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濱孫飄流記》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作者>:[英]笛福
類型:小說
背景搜索
本書成書于1719年左右,是18世紀英國著名作家丹尼爾·笛福(約1660—1731)受一個名叫塞爾柯克的蘇格蘭水手的海上歷險經歷啟發而寫成的。書中主人公魯濱孫在流落荒島以后所體現出來的進取精神以及挑戰自然的信心與勇氣受到了人們的廣泛推崇,而笛福也因本書的成功而被喻為“英國小說之父”。
笛福本人的生活經歷相當豐富,年輕時在多種行業中謀過職,混跡于復雜的英國政壇,甚至為政客們充當秘密情報員。年近花甲時,他提筆創作《魯濱孫飄流記》,獲得極大的成功,并因此奠定英國小說鼻祖的地位。《魯濱孫飄流記》是笛福文學作品中最有影響的一部,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傳,到20世紀初,已出版譯本或模仿本至少達700種之多。
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徐霞村翻譯的《魯濱孫飄流記》是較好的譯本。
內容精要
魯濱孫出身平民,但自幼就立下了遨游四海的壯志。
魯濱孫的首次冒險生涯開始于1651年。他發現與非洲的易貨貿易有利可圖,便數度前往非洲,最后一次卻不幸遇上了海盜,他本人也成了奴隸。不久,他瞅準機會攜小黑奴佐立逃走,被一艘開往巴西的船救起。到了巴西后,他賣掉佐立和小艇,買了一個莊園,過上了舒適的生活。但是生性喜愛冒險的他,又想去非洲販賣黑人,結果船在南美洲附近觸礁沉沒,他僥幸逃生,從此孤獨生活在一座與世隔絕的小島上,一住就是28年。
為了生存,魯濱孫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他造出一個木排,用于搶運沉船上有用的東西,支起帳篷,使自己有一個暫時的避難所。勘察了小島的地形以后,他把“家”安在山坡下的一個小山洞里,在洞口設置了機關以防備野獸。他還捕食野山羊并把它們飼養起來。一次,他偶然收集到從船上帶下來的水稻和大麥的種子,在第二年將它們大面積種植起來。島上物產豐富,還有源源不斷的淡水,要活下來基本沒有什么問題。海島的另一頭有片果林,他在那里建起了自己的“別墅”——一間茅草屋。
生存基本有了保障以后,魯濱孫開始涉足農牧業,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他把第二年打下的稻谷和大麥碾成粉,然后用自己燒制的瓦罐來烤面包。他圍了木柵欄,將捕來的野山羊集中飼養,這樣就有了羊肉、羊奶和用羊皮縫制的衣物。到第六個年頭,他造了一只獨木船,又挖了一條運河通往半英里外的小河。
時間不知不覺地過去,一天,一群野蠻人來到魯濱孫經營的小島。他們竟然載歌載舞地吃人,魯濱孫很擔心自己也會遭到同樣的命運。于是,他為“家”重新設置了更復雜的機關。這樣他在島上安全度過了23年。后來,島上又來了一群食人族。魯濱孫救出了一個俘虜,因為當天是星期五,他就給這個俘虜起名為“星期五”,從此,“星期五”成了他的忠實仆人和朋友。“星期五”很快學會了英語。他告訴魯濱孫,不久前有白人流落到他所居住的那個島。魯濱孫就和“星期五”造了一只獨木舟準備去救援他們。就在這個時候,又有一群野蠻人帶著很多俘虜來到魯濱孫的島上,他們從俘虜中救出了一名白人和“星期五”的父親。
因為人員增加,魯濱孫擴大了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并派那位白人和“星期五”的父親去解救其余的白人。這樣他們就可以造一條大船回巴西。
“星期五”的父親和那個白人走后,魯濱孫和“星期五”幫助一艘英國商船的船長和大副擊潰暴徒,奪回了商船。之后,魯濱孫把島上的一切都傳授給了那些被他們俘虜的暴徒,規定他們把島打理好。于是,沒等“星期五”的父親回來,他們就搭乘這艘商船回國了。
在海外游蕩了35年以后,魯濱孫帶著“星期五”回到了已物是人非的家鄉:父母去世已久,家中只剩下兩個妹妹和兩個侄子。巴西的種植園為魯濱孫帶來了大筆財富,他24娶妻生子,過了幾年平靜的日子。妻子去世以后,他再次出海。當魯濱孫經過曾經經營了28年的小島時,看見島上已經居住了許多歐洲人,欣欣向榮的景象讓他感到非常欣慰。
在駛往巴西的途中,魯濱孫的船只遭到了野蠻人的偷襲,“星期五”在混戰中死去。脫險后,魯濱孫經巴西、好望角來到中國,被船上叛變的水手扔下,最后隨一只商隊輾轉回到英國。一段時間以后,熱衷于冒險的他又開始準備下一次也許沒有歸期的遠行。
