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母親??!在你兒子的眼中
如果閃耀著天才的光輝,
在他稚嫩的腦門上,
如果顯露著先人的驕傲和高貴。
如果他離開了他的同齡人,
跑去聽那老人演唱的頌歌,
如果他低下了頭,傾聽著
人們講述先人的事跡。
波蘭母親啊,你的兒子是多么不幸!
在悲哀的圣母像前,你跪下吧!
當你看見那把敵人的寶劍把她的心刺得鮮血 淋漓的時候,
你是否也感到它刺穿了你的心?
雖然全世界都盛開著和平之花,
雖然所有的國家、民族和派別都要團結一致,
可是你的兒子參加了戰斗,這斗爭對他來說,
只有殉難,只有犧牲,卻不能獲得光榮。
還是讓他早些留在寂寞的洞中,
在那里徘徊思考……躺在燈心草上,
呼吸著潮濕的臭氣,
和毒蛇睡在一起。
讓他學會把他的憤怒埋在地下,
把他美好的思想藏在深淵,
悄悄地說著惡話,就像散發著臭氣,
裝出謙遜的姿態,就像凍僵的蛇蟻。
我們的救主,當他還是拿撒勒的孩子的時候,
他就守護著那拯救了世界的十字架。
波蘭母親啊!如果我是你的孩子,
我就去玩他的未來的玩具。
還是早些把他的手臂套上鐵鏈,
讓他柔弱的身子拉著小車,
這樣,他見到劊子手的屠刀就不害怕
見到絞索面不改色。
因為他不像古代的騎士,
把勝利的十字架插在耶路撒冷,
他是新世界的士兵,
為自由而耕作……把鮮血撒在土地上。
總有一天,無名的奸細會告發他,
叛逆的法庭會懲罰他,
兇惡的敵人會判決他,
陰暗的地牢就是他的戰場。
那枯木建構的絞架,
就是這失敗者的死的紀念碑,
為了稱頌他的光榮,
只有同胞夜晚的長談,
只有女人短促的哭泣。
(張振輝譯)
注釋:
耶穌誕生的地方,在今巴勒斯坦。
【賞析】
1830年7月,密茨凱維奇在羅馬寫出了《給波蘭母親》。這首詩同《青春頌》一樣,也是一首優秀的政治抒情詩。但它又與《青春頌》很不一樣: 在《青春頌》里,詩人號召年輕人團結一致、奮發向上、勇往直前,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十年后的《給波蘭母親》里,詩人卻更多地抒發了自己對災難深重的祖國的憂慮,對民族復興的前景的悲觀,以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決心。
詩人首先以八個“如果”,為我們刻畫了一位“兒子”的形象。他的眼睛里“閃耀著天才的光輝”,他的腦門上“顯露著先人的驕傲和高貴”;在同齡人消遣娛樂的時候,他寧愿去聆聽“那老人演唱的頌歌”,傾聽“人們講述先人的事跡”。他為“母親”的光輝歷史和悠久傳統而驕傲自豪,也為“母親”被“敵人的寶劍”刺得鮮血淋漓而深感悲痛。作為“母親”的波蘭,曾經是僅次于俄國的歐洲大國,卻終被俄國、奧地利、普魯士三國瓜分而滅亡。作為“兒子”的詩人,雖然正值英姿勃發的青春年華,卻對“母親”的悲慘命運感同身受,覺得自己是“多么不幸”。當詩人聲聲地呼喚著“波蘭母親啊”的時候,一片赤子之誠穿透了語詞的帷帳,直達我們心靈的宮闕。
在詩人看來,侵略者的壓迫無時不在,侵略者的桎梏無所不在,他們維持著表面的“和平”與“團結”,卻讓“波蘭母親”傷痕累累。在這里,詩人用凝練的詩句影射了當時的社會現實。1830年的法國七月革命并沒有掀起歐洲革命的浪潮,也沒有動搖俄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的統治根基,波蘭人民只能依靠自身薄弱的力量反抗,許多愛國人士被逮捕,被監禁,被流放,被屠殺。面對強大的敵人,詩人已經預見到了革命道路的艱辛,甚至對革命勝利不抱有希望,因而覺得“只有殉難,只有犧牲,卻不能獲得光榮”。
但是,“兒子”并沒有因為失敗的結局而停滯,也沒有因為死亡的殘酷而退縮。詩人隨后描寫了“兒子”與侵略者周旋、在他們面前偽裝以及隨時準備“把鮮血撒在土地上”的反抗精神。值得注意的是,詩人還巧妙地運用了耶穌的故事。道成肉身的耶穌,到處醫病和驅魔,宣揚上帝的意志,后被猶大出賣,由猶太教上層階級判決死刑?!熬戎鳌币d在塵世歷經了艱難險阻,最終以圣潔無罪之身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滌蕩了世人的罪惡,拯救了墮落的靈魂。為了“波蘭母親”,為了“自由”,詩人也愿意像耶穌那樣,即使道路艱辛也要前進,即使“無名的奸細”、“叛逆的法庭”和“兇惡的敵人”在前方也不畏懼,即使流血犧牲也要奮斗到底。
詩歌的結尾顯得格外沉重,“枯木建構的絞架”,“失敗者的死的紀念碑”,以及“同胞夜晚的長談”和“女人短促的哭泣”,一系列蕭瑟而悲傷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壯士已矣的畫面。我們看到,詩人一方面渴望為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復興而戰斗,另一方面又覺得這種戰斗不能帶來預期的勝利,只有無謂的犧牲;與此同時,盡管悲觀和絕望埋藏在他的心里,他也愿意全力拼搏,為國獻身。這種對祖國母親的深摯之愛,使詩歌語言異常飽滿,震撼著我們的心靈。
魯迅先生在《摩羅詩力說》中這樣評價密茨凱維奇的詩歌:“清澈弘厲,萬感悉至,直至波闌一角之天,悉滿歌聲,雖至今日,而影響于波闌人之心者,力猶無限。”如果歷史上的波蘭沒有備受摧殘,密茨凱維奇能有這樣巨大的激情創作出這么悲壯的詩篇嗎?顯然,正是民族的深重苦難,激發了詩人無限的創造力,讓他書寫出如此震撼心靈、撕人肺腑的詩篇。
(蔡海燕)
上一篇:《給旁遮普農民 [巴基斯坦]伊克巴爾》讀后感
下一篇:《給濟娜 [俄國]涅克拉索夫》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