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的塞爾日》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59 黑白片 93分鐘
法國阿里阿納影片公司攝制
編導:克洛德·夏布羅爾 攝影:亨利·德卡 主要演員:錢拉·布林(飾塞爾日) 讓—克洛德·布里阿萊(飾瓦揚) 米歇爾·梅里茲(飾伊風納) 蓓爾納臺特·拉芬(飾瑪麗)
【劇情簡介】
50年代初中期。法國偏僻省份的一個村鎮。
一輛長途汽車正沿著山路在前進。青年弗朗索阿·瓦揚坐在車內,隨意地閱讀報刊。讀畢,他收起報刊,放入上衣口袋內,隔著玻璃眺望田野景色。已是秋天,農村一片蕭瑟景象,給人以冷落之感。
長途客車駛進村中的中心廣場,這里也是冷冷清清,只有一個老年婦女對進入廣場的汽車露出笑容,向瓦揚招手,表示歡迎。瓦揚輕快地下車,親吻老人,然后向一些熟人點頭致意。這里原是他的家鄉,成年后他才去了巴黎,最近他患重病,病愈后,便想回鄉休養一段時間。由于家中已無親屬,他便請一個熟人領他到村里的旅館兼飯廳下榻。
瓦揚偶然遇到他往日的好友塞爾日,這位當年瀟灑、健美,曾擁有“漂亮的塞爾日”外號的青年如今竟變得蒼老不堪,且行為粗魯。瓦揚和塞爾日淡淡擁抱后便分手。當他問及塞爾日變化的原因時,熟人只是告訴他,塞爾日已同伊風納結了婚,但關系并不融洽,至于其他,熟人也說不清,只是說村中的熟人已見慣像塞爾日那樣的青年人了。
瓦揚靠近旅館的窗戶看到塞爾日正來到這家旅館的酒柜,同一個老人、瑪麗的養父在獨飲。瓦揚發現塞爾日狂飲到酩酊大醉才離去,而他的酒友則是由瑪麗用小車拉回家的。瓦揚暗暗自語:他要幫助塞爾日擺脫現狀并要塞爾日自己講述變化的原因。
清晨,他根據旅館女主人的指點,來到一座破舊的房屋中尋找塞爾日,但塞爾日還在睡覺,只有懷孕的伊風納冷淡地接待了他。伊風納告訴瓦揚:塞爾日常常是爛醉如泥,也經常睡在車庫不歸。瓦揚沒有想到,塞爾日醒后,竟不吃早餐,空肚要了一瓶酒就出車去了,他對瓦揚的來訪很冷淡,只是請他喝伊風納原為自己準備的咖啡。
瓦揚急忙趕出門去喊準備出車的塞爾日,但塞爾日根本不理他,并且開著快車離去,幾乎撞倒正在路旁與瑪麗講話的瓦揚。瓦揚注意到了瑪麗與塞爾日的關系。
瑪麗要瓦揚隨她回家,因為她家中沒有人,僅有養父,而養父也從不吐露她的真實身世。究竟是怎么回事?她一直茫然。但瓦揚發現,她很熱情,兩年前,就開始同其他男人交往了。
瓦揚懷疑瑪麗的這位養父同瑪麗本人的關系。一天他去看瑪麗,發現他正從瑪麗的房中出來。他便追了上去,在墓地揍了他一頓;這驚動了村里的居民。但瓦揚卻認為,他本人是在維護道德法規。
一日,村里舉行舞會,塞爾日也參加了。瓦揚原不想下樓去助興,但看到村中居民都在參加這難得的文娛活動,便來到人群中。他發現塞爾日竟不顧懷孕的伊風納,而同瑪麗跳舞、飲酒。他便指責塞爾日。但伊風納卻不愉快地獨自離去。塞爾日便將瓦揚拉到房外,痛打了他一頓,似在教訓他。
農村神父來旅館探望他認識的瓦揚。他真誠地勸說瓦揚及早離開小村回城。他誤認為瓦揚和塞爾日是為爭奪一個女人而彼此不和。但瓦揚告訴神父,他不愿離去,他要留下,“具體做點什么”來幫助塞爾日。神父告訴他,村里的年輕人大多如此,“不知該干什么。”瓦揚似乎領悟到神父并不理解村里人、與村里人格格不入的原因。
一日,瓦揚偶然同正在樹林里拾枯枝的伊風納相遇。瓦揚前去幫助,并了解到伊風納原擔心他是來勸說塞爾日同她離異的,她說其實她同塞爾日一直相愛,而且期待著他回家等待自己生產。
深夜,瓦揚被村人的呼喚聲驚醒。他獲悉伊風納臨產,但塞爾日卻不在家。瓦揚急忙穿衣,冒著大雪、寒風,前去塞爾日家。他安慰伊風納并請了一個老婦前來照看她,自己則去請醫生并尋找塞爾日。
農村醫生正在瑪麗家為她的養父看病,表示他不能置這位老年病人于不顧而去接生。瓦揚勸說無效,但養父這時卻主動要醫生不必擔心自己而應去照看產婦。
瓦揚踏著厚雪,終于在一個無人注意的地方,找到了醉臥不醒的塞爾日。瓦揚不顧自己生病的身體,吃力地把塞爾日拖回家。到家后,他用積雪揉搓著塞爾日讓他蘇醒。這時,嬰兒出生后的第一聲啼哭也在深夜中喚醒了塞爾日。塞爾日笑了,這是他第一次笑,好像他看到了嶄新的未來一樣。
這時,瓦揚卻靠著大門,慢慢地倒了下去,他輕聲地說:“我累垮了,我要睡覺。”也許這句話意味著他內心中出現了某種變化而流露出的歡樂情緒。
【鑒賞】
《漂亮的塞爾日》攝于1959年,影片標志著法國“新浪潮”電影的誕生,具有一定的表征意義。戰后的法國影片尤其是所謂的“優質影片”中,幾乎都可以發現影片作者更多注重于電影技巧和手法的準確運用,鏡頭連接順序的合理,畫面構圖的優美流暢,而不太強調影片內容的社會現實性,因而在這段時期中,法國影片雖以高超的制作質量引人注目,卻很少在影片內容方面出現以其強烈的社會性撼人心魄之作。
