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文圖斯·費邊·馬克西穆斯(Quintus Fabius Maximus,?—公元前203),古羅馬的政治家、軍事家,在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18—201)中采用拖延戰略與漢尼拔周旋,解救處于危急中的羅馬,以此著稱史冊。
費邊出身于貴族名門。據古希臘傳記作家普魯塔克說,費邊從小個性溫順,人稱“奧維庫盧斯”,意即“馴良如羔羊的人”。由于他為人謙和,不好娛樂,行動遲緩,許多人誤認他天性懦弱、愚鈍。共和制的羅馬為演說術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費邊擅長演說。他的演說,語言準確,思想深刻,不夸張,不空談,與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的底斯的風格頗相近似。在他的演說辭中,以他對先于自己亡故的兒子的挽辭最為著名。
費邊很早就開始從事政治活動,政治觀點屬貴族派。他于公元前233年第一次任執政官,任職期間同居住在高盧南部的利古爾人作戰,把他們趕進阿爾卑斯山里,使與其相鄰的意大利北部地區免遭他們的侵擾,凱旋①班師。公元前230年他任監察官,兩年后再度當選為執政官。公元前226年,羅馬遣使西班牙,與迦太基在西班牙的最高軍事指揮官哈斯德路巴爾商訂雙方在西班牙劃分勢力范圍的和約時,費邊可能是使團成員之一。當時羅馬人對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擴張活動感到不安,但他們同北方高盧人的戰爭處于一觸即發之勢,因而無力顧及那里的利益。和約規定,迦太基人不得越過希伯魯斯河擴張勢力,羅馬人的武裝力量也不得越過該河,深入到迦太基的勢力范圍。迦太基人樂于滿足羅馬人的這一要求,因為這等于羅馬方面公開承認他們在西班牙的既得地盤。
公元前221年,哈斯德路巴爾死,年僅25歲的漢尼拔繼任迦太基在西班牙的最高軍事指揮官。
位于希伯魯斯河南岸的薩貢杜姆被漢尼拔攻陷后,費邊曾于公元前218年春率領羅馬使團前往迦太基問罪。當迦太基元老院拒絕接受羅馬的責問時,據李維說,這時費邊站了起來,撩起長袍前襟,做了個褶,指指里面,說他給他們帶來了戰爭和和平,要什么由他們自己挑選。迦太基人沒有屈服于威脅,以蔑視的態度回答羅馬人的挑戰,說讓羅馬人自己挑。這時費邊放下長袍,回答說:“戰爭”。費邊率領羅馬使團立即離開迦太基,從此正式開始了第二次布匿戰爭。費邊此后的活動同這場戰爭一直有緊密的聯系。
羅馬人對戰爭有自己的打算,但他們在對戰爭進行部署時,沒有把漢尼拔這一重要因素考慮進去,他們當時對漢尼拔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了解。羅馬人的戰略是在意大利本土之外開辟戰場,決定同時組織兩支遠征軍,一支遠征西班牙,打擊迦太基人的后方基地;另一支遠征北非,打擊迦太基本土。他們沒有想到漢尼拔可能會采用穿過高盧,翻越崎嶇險峻的阿爾卑斯山,挺進意大利這條進軍路線,因而未對意大利本土作應有的戰爭準備。遠征軍的組織工作也進展緩慢。當漢尼拔突然出現在意大利,并屢獲大勝的時候,鑒于軍隊潰散,通向羅馬的道路被打開,敵人可能很快就會出現在羅馬城下,元老院于公元前217年推舉費邊為獨裁者——“狄克推多”①,全權指揮戰爭。
