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誕夜啊,美勝于晝!
你的星,希律怎能忍受?
怎能忍她在黑暗中閃亮,
怎能忍她受到崇拜歡慶?
傲慢者什么理都聽不進,
隨你怎樣向他耳朵叫嚷。
他想壓垮平民百姓,
他要屠殺樸實生靈,
使號啕哭聲震動城鄉,
把伯利恒和四野傳遍,
使拉結的精神長醒不眠,
在田野在牧場到處游蕩。
向東向西,宛如游魂,
誰能安慰悲傷的母親
當她失去了親愛的兒女?
當她親眼看見孩子
剛剛新生就遭慘死,
而這么多劍,鮮血淋漓?
她見已死的嘴唇蒼白
剛從母親乳頭上扯開,
嘴角上還沾著奶滴;
她見小小的淚珠
凝在面頰宛如朝露,
而面頰已濺滿血跡。
彎彎眉毛下閉合了
小眼睛——它們的微笑
曾給母親的心以祝福;
它們曾閃亮如星星,
重塑出天國的面容,
直到如今被迷霧遮住。
誰能形容這場苦難,
小小花朵盡遭摧殘——
千朵萬朵數不勝數,
未及把花苞開放,
未及散發出芬芳,
也未及飲到晨的初乳?
像鐮刀橫掃谷穗,
像驟雨突襲逞威,
狂風暴雨打碎了嫩葉。
當政者的疑心和怒火
攪起多少盲目的災禍!
而造謠吹風者又何等卑劣!
憂傷的拉結,別流浪了,
你的兒女們縱犧牲了,
但新生族裔沒有斷絕;
從你的血脈繼續生長,
神奇地,朝向神的榮光,
任何殘暴也不能撲滅。
(飛白譯)
【賞析】
該詩選自馮德爾的詩劇《海斯布雷赫特·凡·阿姆斯特爾》的第3幕,是詩劇中的一首合唱曲。《海斯布雷赫特·凡·阿姆斯特爾》是一部愛國主義的歷史劇,仿古羅馬維吉爾的《埃涅阿斯記》所作,歌頌了多難興邦的民族英雄。馮德爾將悲劇中濃郁的悲劇性和詩歌強烈的抒情性完美地結合起來創作悲劇詩,而詩劇中的合唱曲在這兩者兼之的基礎上更因為具有豐富的音樂性,而得以廣為傳唱。
《修女的合唱》是詩人詩劇中合唱曲的經典之作,該合唱曲采用跨行詩句寫成,接近日常口語的節奏使得語詞富有更強的表現力,全詩通過深情的歌唱,將“憂傷的拉結”內心喪子的悲痛如泣如訴地傳達給了讀者。
首句“圣誕夜啊,美勝于晝!”與之后綿延全詩的對當政者殘暴無度的控訴和拉結無盡的憂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強烈的沖突性讓讀者很容易被詩歌的主題所感染,對拉結的不幸產生無限的同情。
抒情對象的特殊是該合唱曲的一個特色,全詩的絕大部分詩句的抒情對象都是美勝于晝的圣誕夜,賦予本無生命的“圣誕夜”以人性化的特征,對著她哭訴拉結的憂傷。實際上“圣誕夜”有著很強的隱喻性,實際上是拉結的化身,而與之相對的“你的星”就是拉結失去的親愛的兒女們。在合唱曲的最后,由于感情的噴涌,詩人又將抒情對象直接轉化為憂傷的拉結,一句“別流浪了”讓所有的人為之動容,但詩人沒有與拉結一起沉溺于無盡的悲傷之中,而是在合唱曲的最后,積極鼓勵拉結勇敢地走出悲傷,走向光明的未來。“你的兒女們縱犧牲了,/但新生族裔沒有斷絕;/從你的血脈繼續生長,/神奇地,朝向神的榮光,/任何殘暴也不能撲滅。”不僅指出了作為母親的偉大,也直接蔑視了當政者的殘暴,神的榮光將消彌一切罪惡。
該詩用典深刻,意象豐富。詩人用“希律”的典故來揭露當政者的暴戾。據《馬太福音》2。1—6: 猶太王希律得知基督降生在伯利恒,為了除掉基督,便差人殺盡伯利恒及其四郊以內的男孩。戰亂中,許多平民百姓年幼的孩子無辜喪生,都是當政者的疑心和怒火所致,無端攪起多少災禍。而“拉結”的典故則緣于《舊約·耶利米書》31。15:“耶和華如此說,在拉馬聽見嚎啕痛哭的聲音,是拉結哭她的兒女,不肯受安慰,因為他們都不在了。”此處,以拉結來代表喪子的母親。“使拉結的精神長醒不眠”這句詩極具諷刺意味,悲痛轉化為了宣揚,宣揚的卻是絕望,可是無盡的絕望又怎能言說?如果沒有戰亂,何來如此眾多的母親如拉結一樣不絕于耳的哭泣?
而在詩歌的意象方面,如上文提到過的圣誕夜、游魂比喻喪子的母親,以星星、朝露、小小花朵、嫩葉來比喻年幼喪生的孩童,用迷霧來比喻戰亂,用鐮刀、驟雨、狂風暴雨來比喻兇殘的當政者。三者之間的對比是具體、形象而鮮明的。而詩句中連續的反詰也更好地傳達了詩人的憤慨和母親的悲戚。拉結仍在流浪,嚎啕的哭聲何時才能歇止啊!
(沈喆)
上一篇:《俄羅斯姑娘·杰爾查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傍晚的贊歌·惠特利》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