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與子》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1818—1883)的長篇小說。小說主人公巴扎羅夫是位平民出身的醫科大學生。他應貴族子弟阿爾卡狄之邀,來到其父的莊園作客。巴扎羅夫的桀驁不訓、藐視一切、懷疑一切的姿態招致阿爾卡狄的伯父巴威爾這個“老派人物”的惡感,兩人由話不投機很快發展到唇槍舌劍。不久,巴扎羅夫在一次舞會上結識了優雅動人的富孀奧津佐娃,并不由自主地愛上了她。奧津佐娃為巴扎羅夫滿身的野性所吸引,卻又不愿意卷入感情的漩渦而放棄寧靜悠閑的貴婦人生活。巴扎羅夫失戀后,埋頭于生物學研究。對敵意未消的巴威爾借故挑起了一場決斗。這場不了了之的決斗過后,巴扎羅夫返回了自己家鄉。一次,巴扎羅夫在作尸體解剖時,劃破手指,因傷口感染而死。
《父與子》寫了保守的貴族自由派與激進的平民知識分子之間“父輩”與“子輩”的沖突,并圍繞這場沖突,刻劃了巴扎羅夫這個“新人”的形象。沖突是在巴扎羅夫與周圍的各式人物之間展開的:既有巴威爾這樣的高傲、自負的對手,又有尼古拉(阿爾卡狄的父親)這樣的多愁善感,為自己的“落伍”,“過時”而莫名惆悵的舊式地主;既寫了追逐新異,為自己的與眾不同而沾沾自喜然而骨子里仍然軟弱的貴族少爺阿爾卡狄;又寫了庫克辛娜之流,把輕浮打扮成進步,貌似先進、文明,實為被歷史潮流沖到表面上來的沉渣。在這些直接或間接的沖突中,巴扎羅夫顯示了他作為時代的“弄潮兒”,以摧毀舊世界為己任的斗士的本色。巴扎羅夫生性剛毅、沉著、堅定。他用科學的批判眼光審視整個世界,對一切外部權威持懷疑態度;他提倡務實精神,反對不著邊際的浪漫幻想和矯揉造作的情感;他作出否定一切的偏激姿態,漠視傳統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屠格涅夫用“虛無主義”這個詞來概括俄國19世紀60年代初出現的這樣一種新型人格特征。作為平民知識分子的先進代表,巴扎羅夫性格顯示了對舊世界的摧毀力,這集中表現在他和巴威爾這場名符其實的父與子的沖突中,巴威爾是貴族階層的佼佼者,他的教養之高,談吐之文雅,衣著之瀟灑,都達到完美地步,但他在屠格涅夫筆下不過是具精致的蠟像,一遇到巴扎羅夫身上散發的逼人的熱量,馬上就溶化了。其次巴扎羅夫性格還具有一種獨立不羈的人格力量,足以使尼古拉、阿爾卡狄、奧津佐娃這些貴族圈子里的軟弱無力的人自慚形穢。再次是巴扎羅夫性格所顯示的信念的堅定性,以及為了這信念而克制個人的需求和情感的自制力。屠格涅夫刻劃了這一性格,同時也表明了他的評價:新興的平民知識分子階層比軟綿綿的貴族自由派更有力量、更有信念、更有實踐能力,因而于公眾事業更有益。屠格涅夫對主人公巴扎羅夫的態度也有復雜矛盾的一面,他一方面欣賞巴扎羅夫身上那股桀驁不馴的野性和獨立不羈的精神,另一方面又憂慮讓這樣一匹脫韁的野馬橫沖直撞,不知會招致怎樣的后果。由于寫的是當代的人與事,屠格涅夫還無法把握巴扎羅夫的歷史命運,也因為巴扎羅夫的性格與社會不可調和的沖突,因此他給了巴扎羅夫那樣一個在凄涼的環境里死去的結局。
《父與子》情節進展迅速,結構緊湊,敘述方式和作者其他小說相比更客觀、冷靜,較少風景描寫和抒情筆調。
上一篇:《源氏物語》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玻璃球游戲》簡析|介紹|賞析|鑒賞