漢尼拔并沒有直接向羅馬進軍,因為他知道,試圖以他現有的兵力攻克設防的羅馬或是用圍攻辦法迫使羅馬投降是不可能的,他決定采用蹂躪意大利,分化、瓦解意大利城市與羅馬的聯盟,不斷打擊羅馬有生力量的辦法來消滅羅馬的抵抗能力。因此他在取得特拉西美諾湖大捷之后,率領部隊避開羅馬,向東推進,抵達亞得里亞海沿岸。在部隊得到一定的休整和給養補充之后,順著亞平寧山脈南下,向阿普利亞進發,把沿途鄉鎮洗劫一空。費邊就職之后,率領4個軍團向阿普利亞進發,在阿爾皮趕上漢尼拔。他不與漢尼拔決戰,而是盡可能與漢尼拔周旋,拖住漢尼拔的軍隊,同時伺機打擊敵人,這就是他采用的使他名聞史冊的拖延戰略。
費邊當時采用這一戰略不是沒有道理的。漢尼拔的軍隊戰斗力強,特別是他的騎兵更優于羅馬,但是他是孤軍深入,缺少后援;羅馬軍隊雖然幾度失利,兵員損失也大,但它是在意大利本土作戰,人員和給養補充都比較容易,時間、地理對它有利。在這種情況下,羅馬只要注意保存實力,援助同盟城市,幫助他們自衛,使它們不倒向漢尼拔一邊,就可使漢尼拔的軍隊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只要再能抓住有利時機,消耗敵人的力量,迫使漢尼拔陷入欲戰不能、欲勝不成的境地,侵入意大利的迦太基人的軍隊就會最后象燃燼的篝火一樣自行熄滅。
基于這種戰略思想,費邊率領羅馬軍隊尾隨在漢尼拔后面,敵人駐扎他駐扎,敵人拔營他拔營,宿營時把營寨扎在山上,使敵人的精銳騎兵不易達到,行軍時繞著山路走,小心謹慎地與漢尼拔保持一定的距離,牽制住敵人,使漢尼拔不敢貿然分散兵力圍攻城市。漢尼拔理解費邊的意圖,知道這一戰略可能給他帶來的風險,因而想方設法,企圖挑動費邊決戰,但都沒有成功。
費邊的拖延戰略在軍事上是比較穩定的,但在政治上卻包含著巨大的風險。羅馬的戰爭威力不僅在羅馬本身,而是在很大程度上靠意大利的同盟城市在人力、物力上對它的支援。漢尼拔率領軍隊在意大利境內馳騁,可能動搖意大利同盟城市對羅馬的忠誠,從而造成災難性的后果。同時,漢尼拔蹂躪的主要是意大利廣大農業地區,戰爭的拖延引起了農民的不滿。這種不滿情緒一天天增長起來,人們譏諷地稱費邊為“孔克塔托爾”,意為“遲疑不決的人”。這一綽號和費邊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此成了他的專有名號。
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造成的破壞越來越大,費邊推行拖延戰略受到的阻力也越來越大,他本人遭到的責難也越來越激烈。他在卡西努姆城的失利更增加了人們對他的不滿。事情是這樣的:漢尼拔在由卡姆帕尼亞回軍阿普利亞的途中,為了補充給養,決定向卡西努姆進發。該城四面環山,瓦爾圖爾努斯河中流過后,在山谷里形成一片片難以通行的沼澤地,然后注入第勒尼安海。費邊對那里的地形很熟悉,決定在那里堵截敵人,派兵把守了各個隘口。漢尼拔貿然進軍,被費邊圍住,但漢尼拔在危急之時施了一個詭計。他派兵把2,000多頭牛的角上綁上樹枝,入夜后點燃。被火燒灼的牛群沿著山坡奔逃,火光閃耀。把守山隘的羅馬士兵以為敵人企圖強行突圍,便放棄隘口,沖了過去。漢尼拔乘機占領隘口,讓大部隊安全撤離,從而化險為夷。費邊當時雖然也看到火光,但由于一貫小心謹慎,沒有進行夜間追擊,結果使一場眼看已經到手的勝利失掉了。
