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辛的青年時代》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34 黑白片 90分鐘
蘇聯列寧格勒電影制片廠攝制
編導:格利高里·柯靜采夫 列昂尼得·特拉烏別爾格 攝影:安德列·莫斯科文 主要演員:鮑里斯·契爾柯夫(飾馬克辛) 瓦連金娜·奇巴爾金娜(飾娜塔莎)
【劇情簡介】
這是1910年發生在圣彼得堡郊外一個工廠區的故事。
馬克辛是一個調皮、機靈的小伙子。他個子不高,圓圓的臉,經常哼著歌曲。誰見了他都會被他那樂天、愉快的性格所感染。
這天早上,馬克辛和自己的兩個好朋友——安得列和焦瑪一道到工廠去上班。在一條溝岸上,他們突然看到一個姑娘飛快跑過來。她喘著氣對他們說:“幫幫忙,有人追我!”幾乎出于本能,馬克辛推了一下安得列。安得列拉起姑娘的手,就朝一片小樹林跑去。他們剛剛躲進樹林,路上就傳來了喊聲:“截住她!截住她!”馬克辛和焦瑪轉過身來,看見一個大胖子上氣不接下氣地跑過來。馬克辛認得他。他就是他們工廠的監工?!翱匆娨粋€姑娘從這里跑過去嗎?” 監工喘吁吁地問。馬克辛機靈地手指著另一個方向說: “向那邊跑去了……”姑娘得救了。她感謝3個小伙子救了她。他們沒有互通姓名就分手了。但是馬克辛發現了從姑娘口袋里掉出來的一張紙。他念著上面的字:“俄國社會民主工黨……” 但他還不能理解,那是什么意思。
馬克辛一走進車間,就發現氣氛有點不對頭。原來工廠里發現了傳單。這使車間主任和監工如臨大敵。他們把工人集合起來,嚴厲盤查,但一無所獲。這時監工看見了馬克辛,想起了早上那一幕。盡管姑娘沒抓到,但馬克辛總算指過方向。監工想,也許在這個小伙子身上能打開缺口。他和車間主任把馬克辛叫到辦公室,要馬克辛幫他們查出傳單的來路,條件是10個盧布的賞金。
馬克辛盡管對傳單的事還搞不太清楚,可是他對車間主任和監工這兩個工廠主的走狗卻早就十分痛恨了。面對著他們的威脅利誘,馬克辛一會兒裝傻充愣,一會兒嘻嘻哈哈。車間主任正要大發脾氣,一聲凄厲的汽笛劃過了長空,說明工廠又出了事故。原來馬克辛的好友安得列被機器軋傷了。
心急火燎的馬克辛和焦瑪找到監工,請工廠拿出錢來給安德列治傷。監工卻趁機提出“交換條件”,要馬克辛和焦瑪到工人辦的星期日學校去“上課”,實際上是去調查那里是否有 “不安分” 的情況。
在星期日學校,馬克辛一眼就認出,上課的女教員就是那天早上他們3人救過的那個姑娘。這時她正在上數學課,但她出的題目,都是關于工廠主剝削工人的數字。馬克辛對女教員的講解感到極大興趣,他仿佛忽然間明白了很多道理。正當他全神貫注地聽著講解的時候,教室的門被打開了。監工帶著警察分局長闖了進來。監工指著女教員對分局長說:“就是她!”但女教員非常鎮定。她對分局長說,她叫娜塔莎,是斯維亞托波爾克—密魯斯基公爵的家庭教師,有公爵的名片為證。而且她也根本沒有散發過傳單。公爵的名片鎮住了分局長。正當他拿不定主意的時候,監工忽然看見了馬克辛和焦瑪。他立刻讓馬克辛指證娜塔莎就是那天早上散發傳單并逃跑的姑娘??墒邱R克辛非常堅定地說: “沒有,我沒有追過她?!?br>
娜塔莎再次得救了。可是監工答應給安得列治傷的錢也就落了空。盡管工友們傾其所有捐了一些錢,但由于太少而無濟于事。安得列終于死了。安得列的死給了馬克辛極大的震動。埋葬安得列那天,馬克辛久久不愿離開墳地。他低頭站在那里,沉默無言。從前那個不知憂愁的快樂小伙子,開始成熟了。他要考慮自己今后的道路。
離開墳地后,馬克辛一個人慢慢走著。在一棵大樹下,他看見了娜塔莎。娜塔莎沒有同他講話,可是她的目光流露出同情、信任和鼓勵的神色。然后,娜塔莎從懷里拿出一小卷傳單,默默交給他。馬克辛接過傳單,握了握娜塔莎的手,就向工廠出去。
安得列的死在工廠中引起很大震動??墒菦]過兩天,竟然又有一個工人被機器軋死了。這事激怒了工人們。他們抬起尸體,在工廠區游行。于是,工人和警察發生了沖突。在刺耳的警笛聲中,騎著馬的警察用鞭子抽打工人。在激烈的撕打中,馬克辛把一卷傳單向空中撒去。他馬上被捕了。為救馬克辛,焦瑪和警察打了起來。在被警察打倒在地上以后,焦瑪抓起一塊石頭向警察扔去。被擊中的派出所所長直挺挺地倒在了地上。