知名篇章
以下描寫魯濱孫挖獨木舟的一段,是笛福精致的寫實筆法的典型篇章。這一段用看似瑣屑的細節刻畫魯濱孫發揮想像、克服種種困難造船的經過,讓人感覺真實可信。
于是我就像一個沒有頭腦的傻瓜一樣進行起造船的工作。我對于這個計劃非常滿意,再也不去研究一下它是否可以實行。其實我并不是沒想到過下水的困難,不過我對于自己的懷疑總是用這種愚蠢的答案擋回去:“讓我先把它做成了再說;做成之后,我敢保一定可以想出個什么辦法來解決它。”
這是一個最荒謬的辦法;但是我心里已經著了迷,便不顧一切地去進行工作。我砍倒了一棵杉樹。我相信連所羅門造耶路撒冷的圣殿時也沒有用過這樣大的木料。在靠近樹根,它的直徑是五呎一吋,在二十二呎的末端,它的直徑是四呎十一吋,然后慢慢細下去,分成一些枝子。我費了無數的勞力,才把這棵樹砍倒,我花了二十二天的工夫去砍它的根部。又花了十四天的工夫,使用了大小斧子和一言難盡的勞力,才把它的樹枝和它那四面張開的巨大樹頂砍了下來。然后,我又花了一個月的工夫把它刮得略具規模,成為船底的形狀,使它可以船底朝下浮在水里。又花了將近三個月的工夫把它的內部挖空,把它做得完全像一只小船。我做這一步的時候,并不用火去燒,只用槌子和鑿子把它一點一點地鑿空,一直把它造成一個很體面的獨木舟,其大可以容納二十六個人,因此可以把我和所有的東西裝進去。
我完成這個工程之后,對它非常滿意……
(選自《魯濱孫飄流記》,徐霞村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妙語佳句


一個人在明白事理以后,就會覺得,被上帝從罪惡中救出來,比被上帝從患難中救出來,幸福更大。
閱讀指導
讀罷《魯濱孫飄流記》,讀者最明顯的感覺就是真實具體、親切自然,巨大的吸引力讓人不忍釋手。這主要是因為笛福采用了“我”來敘述和回憶,給讀者講故事,并且經常取證于魯濱孫的日記,將人物細微的思想活動刻畫得纖毫畢見。簡潔明了、通俗易懂的字句也是使小說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笛福把年輕時在報社工作時練就的寫實文風成功地引入這部小說,因此,作為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開山之作,《魯濱孫飄流記》的顯著特點就是對事物一五一十地描摹。面對準確、細致的特征描寫和形象刻畫,讀者很難分辨其中的真假。
《魯濱孫飄流記》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主人公驚險、新奇、真實的個人經歷,但是其深層的吸引力卻是普遍存在的人類的孤獨感在讀者心中產生的共鳴。其實每個身處鬧市的人又何嘗沒有孤獨的感受,而流落荒島的魯濱孫正是我們每個人的知音,笛福的《魯濱孫飄流記》讓每個人都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讀者又有什么理由不喜愛這本書呢?
18世紀初期,資本主義正處在自由競爭的上升階段,正因為有這樣的時代背景,才孕育出了“魯濱孫”這個前無古人的資產階級正面形象,它具有相當典型的代表性:積極進取、百折不撓、白手起家地開創自己的事業。這些都讓人們,特別是滿腦子充滿希望和夢想的青年人,不由自主地喜愛上他。
《魯濱孫飄流記》引起許多作家競相模仿,同時代的英國作家斯威夫特著名的《格列佛游記》就受了它的影響。盧梭在《愛彌兒》中曾將它作為愛彌兒15歲時的必讀書。此書不僅深受青少年的喜愛,許多思想家也常常從中汲取養分,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多次引用魯濱孫的故事來分析資產階級的本性。《魯濱孫飄流記》的確是一部雅俗共賞的文學名著。
閱讀建議
《魯濱孫飄流記》可以分作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魯濱孫離家的三次航行經歷;第二部分,也就是小說的主體,是魯濱孫在荒島上的經歷;第三部分敘述他從荒島回來以后的事情。閱讀時的重點應是第二部分,魯濱孫這個典型形象的一切特征主要是在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
上一篇:《馬丁·伊登》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麥田里的守望者》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