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邊女工》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76 彩色片 108分鐘
法國阿克遜影片公司/瑞士希代爾影片公司聯合攝制
導演:克洛德·高雷塔 編劇:克洛德·高雷塔 巴斯卡爾·雷內攝影:讓·鮑夫蒂 主要演員:伊莎貝爾·于佩爾(飾貝阿蒂斯) 伊夫·貝奈東 (飾弗朗索瓦) 弗洛侖斯·吉奧格蒂 (飾瑪麗) 莎比內·阿濟瑪 (飾瑪麗安娜)
【劇情簡介】
貝阿蒂斯與瑪麗是一對兒好朋友,她們都在巴黎一家理發店工作。每日忙忙碌碌,給前來理發店的婦女做頭發。下班后,她們又常在一起消磨時光。
一天,貝阿蒂斯在瑪麗家里看到一只玩具熊,便談到自己也曾有過這樣的玩具。瑪麗正在打份自己,突然,電話鈴響了。她示意貝阿蒂斯幫她接。電話是她的男朋友打來的,男朋友告訴她自己已與妻子重歸于好,從此不愿再與瑪麗來往。瑪麗聽到這一消息,猶如五雷轟頂。她對著聽簡咆哮起來:“幾年來,原來你一直在欺騙我,把我當成關在你抽屜里的一件擺設。想要就要,不想要就一腳踢開。你這個混蛋……”瑪麗淚流滿面,傷心地哭起來。貝阿蒂斯看到此情不知所措。忽然,瑪麗扔掉聽簡,跑向窗邊把窗戶打開,打算跳摟。貝阿蒂斯使盡全力阻攔她,瑪麗氣憤地將那只男朋友送給她的玩具熊拋到窗外。
這場風波過后,兩個好友決定外出度假,她們來到海邊小城卡布爾,住在這里的一家旅館里。旅館設施簡陋,房間之間不隔音。隔壁傳來一男一女的調情和作愛聲。她們聽得一清二楚。貝阿蒂斯打開半導體,瑪麗卻關掉它,并邀貝阿蒂斯出去玩。
兩人望著眼前空寂的海灘,倍覺冷清。咖啡館年邁的侍者告訴她們這兒雖然有網球場、賭場、夜總會,然而人們更愿呆在自己家里。當晚,他們來到夜總會。歡快的音樂在大廳里飄揚,五顏六色的燈光不停地閃動,人們隨著強勁有力的節奏跳舞。瑪麗拼命搖動腰肢,頭部猛烈晃動著,并把手高高舉過頭頂。坐在一旁的貝阿蒂斯喝著飲料,平靜地注視著她。一個青年走來,邀請貝阿蒂斯跳舞,貝阿蒂斯婉言謝絕了。一曲終了,瑪麗意猶未盡,全身仍在不停舞動。她的男舞伴把她送回座位,并邀另一位姑娘翩翩起舞。瑪麗用羨慕的眼光看著他們,一言不發。
瑪麗一離開舞廳,便向海灘跑去,邊跑邊喊熱,并把自己身上的衣服一件件脫下,丟在海灘上。貝阿蒂斯緊追在后,大聲呼喚瑪麗,叫她停止這反常舉止。瑪麗傷心地抽泣起來。次日,她們又坐在空曠的海灘上,望著波濤起伏的海面,黯然無語。
當晚,兩人又來到舞廳。瑪麗投身在一個中年禿頂男子懷中,不停地跳舞。坐在一旁的貝阿蒂斯打著盹,她終于支撐不下去,獨自回到旅館。瑪麗在黎明時回來,給她帶來熱面包,并興奮地告訴她自己要與那男子同居了。
貝阿蒂斯一人坐在海灘上,倍感孤寂。她來到咖啡館,要了一份冰激凌慢慢吃起來。一個高個青年夾著網球拍走來,買了張報紙和一瓶可樂,坐在貝阿蒂斯鄰桌。他告訴貝阿蒂斯自己是文科大學的學生,從小時候起,每年都來這里度假。他還告訴貝阿蒂斯要在人少的早晨來游泳。貝阿蒂斯就這樣認識了弗朗索瓦。
第二天,弗朗索瓦又來到這里等候貝阿蒂斯,可是貝阿蒂斯卻在海灘上尋找弗朗索瓦。等到貝阿蒂斯回咖啡館時,弗朗索瓦又去往海邊。就這樣他們總未相遇。