馬克辛和焦瑪都被關進監獄,但在不同的牢房。第二天,馬克辛就聽說,焦瑪被判了死刑。這使馬克辛痛不欲生。他的兩個最好的朋友都死在統治者的壓迫下。他決心和他們拼命,然后一死了之。但這時,同牢房的一個叫巴利瓦諾夫的中年人對他說:“為什么要死?死,任何人都會。要堅持下去!別人把你的頭塞進絞索里,你就要從絞索里掙脫出來。”
原來巴利瓦諾夫是地下黨的領導人,一直負責這個區的革命工作。他已經從娜塔莎那里了解了馬克辛的情況?,F在兩人同在一個牢房里,他開始對馬克辛進行啟發,講革命道理,還教馬克辛唱革命歌曲。巴利瓦諾夫還組織獄中的難友和監獄當局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這樣,在監獄中,馬克辛等于進了一所革命的學校。
從監獄出來后,馬克辛踏上了人生道路的新階段?,F在他已經不是那個整天無憂無慮,但對周圍的事情還不會分析的小伙子了?,F在他已經成了革命隊伍中的一員。在巴利瓦諾夫的領導下,馬克辛和戰友們積極展開了工作。有一次,巴利瓦諾夫把各個工廠的積極分子召集到森林中開會,并向大家宣讀了列寧從國外寄來的一封信。列寧在信中宣布:“新的高潮時期開始了。千百萬人已經開始行動起來,任何迫害也不能阻止這個運動……”
列寧的話給了大家極大鼓舞。工人區的革命斗爭越來越高漲。當然,敵人的壓迫也越來越殘酷。在一次敵人的搜捕中,馬克辛幾乎被警察抓住。但他又在鐵路工人的幫助下逃了出來。一次次的斗爭使馬克辛日益成熟。他已經經受了考驗,在同伴中贏得了尊敬。他起草的傳單,在工人群眾中起到很大影響。巴利瓦諾夫認為,馬克辛已經可以獨當一面地開展工作了,就交給馬克辛一項新的任務:到索爾摩沃地區去領導當地的斗爭。
馬克辛愉快地接受了任務。他知道,這是組織對他的信任,也是他生命旅程中新的開始。
馬克辛和同志們擁抱道別,背上背包,哼著歌曲,大步向遠方走去。娜塔莎在他身后輕輕地說:“一路平安,馬克辛?!?br>
【鑒賞】
《馬克辛的青年時代》是蘇聯在30年代拍攝的革命歷史題材作品馬克辛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后兩部是《馬克辛的歸來》和《革命搖籃維堡區》),也是最成功的一部。
按照影片編導的意圖,馬克辛三部曲是一部革命歷史史詩巨作。它通過主人公由普通工人成長為革命領導干部的經歷,反映出一個時代的變化。三部曲的第一部表現的是主人公的階級覺悟逐步提高的過程。第二部表現的是馬克辛參加彼得堡工人斗爭的經歷(組織罷工、做宣傳鼓動工作)。第三部表現的是十月革命勝利后馬克辛成為國家人民委員,在財政金融戰線上為鞏固革命政權而斗爭。三部曲的創作歷時7年之久(1933~1939),它成為30年代蘇聯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創作的重要成就。影片主人公馬克辛的名字已深入人心,他已成為一個傳奇人物形象。在以后拍攝的一些影片中(如1939年拍攝的《偉大的公民》、1941年拍攝的《戰時影片集》),又出現了馬克辛的形象,似乎他已成為一個真實的人物。
在《馬克辛的青年時代》中,馬克辛的形象表現得最為生動。這也就是這部影片在三部曲中最為成功的主要原因。
首先,馬克辛的性格是鮮明獨特的。
馬克辛開朗、樂觀、幽默,風趣。本來,像他這樣的小伙子似乎應該無憂無慮地過一輩子??墒牵麉s生活在一個壓抑的時代,一個骯臟、貧困的環境中。工廠主的剝削,狗腿子們對工人的迫害,使馬克辛這樣的性格與周圍的環境天然的不協調。于是,觀眾逐漸在馬克辛的性格中發現了另一些特點:堅毅、勇敢,對同伴的友愛,對剝削者本能的痛恨以及似乎是與生俱來的正義感。于是,馬克辛的性格“調色板”豐富起來,使馬克辛的形象“立體化” 了。
其次,馬克辛的成長道路是真實可信的。一開始,馬克辛只具有一種樸素的階級感情,還談不上真正的階級覺悟。他第一次放走娜塔莎與其說是出于對她的同情不如說是出于對監工的厭惡。他第二次放走娜塔莎已經包含了對她產生好感的因素,因為娜塔莎在課堂上講的話使他突然明白了一些道理。但這時還不是真正的認識,在他頭腦里還有許多模糊的東西。