反對派攻擊費邊無能,元老院借口舉行宗教儀式,把費邊召到羅馬,軍隊交由他的“騎兵長官”①米努基烏斯指揮。米努基烏斯是激烈反對費邊的拖延戰略的人之一,他利用費邊不在軍營的機會出擊,給漢尼拔造成意外的損失。反對費邊的人更加得勢,公民大會特別決定讓米努基烏斯與費邊共同指揮軍隊。
費邊回到軍隊后,米努基烏斯要求二人輪流指揮軍隊,費邊沒有同意。他知道那樣可能把整個羅馬軍隊葬送掉,乃決定把軍隊分為兩半,由兩位司令官分別指揮。漢尼拔利用米努基烏斯好勝的弱點,布置埋伏,重創米努基烏斯指揮的軍隊。費邊及時趕來救援,才免于全軍覆沒。普魯塔克特別稱贊費邊的這一慨舉,說他心地仁慈,為人豁達,并說米努基烏斯從此對費邊心悅誠服。
公元前217年末,費邊6個月任期屆滿,交出獨裁權,統率軍隊的權力交給原有的執政官。戰爭的浩劫使意大利同盟城市的不滿情緒越來越激烈,消滅漢尼拔、結束戰爭的呼聲越來越高。公元前216年春南意大利的康奈失守,使羅馬失去了重要糧倉。這時無論是社會輿論,還是在元老院里,與漢尼拔決戰的呼聲都占了上風。是年8月2日雙方在康奈附近進行了決戰,結果羅馬軍隊又大敗。
此后,漢尼拔仍然沒有向羅馬進軍,因為他知道羅馬的力量還沒有從根本上被摧毀。他分兵南下,南意大利不少城市背離羅馬。意大利僅次于羅馬的第二大城卡普亞投降了漢尼拔,這對羅馬來說是一個非常沉重的打擊。面對這種形勢,人們重又把希望寄托到費邊身上。公元前215年,費邊再度當選為執政官。與費邊一起執政的是馬爾凱盧斯。他們兩人戰略思想不一致,個人性格也截然相反。前者鎮靜、持重、謹慎,后者勇敢、高傲、激進。但在羅馬人看來,前者好似盾,后者好似矛,兩人共同指揮軍隊,正可相得益彰。費邊執政后,繼續實行他們的拖延戰略。兩位執政官指揮軍隊在卡姆帕尼亞作戰,主要攻擊一些向漢尼拔倒戈的城市,避免直接和漢尼拔發生大的沖突。次年,費邊連任執政官。這時羅馬人在西班牙、西西里等地積極向迦太基人進攻,以切斷漢尼拔的后援,配合意大利的軍事行動。漢尼拔在意大利的處境日益困難,羅馬的軍事力量卻日益增長。
費邊最后一次任職是在公元前209年。該年他第四次被選為執政官。希臘人的城市塔拉斯(羅馬人叫塔林敦)是漢尼拔在意大利半島南端的最后一個重要立足點,攻克塔林敦是費邊一生中進行的最后一次大的戰役。在這次戰役前,費邊派出一支軍隊進攻塔林敦以東的布林狄西烏姆,然后乘漢尼拔趕去增援之際,從海陸兩路一舉將塔林敦團團圍住,經過數天激戰,拿下該城。據說事后漢尼拔對費邊的韜略慨嘆不已,并說他已經相信,要占領資源、人力如此豐厚的意大利是不可能的。費邊因這一勝利而獲得了凱旋。
費邊沒有等到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便于公元前203年亡故了,享年80歲以上。
費邊久居政界,一生戎馬倥傯,同那些在羅馬對外擴張過程中攻城掠地的其他軍事將領相比,雖然他的戰功不算顯赫,但是他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發揮的作用,他在羅馬危急之際采用的拖延戰略所發揮的效用以及本人的智慧、經驗和他面對強敵表現出的堅韌精神,使人們對他難以忘懷,從而成為羅馬歷史上的名人之一。他的同時代人、羅馬詩人恩尼烏斯在自己的史詩《編年紀》中曾經這樣贊美過他:
他用拖延戰略拯救了我們的國家,
他把國家安危置于個人名譽之上,
他享有的榮譽將會與日月同輝。
羅馬共和時期的著名政治家西塞羅也很敬佩他,稱贊他以自己的堅韌精神制服了年輕、高傲的漢尼拔。
上一篇:費爾巴哈
下一篇:赫爾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