩次從瑞士的山上眺望過山南的意大利;在作此詩后三年,他終于化名畫家,從魏瑪出走到意大利住了近兩年時間,在有古老文化的明媚南國重新汲取了創作的熱情。
法國作曲家托瑪根據歌德的小說創作了歌劇《迷娘》,其中的主題歌《迷娘詠嘆調》(“你可知道那檸檬花開的南國”)旋律纏綿,詩情濃郁,也成了一支世界名曲。
(飛白)
上一篇:《達蒙的邁那魯悲歌·維吉爾》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退隱的生活·萊昂》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