兩個好朋友之死是馬克辛的思想獲得真正轉變的催化劑。接著是實際斗爭的鍛煉(與軍警的搏斗,獄中的斗爭),接著是開始接受革命的教育(通過巴利瓦諾夫),接著是在戰斗的集體中投身革命的熔爐。也就是說,馬克辛的成長是一步步走過來的。觀眾能夠相信,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馬克辛的成長(以他這樣的出身、性格和品質) 是必然的,可信的。
第三,馬克辛的形象之所以生動鮮明,還在于這個形象所具有的概括意義。
“通過一個人的成長道路反映一個時代”——這是影片編導為自己提出的目標。正是由于他們能從時代的高度觀察自己的主人公,所以馬克辛的形象才顯得厚重而不單薄。馬克辛是一個具體的人,但他又是時代的一分子。作者把主人公和環境、時代緊密聯系在一起。馬克辛的一言一行沒有任何脫離環境、脫離時代氣氛之處。盡管影片沒有表現馬克辛的家庭,但觀眾仍然相信他就是在彼得堡郊外貧窮的工人區長大的小伙子。他的成長不是孤立的。觀眾通過他的成長看到了千千萬萬和他處境相似的小伙子的成長。因此,馬克辛的形象是作為一個典型出現在觀眾面前的。馬克辛的形象是革命時代主人公的形象。這就是這個形象所具有的意義。
馬克辛形象的成功,與演員契爾柯夫的表演是分不開的。
鮑里斯·契爾柯夫(1901~1982)原是戲劇演員。馬克辛可以說是他投身電影界后創造的第一個重要的角色。契爾柯夫的成功,不僅在于他表演上的松弛、自然,而且在于他向自己的角色中注入了一種富于魅力的性格色調——幽默感。這種色調把角色性格的不同側面——開朗、調皮和嚴謹、認真聯系在一起。另外,演員賦予角色的貫串始終的特點,就是熱情,甚至可以說是激情。最能感染觀眾的,就是這種火一樣的熱情。契爾柯夫并不高大英俊(原來導演是選他扮演焦瑪的)。但是他成功地表現出角色的性格特征。他在形象創造中把英雄的因素和性格的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賦予主人公的形象以性格的魅力,使這個形象永遠留在觀眾心目中。
影片編導格·柯靜采夫(1905~1973)和列·特拉烏別爾格(1902~1990)是蘇聯第一代電影創作者。1922年,他們建立了“奇異演員培養所”,力圖利用多種藝術形式的手段,充實電影表演的可能性,并根據此原則在20年代拍攝了《十月姑娘的奇遇》(1924)、《米登卡反對尤登尼奇》(1925),《鬼輪》(1926)等不算成功的影片。以后他們又拍攝了歷史題材的《大事業同盟》 (1927)和外國題材的《新巴比倫》(1929)。在30年代,柯靜采夫和特拉烏別爾格的創作風格有了較大變化。在黨中央號召塑造當代主人公形象及推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方法的影響下,兩位編導先是于1931年拍攝了表現現代農村生活的影片《一個女性》,然后就是用了7年時間創作了馬克辛三部曲。在這部史詩性巨作中,編導嚴格遵循現實主義方法,真實地表現了1910年至1919年這10年中俄國革命的發展。其中尤其突出的是塑造了一個可以進入蘇聯電影肖像畫廊的人物形象——馬克辛。
本片攝影師安·莫斯科文(1901~1961)是蘇聯攝影學派奠基人之一?!恶R克辛的青年時代》的成就,與影片攝影方面的光彩是分不開的。影片中幾乎每一個鏡頭都富于表現力,但它們又都服從于影片總的意圖。它們不僅表現了主人公活動于其中的真實環境,而且表現了時代的真實氣氛。此外,鏡頭結構的嚴整,明暗色調的強烈對比,既突出人物在鏡頭中的中心位置,又能使背景環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些都顯示了攝影的功力。和導演風格一樣,影片的攝影風格也是樸實、嚴謹的。這保證了影片總體風格的統一。
此外,由著名作曲家德·肖斯塔科維奇(1906~1975)為影片譜寫的音樂,以及影片演員表演的總體水平,也為影片增添了光彩。
上一篇:《馬丁·凱爾的歸來》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馬里烏斯》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