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欽哥都邁(The Khin Kou Taw Hmain,1875—1964),緬甸杰出的愛國詩人,著名的社會活動家,英勇的和平戰士。
德欽哥都邁原名吳龍,1875年3月19日生于緬甸卑縣,從小在寺廟中讀書。吳龍出生的時候,由于英國的殖民侵略,緬甸面臨亡國的危險。1885年11月28日,緬甸國王錫袍和王后素浦雅叻被英軍劫持,押上京城曼德勒的碼頭,解往印度。當時吳龍年滿10歲,他目睹國王被擄、祖國淪亡、同胞遭難的情景,無限悲傷,淚如泉涌,情不自禁地跑進佛殿,跪在佛祖金像前大聲祈禱:“弟子投生于此亂世之中,愿佛祖保佑弟子來世勿再淪為被奴役的民族之列”。熾熱的愛國熱情使這位少年再也不能安心于曼德勒寺廟里的學習了,他決心云游各地,努力求知。
吳龍19歲那年,父親吳山東去世。為了贍養母親,他被迫輟學。最初在仰光吉祥印刷廠當排字工人,后作校對員。當時緬甸社會盛行演戲,具有文化修養和文學天賦的吳龍,由此開始創作生涯。他寫的劇本被當時的名演員搬上舞臺,受到觀眾的歡迎和贊揚。在印刷廠工作期間,吳龍寫作的劇本多達80余部,但內容大多來源于《佛本生經》中的故事,缺乏現實意義。印刷廠關閉后,吳龍先后在《仰光時報》、毛淡棉的《緬甸時報》工作。這時期,吳龍開始用貌達瑪迪的筆名,寫些季節詩之類傳統內容的詩文,并無特色。
1885年英國鯨吞緬甸以后,緬甸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的斗爭從未間斷。1908年,一部分有民族意識的知識分子組織了“緬甸佛教青年會”。1911年,一群大學青年創辦了實際上作為“緬甸佛教青年會”喉舌的《太陽報》,開始宣傳獨立、自由和民族問題。吳龍擔任該報編輯工作,這成為他生活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吳龍剛到《太陽報》社工作時,寫了一部闡述緬甸手工藝術的《手工藝注》。在報社的工作實踐使他有更多機會接觸社會上的新生事物和新的思想,激發了他幼時潛在的愛國主義思想。
由于英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西方“文明”也隨之涌入。一些緬甸上層分子,特別是受外國文化教養的知識分子,盲目追求所謂西方文明,丟掉了民族的優良傳統,甚至連自己名字前的“吳”、“哥”、“貌”等傳統稱呼也不要了,而代之以“密斯脫”,并以此為榮。
為了諷刺這些數典忘祖的人,喚起人們的民族自尊心,吳龍決定放棄貌龍、貌達瑪迪等筆名,采用“密斯脫貌邁”的名字,于1914年發表了《洋大人注》。該書嘲諷假洋鬼子,描述緬甸的光輝歷史和燦爛文化,以激勵民族精神。《洋大人注》的發表震動了“密斯脫”階層。吳龍十分滿意,繼續沿用這個筆名,并于1914年發表了諷刺和揭露英國官僚統治,激發人民愛國熱忱的《孔雀注》。
1915年,吳龍的妻子杜欣不幸去世,遺下五個子女。最小的女兒11個月,最大的也只有11歲。吳龍忍受中年喪妻之悲痛,謝絕了勸他續弦的好意。他一面挑起撫養子女,料理家務的重擔,一面仍孜孜不倦地從事創作活動。
1920年9月,“緬甸各團體總會”①成立。它的前身是“緬甸佛教青年會”。其綱領要求英國在緬甸實行類似印度的政制改革,讓緬甸人參加政府工作;抵制外國商品大量輸入;建立緬甸民族工業。在它的推動和影響下,緬甸民族運動進一步高漲。同年,仰光大學學生舉行罷課,反對不合理的大學法,斗爭波及到全國各地的中等學校。師生們反對殖民教育制度,要求教學緬甸語文、緬甸歷史等民族文化。全國各地紛紛開展創辦國民學校的運動,仰光出現了巴罕國民學院。吳龍熱情支持青年的愛國行動,毅然辭去《太陽報》編輯工作,出任巴罕國民學院緬文及歷史教授。他在教學中,注意向學生灌輸愛國主義思想,編寫了《新琉璃宮史》、《詩論》等教科書。當時國民學院經費拮據,吳龍不顧貧困的生活條件,滿腔熱情地堅持教學工作。