終于弗朗索瓦在咖啡館前等到了貝阿蒂斯,兩人相見都很激動。他們一起散步,來到懸崖邊。弗朗索瓦讓貝阿蒂斯閉著眼睛向崖邊走去,然后又讓她把眼睛睜開。望著陡峭的山崖,貝阿蒂斯轉身投入弗朗索瓦的懷抱。弗朗索瓦問她以前是否有過別的男朋友,貝阿蒂斯回答沒有。又問她覺得自己如何,貝阿蒂斯說:“你很禮貌。”
弗朗索瓦認識了貝阿蒂斯的母親,貝阿蒂斯也到弗朗索瓦家里做客,認識了弗朗索瓦的父母。弗朗索瓦提出要與貝阿蒂斯一同過夜,貝阿蒂斯與弗朗索瓦一起來到旅館。弗朗索瓦輕輕地吻著貝阿蒂斯,貝阿蒂斯將雙臂環繞在弗朗索瓦的肩上,兩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弗朗索瓦認識了貝阿蒂斯的女友瑪麗和她的情人,貝阿蒂斯也結識了弗朗索瓦的同學們。他們經常聚在一起討論社會與人生,談論馬克思主義與哲學。這些新穎的名詞引起貝阿蒂斯的興趣,她問弗朗索瓦什么是“辯證”,弗朗索瓦向她解釋辯證唯物主義,并希望她能學習,以改變自己的環境與地位。
瑪麗邀請貝阿蒂斯與弗朗索瓦前來做客,并向貝阿蒂斯展示自己的新裙子,弗朗索瓦對此毫無興趣。他們談起愛情,瑪麗表示從來沒有什么所謂的愛情,那不過是互相發泄欲望而已,這使弗朗索瓦震驚。
平靜的生活像碗白開水,弗朗索瓦終日埋在書本中,貝阿蒂斯常常不聲不響地替他熨衣服、燒茶、做飯,或者躲在一邊吃蘋果。弗朗索瓦的朋友瑪麗安娜贊揚弗朗索瓦走運,弗朗索瓦聽了不以為然。
一次貝阿蒂斯又在吃蘋果,弄出了聲響。弗朗索瓦有些不滿,他再次提出希望貝阿蒂斯離開理發店,離開那個不屬于她的世界。貝阿蒂斯主動要和弗朗索瓦親熱,弗朗索瓦卻無動于衷。
弗朗索瓦最終提出和貝阿蒂斯分手,沒有爭吵,沒有眼淚,兩人平靜地告別,平靜地分開了。瑪麗安娜譴責弗朗索瓦像對待雇工一樣對待貝阿蒂斯,引起弗朗索瓦的極度不滿,他惱怒地把她趕開。
離開弗朗索瓦后,貝阿蒂斯又回到理發店,回到母親和瑪麗身邊。她終日發呆,常常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屋里流淚,母親的好言相勸也無濟于事。一天,在過馬路時,貝阿蒂斯昏倒在地,被路人送往醫院。弗朗索瓦得知貝阿蒂斯住院的消息,請瑪麗安娜和她的丈夫與自己一起前往探望。在堆滿落葉的醫院庭院中,他看到身體瘦弱、行動遲緩的貝阿蒂斯,并關切地詢問她的近況。貝阿蒂斯編造說自己后來又有過男朋友,還到過希臘旅行。他們又一次分手了。
弗朗索瓦坐在汽車里,無法控制自己的激動,流下心酸的淚水。貝阿蒂斯回到病房,坐在椅子上,在一張希臘風光畫前慢慢地織起毛衣……
【鑒賞】
克羅德·高雷塔是瑞士導演,1929年出生,曾在英國電影學院學習電影。1956年他與阿蘭·塔內合作拍攝了《美好時光》。1962年至1978年間,為瑞士電視臺拍攝了大量電視片,如《邀請》(1973),《鄉下女人》(1980),《馬利奧·李奇之死》、(1983),代表作是這部《花邊女工》。
高雷塔專事表現小人物的命運,他的影片十分擅長于描寫人物的心理,細膩、準確,情感豐富。《花邊女工》取材于1976年榮獲貢古爾大獎的巴斯卡爾·雷內的同名小說,描寫了一個文科大學的學生和一個女理發員之間不能實現的愛情故事。這是一個十分古老的主題,一個專攻文學的青年知識分子愛上了一個從事體力勞動的姑娘。他們的愛情雖不是一夜風流,卻是無法持久的。