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環與書》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詩人羅伯特·布朗寧(1812——1889)的長篇敘事詩,共12卷,20,934行。
故事以17世紀意大利為背景。羅馬少女蓬皮麗婭13歲時被迫嫁給阿雷佐鎮50歲的基多伯爵,婚后受盡虐待,遂憤然出走。出走時,蓬皮麗婭有身孕,行止困難,便請蓬薩奇尼護送。蓬薩奇尼本是個名聲不好的浪蕩青年,但受到純潔少女的感化,立志重新做人,開始新的生活。可是,兩人在途中被截回,并被誣陷為通奸。蓬薩奇尼被投進監獄。 蓬皮麗婭因身孕獲假釋回羅馬,她回到家里與養父母團聚, 適逢圣誕佳節。悲劇在這圣誕之夜發生了:蓬皮麗婭全家遭到伯爵帶領的兇手們的血腥殺害。彌留之際,蓬皮麗婭沒有對伯爵表示嫉恨,相反,卻以基督教教義寬恕他。伯爵鬧出了人命案,也鎯鐺入獄。在法庭上,他自恃階級地位和狡辯能耐,聲辯自己的行為是為了維護風氣,企圖混淆視聽、洗刷自己的罪責。蓬皮麗婭、蓬薩奇尼和基多三個人物,一個是玉潔冰清的信女,一個是改過自新的回頭浪子,另一個卻是喪絕人性的惡棍,每人都代表基督教倫理觀中的一種典型人格:善、改邪歸正后所達到的善、惡。
但是,布朗寧的創作意圖似乎在于暗示:善與惡雖然是兩個黑白分明的倫理概念,但善人和惡人卻不易為凡俗之輩所辨別,凡人只有在神的諭示下才能辨識世態的是非曲直。全書除序言和尾聲外,是以內心獨白的形式寫成的:與這一人命案有關的三個當事人、三個審理人和三個局外人,分別從自己的角度對這一案件所蘊含的是非曲直進行審視。人們或不愿、或不能看清蓬皮麗婭與基多之間誰無辜、誰有罪,或不愿、或不能聽出蓬薩奇尼與基多的辯辭之間哪個真、哪個假。最后,還是上帝的代言人——大主教賢明公正,他斷然判處伯爵的死刑。
圍繞這一案件,作品為我們展示了一幅17世紀的意大利風俗圖,其內心獨白的表現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當時意大利社會各階層的道德觀念和心態。作品也闡發了在布朗寧生活的那個時代普遍流行的基督教善惡觀。
上一篇:《戈雅》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播州平野》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