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義者》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菲律賓作家黎薩爾(1861—1896)的長篇小說,是另一長篇《不許犯我》的續集。作品描繪殖民統治下菲律賓人民的深重災難,控訴西班牙殖民者的野蠻罪行,以藝術形象探索祖國獨立解放的道路,洋溢著真摯的民族主義感情。伊瓦臘逃亡國外13年,化名席蒙,從美洲發財歸來,以珠寶商和總督顧問身份,活動于各地,進行摧毀殖民制度的努力。他奉勸醫科大學生巴西里奧拋棄西班牙化的要求和與世無爭的糊涂思想,投身民族獨立斗爭。巴西里奧不以為然,他和朋友們正為爭取設立西班牙語學院而努力,希望通過教育改造社會。因反政府傳單事件,他涉嫌入獄,3個月后,經席蒙營救出獄。在現實面前,巴西里奧悔不當初,決心參加席蒙的反抗斗爭。席蒙在炮兵中策劃起義失敗后,再次策劃武裝暴動。他幫人修造一處豪華宅邸,事先埋上炸藥,促主人舉行婚宴,邀請總督等名流顯貴參加,又送去引爆的精致石榴燈。巴西里奧無意中向朋友伊薩加尼泄露了秘密,伊薩加尼為保護舊情人生命,在千鈞一發之際沖進餐廳,將石榴燈投入河中。暴動失敗,在殖民者的追捕中,席蒙服毒自殺。
席蒙是為爭取祖國的獨立自由而獻身的愛國者形象。他清算并否定了過去的改良主義思想,認識到在殘酷的殖民統治下,沒有天主,沒有希望,沒有人性,“強權就是公理”,決計用“烈火和鋼刀”對付社會毒瘤,采取“煽動和鼓勵貪婪”、“慫恿罪惡”、“制造災難”的辦法,竭力鼓動總督及其幫兇修士會為非作歹,從內部加速殖民統治的潰爛,以迫使人民鋌而走險。他認為“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相信財富的力量和恐怖冒險手段。他是個“英雄救世論”者,以為“我一發信號,革命就爆發”,只要把敵人“炸成一堆垃圾”,就可以“把這個國家打掃干凈,消滅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他寄希望于孤注一擲,一旦失敗,便絕望自殺。巴西里奧是信奉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的知識分子典型,主張改善殖民統治,對人民實行啟蒙教育,以改變愚昧落后的現狀。因而他潛心鉆研醫學,把解除人民肉體痛苦作為救國救民的實際行動。但現實打破了他的幻想,促他猛省而贊同席蒙的斗爭。在這兩個人物身上,體現了作家對祖國前途和命運的艱苦探索。
作品以抒情筆調,描繪菲律賓群島的優美風光,以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反襯對社會黑暗、丑惡的厭惡和憎恨,巧妙地抒發作家的愛國主義情感;作品筆鋒犀利,感情色彩鮮明,頻繁使用反語諷刺手法,對殖民統治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諸方面進行無情的揭露和批判,暴露了專橫跋扈的總督、荒淫無恥的神甫、貪贓枉法的官員、仗勢欺人的國民警衛隊等殖民統治者的丑惡嘴臉;作品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并以性格對照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席蒙的冷漠、堅定與巴西里奧的真誠、脆弱形成鮮明的對照,巴西里奧的執著、求實的精神也和他的同學們熱烈、輕浮的態度相反相成。作品有改良主義說教,反映了作家世界觀的矛盾。
上一篇:《赫索格》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追憶流水年華》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