高雷塔講述的就是在這極其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這樣一個極其平凡的故事,然而故事的主人公為何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影片的男主人公是在影片進行到三分之一時才開始出場的,在與貝阿蒂斯的愛情故事之前,導演用了相當篇幅描寫貝阿蒂斯和瑪麗的友誼,實際上,這兩位朋友在性格上是截然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瑪麗比貝阿蒂斯的年齡要大,為了保持自己的青春容貌,她不停地裝扮自己。每當約會外出前,她都要為自己涂脂抹粉,以求一展她的女性風采,而貝阿蒂斯卻是一個自然樸素的女孩,當瑪麗給她化妝后,她無法忍受那種人為的矯飾,對著水龍頭一洗了之。瑪麗追求男人的愛撫,她與男人約會,舞場上頻頻向男人發起進攻;而貝阿蒂斯卻是處處防御著男人,有人請她跳舞,她婉言謝絕,甚至弗朗索瓦向她示愛時,她都不禁打了個冷戰,用披巾把自己緊緊圍裹住。瑪麗是那么地外向,她的男友與她絕交,她先是痛哭流涕,破口大罵,后又東摔西砸,要跳樓輕生。她在舞場受到冷落后,竟不顧顏面,棄衣而逃,一副痛不欲生的樣子;而貝阿蒂斯與弗朗索瓦的分手,竟是那么平靜,那么安然,貝阿蒂斯把巨大的痛苦壓抑在內心中,躲在角落獨自咀嚼,直到精神徹底崩潰,癱倒在大街上。
人們都記得影片中出現過兩條裙子,貝阿蒂斯光著身子鉆進被窩中并把一條白色睡裙蓋在自己的身上。她是如此渴望愛情,希望美麗夢幻變為現實,降臨在自己身上。這條潔白樸素的睡裙靜靜地躺在她的身上,帶她進入夢中。當她與弗朗索瓦來到好友瑪麗家作客時,瑪麗也拿出了一條裙子,那是一條閃閃發光的坦胸露背的晚禮裙,是貴婦人們出入上流社會時的盛裝。這兩條裙子代表了兩個女人不同的愛情觀念與追求,難怪對瑪麗來說,所謂愛情不過是男女雙方的互相發泄,她所愛的不是這個男人,而是這個男人所能帶給她的性的滿足和奢侈享受。在此,我們不僅看到了貝阿蒂斯和瑪麗頗為不同的性格,更看到了她們截然不同的生活觀。
影片塑造的另一對具有強烈反差性格的人物是弗朗索瓦和貝阿蒂斯。弗朗索瓦有他自己的世界,那是一個試圖改變社會現狀的左翼青年團體,他們常常在一起聚會,侃侃而談,談社會,談哲學,談馬克思主義,談人性的解放。弗朗索瓦的世界是一個精神的世界,他終日埋在書籍堆中,沉浸在詞匯及其意義之中。
貝阿蒂斯也有她自己的世界,在外她做理發員,在家她是采購員、廚師、洗衣婦和清潔女工。她粉刷墻壁,去商場買菜,燒茶做飯,為弗朗索瓦洗熨衣服,用雙手默默勞作,創造自己的歡樂與幸福。她所面對的是一個極其現實的物質世界,她在自己的耕耘中獲得了滿足。她對弗朗索瓦朋友們所談論的東西感到新奇和不解,她試圖接近那個世界,然而當她站立在擺滿書籍的柜臺前時,她又顯得那么茫然、那么陌生。
總之,他們一個不斷地追求精神生活,另一個卻用雙手悄悄地營建自己的安樂家園。現實不斷地加劇橫列在他們之間的鴻溝,摧毀他們甜蜜的愛情美夢。
當貝阿蒂斯到弗朗索瓦家作客時,有一段戲意味深長。弗朗索瓦的父母問起貝阿蒂斯的工作時,虛榮的弗朗索瓦為了掩飾真情,急忙叉開話題。這時貝阿蒂斯情緒慌張,把一根魚刺卡在口中。人們想出種種辦法好不容易才把魚刺除掉,如果說除掉一根魚刺容易的話,那么橫在兩人之間的物質與精神的巨大鴻溝卻是無法排除的。她只有把它吞咽到肚中去獨自消化。貝阿蒂斯太善良,太脆弱,也太實在了。她在今天的社會中已無法找到自己的落腳點。
