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悲劇》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作者:[美]德萊塞
類型:小說
背景搜索
本書成書于1925年。作者德萊塞(1871—1945)出生于美國一個德國移民家庭,父母篤信宗教,《美國的悲劇》中的格里菲思夫婦就是以他父母為原型的。德萊塞的童年生活并不愉快,由于家庭貧寒,招致鄰居的種種非議和歧視,給他幼小的心靈刻下了難以磨滅的傷痕。因此,他的作品中總是充滿強烈的物質追求意識。德萊塞在他的早期作品《嘉莉妹妹》與《珍妮姑娘》中就已表現(xiàn)出非同一般的獨創(chuàng)精神,但當時并未贏得評論界的好評?!睹绹谋瘎 芬?906年切斯特吉萊特謀殺格蕾斯·布朗這一真實事件為藍本,德萊塞在此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把一個不值一提的普通謀殺案上升到“一個國家的悲劇”的高度。該書出版后獲得巨大成功,終于為德萊塞帶來了夢寐以求的名聲與財富。在哲學思想上,德萊塞深受赫胥黎與斯賓塞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化學機理理論”,他認為人類的行為在本質上是受情欲或貪婪之類的力量的支配,這種理論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所反映。
自由女神像
由外國文學出版社出版,許汝祉翻譯的《美國的悲劇》是較好的譯本。
內容精要
克萊特·格里菲思出生于窮苦的傳教士家庭,從小跟父母沿街布道賣唱。強烈的物質欲望折磨著他愛慕虛榮的心靈。16歲時,他姐姐愛絲塔與一演員私奔,他本人也幾經周折,來到豪華的格林·戴維森旅館當侍者,很快便懂得了有錢就是一切的“道理”。他結交了赫格倫等酒肉朋友,跟他們上飯店,逛妓院,吃喝玩樂。他最初還顧念著媽媽、姐姐的困境而不愿嫖妓,但最終還是陷入淫窟。
后來,他結交了女友霍旦絲。這個女店員曾遭男性多次玩弄、受盡欺凌。她現(xiàn)在只是將克萊特當做向男性報復的對象。因而,盡管克萊特愛她愛得如癡如狂,只換得一片無望的單相思。
一次,克萊特與赫格倫、霍旦絲等人去郊游,途中駕車壓死一個小女孩。由于害怕,克萊特只身遠逃,在饑寒交迫中流浪了3年。后來,他偶然遇見了開設內衣廠的伯父,于是進伯父廠里當了打印間的小工頭。他的堂兄警告他必須安分守己,對女工的態(tài)度切不可越軌。
克萊特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給他追求名利和女色提供了機會。他不但得到車間眾多女工的傾慕,而且他漂亮的外表也使他贏得了兩位堂姐妹以及她們的女友——大資本家之女桑德拉的青睞。但頭兩個月總算平安無事地度過了。
當克萊特看到新來的美麗動人的女工羅伯塔后,便將堂兄的警告拋到了九霄云外。他利用過去的情愛經驗、眼下的地位和金錢優(yōu)勢誘引了貧苦、美麗而純潔的羅伯塔。
此時,桑德拉也因著迷于克萊特的迷人外貌,主動向他賣弄風情,并許諾將不顧父母的反對,與他同享富貴榮華。而多次墮胎未遂,健康惡化的羅伯塔也在此時提出要與他正式結婚,否則便將此事公之于眾??巳R特在桑德拉許諾的“天堂”與羅伯塔的威脅之間,憂心如焚,束手無策。這時他看到一條“游船傾覆,女孩喪命男友下落不明”的新聞,深受啟發(fā),一個罪惡的計劃開始在他腦子里形成。
他假裝答應與羅伯塔成婚,兩人相攜到湖上劃船。但在內心的激烈爭斗中他行兇的勇氣消失了。卻還是無意之中將羅伯塔撞落到湖中??巳R特沒有救呼叫的羅伯塔,獨自上岸,向桑德拉奔去。
此時適逢大選,兩大政黨為各自的私利而竭力利用羅伯塔溺水案。法院檢察官為了共和黨利益,任意制造假證據(jù),使案子的審判失去真實性。
克萊特的辯護律師是民主黨人,為了挫敗共和黨,他慫恿克萊特發(fā)假誓、作假證、抵賴罪行。
經過多次審判,克萊特被判死刑,關押進死牢。
克萊特的母親為了救兒子,四處奔走哀求,奮斗兩個多月,爭取到的大筆現(xiàn)金卻落進了律師的腰包。他母親不僅要救兒子的性命,還要拯救他的靈魂,因此,特意請麥克米倫牧師引導克萊特向上帝祈禱。克萊特根本不信這一套,他認為他父母困苦的一生已經證明了祈禱的虛假性。他認為即使他的母親也不配批評他,因為“他們不知道他的心情,以及他的生理和精神的苦難”。
在最后幾天里克萊特想起了羅伯塔的美麗、無辜,誠心懺悔自己的罪惡。但這一切都救不了他。
最終克萊特被送上了電椅。而滿臉滄桑的格里菲思夫婦仍帶著骨瘦如柴的女兒愛絲塔和女兒的私生子在街頭賣唱。
知名篇章
以下選自小說第2部第47章。克萊特為了能與桑德拉在一起,設計謀害羅伯塔。他特意邀請羅伯塔去游湖,以造成羅伯塔大意墜湖身亡的結果。文中對克萊特的心理刻畫十分出色,把一個被矛盾糾纏著的靈魂用筆活活托出,非常精彩。
可是(照相機他還是下意識地抓得緊緊的),推她時用力太猛,不只是照相機打到
她的嘴唇、鼻子、下巴,而且推得她往后倒向左舷,船身就歪向水邊。接著,他被她的尖叫聲嚇慌了(一方面因為船歪了,一方面因為她的鼻子和嘴唇都破了),就站起身來,一半是想幫她或是攙她坐好,一半是想為這無心的一擊向她表示歉意??删瓦@么一來,船就整個翻了,他自己跟羅伯塔立刻掉進水里。而正當她掉下水,第一次冒出頭來的時候,船一翻,左舷撞在她的頭上,她那狂亂、歪扭的臉正朝著克萊特,而他這時候卻已經把身子穩(wěn)住了。她既疼痛,又害怕,實在又被弄昏了,滿懷恐懼,又莫名其妙。她生平最怕水,現(xiàn)在又掉進水里,又給他這么意外而全然無心地一擊。
“救命啊,救命啊!”
