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879—1970
【介紹】:
小說家、散文家,出生于倫敦的一個建筑師家庭。福斯特父親早亡,由母親和嬸祖母養大。少年時就讀于肯特郡坦布里奇公學的經歷使他對英國的“公學”制度十分反感。1897年,他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學習。在那里,他結識了約翰·凱恩斯、利頓·斯特拉奇等人。他們推崇托馬斯·莫爾擯棄舊體制、創立新倫理的思想,生活在一種自由主義、懷疑論、崇拜南歐和古代文明的文化氛圍中。1901年,福斯特加入了門徒社,后來又通過門徒社,加入布魯姆斯伯里派,成為英國當時上層知識分子中進步力量的代表。他關注人性自由的人文觀就形成于這個時期。大學畢業后,他到意大利和希臘旅游,陶醉于異族文化,對英國僵化的社會體制更為不滿。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福斯特加入了紅十字會,被派往埃及亞歷山大城。1912年和 1921年,福斯特曾兩次游歷印度。這些經歷都對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946 年,他被劍橋大學國王學院聘為榮譽研究員,1970年在考文垂去世。福斯特一生創作了六部小說:《天使不敢駐足的地方》(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1905)、《最漫長的旅程》(The Longest Journey,1907)、《看得見風景的房間》(A Roomwith a View,1908)、《霍華德莊園》(Howards End,1910)、《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1924)以及同性戀小說《莫利斯》(Maurice,1971)。其中,《印度之行》是作者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部小說,而在此之前的《霍華德莊園》就已經奠定了福斯特作為文學大師的地位。除了這六部長篇小說之外,福斯特還著有一部演說集《小說的幾個方面》(Aspects of the Novel,1927)和雜文集《阿賓哲收獲集》(Abinger Harvest,1940),此外還有兩部短篇小說集和兩部傳記。福斯特的小說語風清新淡雅,文筆細俏皮。他的很多作品都被譯成各國文字,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認同。雖然這些作品所表現的都是二十世紀初的英國社會,但其中所倡導的自由、平等的人文主義精神對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仍有著實際意義。
上一篇:《福爾斯,約翰》作家人物簡介
下一篇:《福特,福特·馬多克斯》作家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