《花邊女工》以其生動地把握當今時代的脈搏,為人們提供了深思的材料。如果說60年代是“性革命”和“性解放”的時代的話,那么在70年代,以家庭為代表的恒久穩定的價值觀念再次受到人們的重視。瑪麗從一個有婦之夫的身邊走入一單身男子的懷抱是意味深長的,對瑪麗來說,性解放帶給她的只有傷害和打擊,她最后認定世上本無愛情,只有瀉欲。
性革命與性解放也在青年中造成極大惡果。貝阿蒂斯在思想激進的弗朗索瓦請求下委身于他,最終因精神與文化的差距不得不與她愛的人分手,她身上所有恭順賢惠的美德也無濟于事。這一悲劇既喚起人們對傳統道德淪喪的哀傷,又批判了以弗朗索瓦為代表的小資產階級左派幼稚病。
通過大學生瑪麗安娜之口,影片批評了弗朗索瓦的小資產階級的清高與自私。一次瑪麗安娜來到弗朗索瓦家與他共同復習功課,看到貝阿蒂斯正在給弗朗索瓦熨衣服,稱贊他有運氣,弗朗索瓦對此卻無動于衷,漠然置之。當他們的關系破裂后,瑪麗安娜譴責弗朗索瓦像工廠主對待雇工那樣剝削貝阿蒂斯,卻引起弗朗索瓦的惱怒。只有當他看到精神病院里瘦弱憔悴的貝阿蒂斯時,他才意識到自己給這個姑娘帶來的精神傷害而流下眼淚。
也許是今天的社會發展是如此緩慢,女人永遠只是男人的附庸,無論瑪麗的性格如何頑強,如何激越,她最終扔掉了一只玩具熊,卻仍然是另一個男人的玩偶。
也許是今天的社會發展是如此飛速,女人已不能再是男人的附庸,無論貝阿蒂斯怎樣溫良恭順,昨天的賢良已變成今天的累贅。
“她是這樣一種靈魂,是沒有信號的。你只能用眼光注視她,她是洗衣工、擔水婦、花邊女工,她就像畫一樣,你從她身邊走過,卻看不到她。”
貝阿蒂斯的扮演者伊莎貝爾于佩爾的表演十分出色,她把這個性格內向、感情豐富的姑娘塑造得維妙維肖。影片中的許多細節都展現了人物多彩的內心世界。如貝阿蒂斯吃蘋果時發出“咔咔之聲,使弗朗索瓦無法讀書。其實他們在初次見面時就是這樣的。弗朗索瓦買了一張報紙看,貝阿蒂斯卻在吃冰激凌。兩人關系好時,弗朗索瓦是那么精心地護著她,唯恐她掉下山崖,而貝阿蒂斯卻是那么自信、歡樂。關系淡化后,過馬路時兩人隔路相望,宛如陌生人,貝阿蒂斯此時又是那么惶恐、失望。兩人關系瀕于破裂時,她那么小心翼翼地光著身子站在愛人身邊,試圖挽回他的心。這些無聲的表情動作,把人物內心的波動準確地傳達給了觀眾。
影片中最感人的地一場戲無疑是精神病院相見了。弗朗索瓦來到貝阿蒂斯的醫院探望她,他望著貝阿蒂斯疲憊的身軀、蒼白的面龐,詢問她的身體情況。當他問貝阿蒂斯在他們分手后是否又認識了新的男朋友時,貝阿蒂斯回答說有,而且還一起到過希臘某地旅游。貝阿蒂斯曾大病一場,此時的她面對昔日情人已恍如隔世。她以前從未向他提出過什么,現在也決不會請求什么。她的悲涼的心已近于麻木,她終于編起謊言,是為了安慰別人,還是為了安慰自己?
兩個人再次平靜地分手了,貝阿蒂斯微笑著注視弗朗索瓦遠去,臉上的笑容漸漸消失,凄涼涌上心頭。她來到室內輕輕坐下,我們看到了那幅激起貝阿蒂斯向往的希臘風光畫,那是一張旅游招貼畫,海灘、陽光是那么明媚。貝阿蒂斯打著毛衣,默默地把頭轉過來,用麻木的目光注視著我們。此刻,伊莎貝爾·于佩爾的表演簡直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上一篇:《花園中的魔鬼》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芳妮和亞歷山大》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