在當時法國的一些年輕、激進的電影評論家對法國影片“保守”、“僵化”的一片指責聲中,《漂亮的塞爾日》一問世就受到人們注意不是沒有道理的。
影片并沒有表現出一個激烈宏偉的社會主題,也沒有提出任何足以引人注視的社會思想。影片作者夏布羅爾只是表現了一個來自城市的法國青年面對僻遠、落后的農村及青年伙伴的思想感情的變化,初步懂得了他不能以城市青年慣有的觀念去看待農村的人和事;他必須有實踐,必須以具體行動去了解、幫助他們。這樣的主題當時在電影界是罕見的。它反映了法國農村的保守現狀已使青年不能適應;農村社會無法提供足夠手段,使青年人陷于酗酒與苦悶中難以自拔。“漂亮的”塞爾日的變化不能歸罪于他本人,而是整個社會的保守落后使他喪失了對生活的熱情。
影片導演克洛德·夏布羅爾原是一位影評工作者。他以有限的資金自編自導了《漂亮的塞爾日》,這雖然談不上是一部“杰作”,但作為處女作,影片還是提出了一個社會問題,指出了社會實踐所蘊含的重要意義。夏布羅爾并沒有去追隨法國電影界當時所推崇的技巧至上主義,他也沒有去迎合當時法國電影市場所流行的題材,沒有用漂亮的女明星去拍攝虛構的愛情糾葛或驚險的偵探故事。他只是比較真實、自然地表現了一個小村鎮和村民的日常生活,讓人真實地看到了50年代中期法國農村的貧困生活景象:沒有電,沒有寬暢、舒服的住房,人們尤其是青年人缺乏必要的職業保障和必要的生活希望。夏布羅爾所表現的農村的嚴酷現實,同前此習見的影片中所表現的虛假浮夸的生活景象形成了鮮明對照。歐美電影評論界以往在評述法國“新浪潮”時,都試圖將其作為一種“電影運動”來對待,并一再以《漂亮的塞爾日》為代表認為“新浪潮”是法國電影開始走向一種強調社會真實性的創作道路,期望“新浪潮”能成為法國電影的“新現實主義”。但是《漂亮的塞爾日》以后,被指為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導演卻幾乎異口同聲申述,他們并不是一種“電影運動”,也沒有統一的電影綱領或創作理論。如果說他們有什么共同點,那就是他們堅持要求自己的作品能強烈體現出一種創作個性,要求作品在體現主題的同時也體現出作者,即導演自身創作的主觀意念和情緒。包括他們各不相同的世界觀。
影片《漂亮的塞爾日》的最顯著的特點在于導演夏布羅爾是以一個藝術評論家的真摯,真實、自然地表現了50年代的法國農村生活以及生活在這一背景中的青年及村民的苦悶。夏布羅爾作為出生在這塊地方的法國人,原可以把這一家鄉的土地描繪得如花似錦,但他的真實筆調卻使自己的影片中呈現了一片貧困、凋零、破敗景象,從而使人感到他是在感嘆:這農村在戰后并沒有得到應有的迅速發展,在死氣沉沉的環境中,青年人混混沌沌地生活著,但最大的不幸還在于居民都對這種景象習以為常,不知出路何在。
夏布羅爾的真摯還表現在另一方面,就是他并沒有從城市人的角度去姑息、原諒城市青年。他甚至是堅決站在塞爾日的立場上,指責像瓦揚這類巴黎青年以“高人一等”的姿態去對待農村居民,即使夏布羅爾絲毫沒有提出任何激進或革命的主張,但是,他讓瓦揚自己感到:只有在遇到農村居民理解自己后,才逐步意識到自己應該“做點什么”和怎樣做,也就是說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實踐行動而不是以空頭理論去表現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說,夏布羅爾的創作意愿是明顯的。他是從自我體會為創作的出發點,提出自己的社會觀而不再是法國影片所習慣的那種客觀敘述,使《漂亮的塞爾日》不再是局限在一種單純的“娛樂”上,使評論界認為他十分不同于以前的一般法國影片的說法有了明顯的依據。
作為處女作,夏布羅爾本來完全可以玩弄某些新技巧,必要時以“不熟悉電影規范”等借口來擋住可能的評論者之口。但是,他沒有這樣做。應該說,夏布羅爾還是更多采用了他所掌握的常規技巧進行拍攝。他把重點放在對真實性的強調上,如他毫不猶豫地去拍攝農村生活的落后面;再如,他在表現人物的感情關系時,力圖以真實的感情交流為基礎,從而增加了影片的說服力,雖然作為處女作,不免在少數鏡頭表現和剪接中出現差錯,但是,觀眾會由于影片的真實性而不去挑剔其他了。
正如“新浪潮”經常否認自己缺乏必要的統一綱領一樣,《漂亮的塞爾日》雖獲得成功,卻沒有保證夏布羅爾依然按自己的真純,以個人的深切社會體會去表現法國社會,深化自己作品的社會性。夏布羅爾以后轉入了另 一種創作方向,即比較注重娛樂性,帶有較濃厚的商業色彩,與習見的法國商業片沒有太大的差別。
上一篇:《湖畔》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熊》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