“啊,天啊,我要淹死了,我要淹死了。救命啊!啊,天啊!”
“克萊特!克萊特!”
跟著,他耳朵邊又響起那個聲音!
“可是你,在這非常急迫的時刻,這……這……這不是你一向盤算著、盼望著的事么?……現(xiàn)在你看吧!雖說你害怕,你膽小,這……這……給你辦好了。一件意外……一件意外……你無心的一擊,就免得你再干你想干而又沒有膽量去干的事了!既然這是一件意外,現(xiàn)在你就不必去救,難道你現(xiàn)在還想過去救她,再一次自投羅網,遭受那些大大小小的慘痛失敗么?不是你已經給痛苦折磨得夠受了,而現(xiàn)在這件事就使你解脫了么?你也可以去救她。可是,你也可以不去救她!你看,她怎樣在掙扎啊。她被弄昏了。她自己是沒有力量救她自己的;要是你現(xiàn)在游到她身邊,那她這么慌亂、害怕,可能把你也拖到死路上去??墒悄阆牖畎?而讓她活下去,那從此以后,你的一生就不值得活了。就只等片刻,等幾秒鐘!等一下……等一下……別管她求救多么可憐。然后就……然后就……可是,啊!看吧。好了。她現(xiàn)在正往下沉了。你永遠永遠,永遠永遠見不到活著的她了……永遠永遠。而且,你自己的帽子正浮在水面上,就跟你盼望的一模一樣。船上還有她那絆住了槳架的面紗。隨它去。不是可以表明這是一件意外么?”
除這以外,什么都沒有……幾陣水波……這奇異的景象多么寧靜,多么肅穆。接著,那只古怪、輕蔑、嘲弄、孤單的鳥再一次鳴叫起來。
(選自《美國的悲劇》,許汝祉譯,外國文學出版社出版)
妙語佳句
別對著陰影,回過頭來,對著光明。讓我們把這些不幸和陰影斬斷了;把這些陰影和黑暗趕開去。
最懂得怎樣等待的人,到頭來就是最幸福。
閱讀指導
《美國的悲劇》是根據(jù)1906年的一個真實事件改編的。這種事件的選擇與德萊塞本人力求客觀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是一致的。作家的才能在于他把這一普通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提煉加工成“一個國家的悲劇”與一種文明的悲劇,批判了金錢至上的價值體系。
金錢統(tǒng)治一切的社會也往往是貧困泛濫的社會。貧富懸殊使一個貧困的人要么對社會產生惡毒的恨意,要么就成為被欲望支配的惡魔?!巴吓腊?,多撈錢吧,進入上層吧,那里準備好了一切”,這便是克萊特聽到的心靈里欲望的呼聲。現(xiàn)實生活已使他明白貧窮只意味著恥辱、卑微、低賤,在他那顆敏感的心里,欲望越來越失去控制。在這樣的價值體系中,要么忍辱偷生,正如自己那“低賤”的父母;要么隨波逐流,不擇手段聽任欲望的指揮,克萊特選擇了后者。德萊塞是同情克萊特的,他是懷著滿腔同情、滿腔激憤的心情描述了一個本質不惡的孩子,如何在不可改變的環(huán)境中走上犯罪道路,殺死了自己曾經愛過的美麗姑娘。這與《紅與黑》中于連的命運有共通之處。因此,我們說《美國的悲劇》確實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杰作。
總體說來,德萊塞通過克萊特短暫的人生悲劇來批判美國社會的目的是達到了的。但他的“化學機理”理論在小說中的反映又稍稍弱化了這樣的批判功能,因此門肯如此說道:“如果說它(《美國的悲劇》)也教給了我們一點東西的話,那就是,犯殺人罪是一種生物學的事件,正如折斷一條腿,或者當上父親一樣?!?br>
德萊塞在創(chuàng)作《美國的悲劇》時,創(chuàng)作速度極快,因此鮮有時間斟詞酌句,作品難免有粗糙草率之處。但這樣的粗糙正與克萊特粗糲的生存處境相吻合,反而為小說增添了真實樸拙之感,使小說具有一種粗糲真實的風格。
《美國的悲劇》篇幅雖長,但情節(jié)緊湊、扣人心弦,到后階段作品發(fā)展成為一部既嚴肅又動人的紀實性小說,達到了極強的悲劇效果,無愧為世界名著。
閱讀建議
閱讀此書時,注意作者客觀化的創(chuàng)作傾向,即用樸實而不帶感情色彩的語言揭示一個青年人毀滅的悲劇。書中有許多精彩的細節(jié)描寫,值得反復品味。
上一篇:《罪與罰》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老人與海》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