吳龍對英帝國主義的認識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起初,他對英國抱有幻想,希望它能恩賜獨立。當革命運動轉入低潮時,他感到惶恐,想專心致力于文學創作,以此喚醒人民,拯救民族和國家。有時甚至想隱居深山,苦心煉丹,但愿有朝一日能為苦難的同胞創造無窮的財富,以擺脫貧困。
1923年,英國殖民當局強制實行所謂“雙頭政制”①, 引起了“緬甸各團體總會”的分裂。國民學院被迫關閉。吳龍離開學院后去達貢雜志社任編輯。此時,英國威爾斯王子要來緬甸巡視,殖民政府內務部長要求吳龍賦詩頌揚,答應賞金一千元,授予勛爵銜和大學職位。高官厚祿收買不了他愛國的赤子之心。吳龍斷然表示:“我情愿得不到你們的一千元賞金而挨餓,舌頭長草,也不能寫詩歌頌維多利亞的孫子,喬治皇帝的兒子”。
這一時期,吳龍先后發表的長篇著作有:長篇小說《囑咐》(1916,1919和1921)年先后出版三卷),描寫敏東王時代曼德勒一帶人民的習俗和文化,頌揚他們的反帝愛國斗爭。《猴子注》(1922),譴責英國殖民者破壞緬甸民族獨立運動;《狗注》(1924),嘲諷卑鄙無恥、出賣民族利益的政客,號召年輕的一代繼承老一輩的革命遺愿;《罷課注》(1924),頌揚學生的罷課斗爭。上述作品反映了詩人關懷祖國和民族命運的愛國主義思想。
1930年,沙耶瓦底的農民在塞耶山領導下舉行反英起義。廣大農民不怕犧牲的斗爭精神,以及帝國主義對農民起義的血腥鎮壓,教育了吳龍,使他確信獨立不能乞求,只有通過斗爭才能獲得。1930年吳龍寫了《咖嚨注》,熱情歌頌塞耶山領導的農民起義。
1930年,一個新的政治組織“我緬人協會”(即德欽黨)成立,吳龍被它爭取緬甸完全獨立的主張所吸引,認為該協會是黑暗中的光明,是緬甸民族希望的寄托。他毅然站在“我緬人協會”一邊。1934年,“我緬人協會”在仁安羌召開第五次代表大會,吳龍公開宣布參加該組織,并被推選為名譽主席。這時,他放棄了密斯脫貌邁的筆名,像所有德欽黨人一樣,在自己名字前冠以“德欽”,易名為德欽哥都邁。從此,他的原名逐漸被人們遺忘,而德欽哥都邁這個名字蜚聲于全緬甸。同年,詩人發表《德欽注》,強調緬甸人歷來就是這塊土地的主人,闡明德欽黨的綱領,介紹召喚人民進行反抗斗爭的《我緬人之歌》。這首歌在緬甸獲得獨立后成為緬甸聯邦國歌。
德欽哥都邁參加“我緬人協會”后,便同德欽黨人一起,積極投身于爭取民族獨立的救國斗爭。他不懼威脅、乃至身遭毒打,經常到各地宣講德欽黨人的主張。1938年,當反動勢力煽起緬甸人與印度僑民沖突時,一些人受狹隘民族情緒的驅使狂熱起來。德欽哥都邁指出,這是帝國主義的挑唆,奴隸之間不該同室操戈,互相殘殺。同年爆發了席卷全緬甸的反英民族獨立運動,當油田罷工工人徒步進軍仰光請愿時,德欽哥都邁冒著被捕危險,挺身而出,前往那直磷迎接罷工工人隊伍。1940年1月13日,德欽哥都邁在全國農民協會第二次年會上,公開號召人們“推翻英帝國主義統治,建立社會主義”。
1942年4月,日本侵占緬甸。在日本占領時期,德欽哥都邁目睹日本法西斯欺凌、奴役、剝削緬甸人民的悲慘情景,公開指出日本人恩賜的獨立是穿著牛鼻繩的獨立,他當著幻想聯合日本反對英國而取得獨立的昂山將軍說:“你們不能把你們請來的菩薩趕走嗎?”他積極從事地下抗日活動。為了躲避日本占領當局的搜捕,他不得不顛沛流離,輾轉各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德欽哥都邁年事已高,創作漸少。只是偶爾即興賦詩作文。1947年7月,緬甸獨立前夕,民族領袖昂山將軍等七人被英國殖民者指使的反動政客殺害時,他曾賦《烈士陵園》長詩一首,以表哀思:
舉國上下,
萬眾一心齊向前。
嘩啦啦,
誰思量,
大旗折,
可憐七位烈士遭暗算。
面對陵園,
為師向烈士禮參。
恨悠悠,
臨勝利,
受熬煎,
作惡歹徒得勢逞兇頑。
嗚呼昂山,
勝利之花早凋謝。
凄慘慘,
事未竟,
入黃泉,
寶閣尖頂未登留遺憾!
1947年10月,緬、英兩國簽訂“吳努—艾德禮協定”,英國正式承認緬甸獨立,但協定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仍然給了英國許多特權,如保留殖民時期的行政和法律制度、賠償英國企業的損失、自由使用緬甸海陸空軍基地的權利等。
1948年1月4日,緬甸聯邦成立。緬甸人民終于贏得多年來為之奮斗的獨立,緬甸人民渴望有一個和平環境,建設國家,擺脫貧困落后愚昧的狀態。德欽哥都邁也打算數珠念佛,養身修道。這時,以德欽丹東為首的緬甸共產黨在各地舉行群眾集會,批評英緬協定,揭露反法西斯自由同盟領導人對英妥協政策,要求完全徹底的獨立。緬甸聯邦政府以緬共要進行武裝叛亂、危害國家安寧為由,宣布它為“非法”,并于1948年3月28日凌晨,對緬共領導人及其黨員進行大逮捕。國內戰爭于是爆發。交戰雙方都是昔日“我緬人協會”的成員,很多是德欽哥都邁的學生。
面對民族危機、人民的痛苦,德欽哥都邁憂心如焚,四處奔走,呼吁重建團結,恢復和平。他深信:獨立國家的國內戰爭只能對帝國主義有利。德欽哥都邁動員各界人士組成國家安寧委員會,呼吁對立的雙方進行協商,停止戰爭。他還親自謁見總理和總統呼吁和平,并走訪仰光各大寺廟,動員僧侶為國內和平貢獻力量。當1949年中國國民黨殘匪流竄緬甸,威脅緬甸安全時,德欽哥都邁更是大聲疾呼停止內戰,重建民族團結,抵御外來威脅。這一正確主張后來成為深入人心的“互不吃虧,既往不咎”的解決國內戰爭的著名原則。
德欽哥都邁是保衛世界和平的英勇戰士,他認為戰爭既然是人制造的,人們也可以制止戰爭。只要相信和依靠群眾的力量,便能贏得和平。 他經常對人們說,愿有生之年能見到和平。他不顧年近八旬,不辭辛勞,作為緬甸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先后到中國、匈牙利、錫蘭(今斯里蘭卡)等國參加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世界和平大會等活動,受到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和頌揚。1955年,德欽哥都邁獲得斯大林國際和平獎金。
德欽哥都邁對中國人民懷有深情厚誼,積極支持緬、中友好協會工作,曾兩次訪問我國。1952年,他參加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會后訪問我國,發表《訪華長詩》,熱情贊揚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主席領導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德欽哥都邁曾任緬甸作家協會名譽主席。1950年,緬甸政府為了表彰德欽哥都邁在文學方面的成就,決定授予他“文學藝術卓越者”榮譽稱號。
1964年7月23日,德欽哥都邁病逝于仰光。緬甸幾十萬群眾自動組織起來,參加吊唁活動以寄托哀思。各國著名人士和保衛和平組織也紛紛發來唁電,贊揚他生前為世界和平事業所作的重大貢獻。
上一篇:德欽丹東
下一篇:德雷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